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是三年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語言文字戰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在助力脫貧攻堅、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推進重大工程建設、促進中文國際影響力提升等方面開拓進取、全面發力,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
推普脫貧攻堅行動取得重大進展。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國務院扶貧辦印發《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赴“三區三州”開展專項調研。組編出版《普通話1000句》等學習資料,研發推廣普通話學習手機應用軟件“語言扶貧APP”,深入推進青壯年農牧民普通話學習培訓工作。教育部、國家語委聯合團中央開展“推普脫貧攻堅”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130個團隊、1360名大學生赴貧困地區教農牧民學說普通話。指導督促地方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加強統籌規劃,出臺實施方案。健全長效機制,將普通話普及率提升納入地方扶貧部門、教育部門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列為駐村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的主要工作任務。推動東西聯動,落實對口支援。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進展順利。以邊遠貧困地區為宣傳重點,以“說好普通話,走進新時代”為主題,組織開展第21屆推普周活動,總參與人次超過4000萬。完成全國縣域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建立全國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平臺,采集數據信息100余萬條。積極落實十三屆全國政協“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雙周協商座談會有關意見建議,制定工作方案,明確教育部18個司局和直屬單位的工作任務。指導地方加強縣域和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達標建設,全年完成達標校驗收14萬所。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測試人數持續增長。農村和少數民族普通話培訓人數93萬,比上年翻一番。普通話水平測試人數791萬,同比增長近兩成。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人數突破3萬,比上年增長近五成。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人數46萬,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成果豐碩。隆重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宣傳普及漢語拼音的歷史貢獻和時代價值。紀念《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5周年,推動字表推廣應用。印發《信息化條件下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信息化條件下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的基本架構和建設任務。修訂《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質量監控,確保規范標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發布《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服務英語教學與測試。與中國殘聯共同發布《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國家通用盲文方案》,服務3300余萬聽力視力殘疾人語言應用。審定第六、第七批共32組外語詞中文譯名,推薦社會使用。完成《通用規范漢字筆順規范》研制,為8105個通用規范漢字逐一確定筆順規范。
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成果。國家語委重大基礎資源建設項目“通用漢字全息數據庫建設”順利完成,其標志性成果“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發布并上線提供社會使用。國家標準委發布17項語言文字信息化國家標準。中文信息處理領域最高獎項“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科學技術獎”評選頒獎。多項技術評測結果顯示我國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持續進步。
地名與科技術語規范成效顯著。民政部公布我國部分海域海島標準名稱、第一批冥衛一地名標準漢字譯名。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10種3萬多條規范科技名詞。
三、語言資源科學保護
舉辦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2018年9月,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國教科文全委會、湖南省人民政府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湖南長沙成功舉辦。會議主題為“語言多樣性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通過了成果性文件《岳麓宣言(草案)》。陳寶生部長出席大會閉幕式并講話,提出“加強語言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4項倡議,得到與會代表積極響應,有關倡議在《宣言》中得到充分體現。2019年1月18日,《宣言》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定并在其官網正式發布,成為此次會議重要標志性成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永久性文件。2月21日,在第20個“國際母語日”,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全委會、國家語委在北京共同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岳麓宣言》。大會的召開和《宣言》的發布充分體現了加強語言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成功經驗做法,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成為提升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影響力的一次成功實踐。
扎實推進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全年共設416個田野調查點,組建調查團隊386個。工程啟動以來,已有1495個調查點的調查工作通過專家驗收,總體完成率99.7%?!爸袊Z言資源采錄展示平臺”上的音視頻資源比上年新增近一倍?!吨袊鵀l危語言志》編纂正式啟動,地方語言資源集編制開展試點。
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國家民委進一步加強民族語文專業隊伍建設,牽頭開展全國高校民族語文相關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專題調研,舉辦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業務骨干高級研修班和新時代民族語文應用研究創新發展專題研討班。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相關少數民族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民族自治地區語文工作機構等審定發布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少數民族語名詞規范總計6600多條。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資源建設中,文化和旅游部新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信息視頻資源7100多小時,累計2.1萬多小時。
四、語言服務能力提升
進博會語言服務多措并舉。多語種語言服務志愿者團隊上崗超過5000人次,覆蓋語種超過20個。信息化語言服務融合網頁端、電話端、移動端推出多類型、多層次展會信息平臺。展會現場形成由志愿者、專業譯員和機器翻譯設備共同構成的多語種服務體系。
冬奧會語言服務有序推進?!岸瑠W會術語平臺”一期建設完成并交付使用,收集整理冬奧術語近8萬條,涵蓋中、英、法、俄、日、韓、德等多個語種,創新冬奧會語言服務模式。北京市民冬奧文化培訓讀本《冬奧會:體育·語言·文化》,以及《英語世界》《漢語世界》的冬奧特刊正式出版,被稱為冬奧會語言服務“一書兩刊”。
語言翻譯服務蓬勃發展。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發布《2018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推出翻譯行業團體標準《翻譯服務:口譯服務要求》和語言服務行業規范《語料庫通用技術規范》。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經營范圍包括口筆譯等語言服務的企業數量超過32萬家,以語言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數量近萬家。
聽力視力殘疾人語言服務有效落實。教育部、國家語委與中國殘聯等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通用手語推廣方案》和《國家通用盲文推廣方案》,發布《國歌》國家通用手語版,對531名聽力視力殘疾人開展普通話培訓測試,517人獲得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信息無障礙設施數量持續增長,聽力視力殘疾人特殊教育事業深入發展。
