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語委重大科研項目“中國語言扶貧的經驗成效及相關理論問題研究”舉行線上開題,山東大學承擔項目。開題評議專家組由廈門大學江桂英教授、廣州大學謝治菊教授、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大理大學周錦國教授和教育部語用司相關負責同志組成,教育部語信司負責同志、項目組成員參會。
項目首席專家張衛國教授介紹了項目研究背景意義、主要內容、重點難點、技術方法和核心成果等。項目立足中國語言國情和貧困治理實踐,基于語言政策與規劃、語言經濟學等理論,重點研究語言減貧效應及其內在機制規律,形成中國語言扶貧理論體系,以及國家語言扶貧事業發展的舉措建議。
評議組專家圍繞項目目標定位、主要內容、數據調查等進行評議,組長趙世舉教授作評議總結。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定位準確、總體設計科學、技術方法可行,團隊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研究能力,研究內容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語信司負責同志在總結講話中指出,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國家語委設立重大項目,就是要系統地總結中國語言扶貧經驗成效,形成中國語言扶貧理論體系,探索下一階段語言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舉措。在項目研究中,要堅持“高、精、深、實”,“高”就是要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脫貧攻堅戰略的認識,研究推普和脫貧之間的關系;“精”就是精準的目標定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未摘帽貧困縣的目標人群,科學制定調查方案和數據規范;“深”就是要深入研判分析問題,系統整合現有資源力量?!皩崱本褪羌纫绊斕臁?,如期高質量完成目標,又要“立地”,確保研究成果更加實用,接地氣。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