一流人才培養是一流大學的根本使命,也是衡量一流學科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廈門大學堅持思想教育引領和科教融合相結合,以提升質量為主線,多措并舉推進博士生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堅持思想引領,構建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一是實施“專題講座+專題研究+社會實踐”三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將博士生參加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有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嚴格課程教學管理,嚴把任課教師、教學大綱、教材選用的“三關”審核,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三是修訂《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工作指導意見》《研究生碩博連讀實施辦法》《課堂教學基本規范》《研究生課程教學管理辦法》等近20個管理條例,把立德樹人要求作為選才、育才的第一標準,貫穿于研究生培養管理各個環節。四是強化實踐育人,實施“田野調查”資助制度,推動博士研究生扎根中國大地,深入企業、田間、社會基層,開展原創性、接地氣的學術研究,引導博士生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服務”意識。五是推動科研育人,在全校范圍內全面開展學術誠信教育,將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教育作為研究生必修環節,建立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
堅持科教結合,構建寓教于研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是打破原有學科行政組織體系,推動跨學科交叉培養人才。學校規劃建設11個交叉融合學科(群),凝練100個重點研究領域、發展方向和重大選題,涵蓋了31個博士一級學科,形成了不同學科優勢互補、交叉滲透的人才培養新機制。二是組織醞釀實施“優秀博士生培育計劃”,優先支持在一流學科,遴選一流導師、選拔優秀學生、提供一流環境,按照個性化、國際化以及科教融合原則,推動優秀的博士研究生與一流的導師和科研相結合。三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研究生培養深度融合。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系列全國性、行業性重大主題賽事,尤其在第四屆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由研究生牽頭項目累計獲得全國金獎6項、銀獎2項,其中1個項目榮獲全國亞軍稱號。四是積極推進國際與國內培養深度結合。按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原則,依托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以高水平科研合作為紐帶,分別在化學、統計學、數學等學科建立了從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教師的多層次全方位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
堅持標準先行,構建全流程的博士生質量保障新機制。一是建立多元的課程質量評價機制。學校堅持邊研究邊實踐,先行在研究生一級學科必修課程開展評估試驗,形成了一級學科課程評估工作方案。在此基礎上,按照以評促建、以評促研、以評促改的原則,從專家聽課、學生訪談、調查問卷和查閱教學檔案等多維度多視角全面評價研究生課程質量,形成了學生評價、校內同行評價、校外專家評價等多元結合的課程評價機制。截止目前,完成對全校160余門研究生一級學科必修課自我評價,累計組織1萬余名研究生參與問卷調查,組織30余場專題訪談會,建立了“自我診斷—自我檢查—自我反饋—自我整改”的課程質量提升長效機制。二是遵循研究生教育規律,建立嚴格的博士生中期考核分流機制。按照多元選拔與嚴格淘汰相結合原則,從2014級開始,在全校范圍內推行博士生中期考核分流。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這一制度不斷成熟完善并成為學校博士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參加中期考核的博士生第一輪考核未通過率達到15%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博士生培養質量。三是健全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教育指導小組等學術組織,賦予他們在研究生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審定、畢業論文答辯等學術質量監控職能,加強論文開題、預答辯、答辯、送審、抽檢等質量監管,建立了從課程教學到科研訓練、從研究工作到論文寫作的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