五、語言文化傳承傳播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成立專家委員會,設立系列研究課題。初步完成《中華通韻》研制,形成送審稿。保護傳承地名文化,民政部新評審認定8個縣(市)為“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
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完成并發布中華經典資源庫第五期項目,制作誦寫講視頻資源2700分鐘,5期項目視頻資源共計約1.2萬分鐘,并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建設“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被譽為“最好聽的課文”。組織編寫《中華經典詩詞分級誦讀本》,為中小學生提供權威的學習和誦讀讀本。繼續舉辦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電視、網絡、手機等多終端收視人次達21億。聯合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2018年全國中小學師生書法篆刻展示交流活動”,聯合中華詩詞學會舉辦“2018中華通韻詩詞創作征集活動”。指導地方語言文字工作部門結合各自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各地全年組織開展集體誦讀、經典誦讀比賽、經典誦讀文藝演出、書法家進校園等各類活動共計2.2萬多次,參與人次超過1850萬。
推進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與學術外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完成《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部習近平總書記論著的多語種外譯。中國外文局推出的“中國關鍵詞”項目新發布關鍵詞102條,內容涉及治國理政、改革開放、外交等多個領域。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實施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出版第六輯,版權輸出涵蓋22個外語語種。國家社科基金繼續設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185個,涉及22個學科、12種外文。
加強港澳臺語言文化交流合作。舉辦第五屆兩岸中學生“海上絲綢之路書法之旅”夏令營、海峽兩岸與港澳大學生漢字創意設計項目成果展、中華經典誦讀港澳展演交流活動,為港澳舉辦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普通話能力提升培訓班,有效促進港澳普通話教學水平提升。召開首屆兩岸文字學會交流研討會、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現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探討推動兩岸書同文。
加強語言文化國際交流合作。舉辦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系統回顧和展示改革開放40年來語言文字工作成就。舉辦首屆中俄語言政策論壇,填補兩國語言文字交流合作的空白。文化和旅游部新建2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累計建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37個。
六、語言教育事業推進
基礎與職業教育語文課程建設及雙語教育。截至2018年底,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的使用覆蓋到全國小學的一、二年級和初中的一、二年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編寫和中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1.2萬多所民族中小學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雙語教育。
高等教育語言專業人才培養?!爸袊Z言文學”一級學科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各層次學位授予人數近15萬,“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各層次學位授予人數逾20萬,100多所高校新增語言文學類本科專業120個,外語類本科專業覆蓋語種突破100個。
中文國際教育。國家漢辦新建30所孔子學院和80個孔子課堂,累計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孔子課堂;新增漢語水平考試考點60個,累計已在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147個考點;全年各類漢語考生68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6%。新設立“孔子學院建設和漢語國際教育”科研課題,批準立項年度課題22項。
華文教育。國務院僑辦繼續精準幫扶海外300余所華文教育示范學校,選派1000多位國內優秀教師赴30個國家的260多所重點華校承擔督導和教學任務;與泰國教育部民校教育委員會簽署華文教育合作協議,舉辦第14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官員中文學習班;研制完成《海外全日制華校辦學參照性標準》和《華裔青少年華文水平測試標準》,基本建成華文教育主干教材體系。
七、語言治理體系構建
語言文字法治建設。探討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修訂,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立法調研,并就相關草案書面征求各界意見。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推進多部門聯合規章《信息技術產品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立法調研,在充分征求各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草案征求意見稿。廣西、四川阿壩等地頒布地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
語言文字工作監管督查。語言文字規范化要求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陜西、內蒙古、青海、浙江、安徽、貴州、廣西7?。▍^)的14個縣區接受并通過國家級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累計已有13?。▍^)的27個縣(區)接受并通過了國家級督導評估。15個?。▍^、市)在各自行政區域內開展不同層級的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全年共有141個地(市)、縣(區)接受評估。18個?。▍^)繼續開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全年共有7個二類城市、190個三類城市接受并通過評估。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展“質量管理2018”出版物編校質量檢查,合格率82%,比上年提升6個百分點。
科學研究和社會引導。國家語委科研規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共資助語言學類科研項目823項,比上年增加28項。20家國家語委科研機構聚焦各自核心優勢,深入推進科學研究,努力發揮資政功能,積極開展社會宣傳。語言文字智庫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3家國家語委科研機構入選光明日報和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1家機構入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全球智庫評價(AMI)來源智庫數據庫”。語言生活皮書系列形成“4+2”格局,除了國家層面的白皮書、綠皮書、藍皮書、黃皮書,廣州首次、北京第二次發布地方語言生活皮書。年度“漢語盤點”活動繼續引發全社會關注,“奮”和“退”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和國際字,“改革開放四十年”和“貿易摩擦”分別當選年度國內詞和國際詞。
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建設。增補中國書法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為國家語委成員單位。針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后的機構變化情況,重新調整國家語委和“外語中文譯寫規范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目前國家語委成員單位29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10個。調整充實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構成,現有委員27名。指導地方加強機構建設,安徽、山東、重慶等省級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得到加強,16個省級機構的工作經費同比增長,省級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人員編制、高校測試站逐年增長。
語言文字工作隊伍建設。繼續舉辦全國語言文字工作督導評估培訓班、地方語委干部和高校語委干部語言文字工作能力提升培訓班、全國語言文字工作中小學骨干校長培訓班,培訓學員600多人。地方語委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訓地方語委干部、高校語委干部、中小學骨干校長、幼兒園骨干園長等28000多人。舉辦第四期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優秀中青年學者研修班,與國家留學基金委聯合組織第二期“語言文字中青年學者出國研修項目”,加強中青年學者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并召開第四屆學術研討會。
2018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語言教育、語言規范、語言研究、語言科技、語言經濟、語言服務、語言傳播等各領域均取得新進展。社會語言生活總體健康和諧,充滿活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