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認真貫徹《“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五點四線三力”的內涵發展模式,努力幫助特殊兒童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一、布好融合教育發展的五個“關鍵點”
一是建設一批資源教室。芙蓉區先后設立了五個分區合理、設備齊全、互補性強的資源教室并投入使用,基本滿足了區域內隨班就讀各類特殊兒童的功能訓練需求。二是推出一個普特融合示范校。在育才東屯小學成立了長沙市首個普通學校特教班。截至目前,該校已有特教班3個,覆蓋三個年級,配備了特殊教育專業教師6名,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部”,吸引了多個區縣入校學習交流。三是遴選一名專業教研員。首次設立了特教教研員崗位,公開選拔了一名特殊教育教研員,專職從事特教教研工作,積極帶動引領教師教科研能力整體提升,把融合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帶進了普通學校和課堂。四是組建一支志愿者隊伍。建立了由在編教師組成的送教上門志愿者隊伍,共吸納志愿者教師百余名,按照每月不少于4次的頻率為區內重度殘疾兒童送教上千次,并在疫情期間開展了線上送教。五是打造一個特殊教育微信公眾號專欄。在芙蓉教育微信公眾號開辟“守護星星的孩子”專欄,推出多期教師融合教育隨筆,展示了教師的正面形象,樹立了一批優秀融合教師榜樣。
二、搭好融合教育發展的四條“生命線”
一是搭好師生結對的“愛心線”。區教育局聯合區殘聯,對全區特殊兒童信息進行詳細摸底,針對特殊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專家評估意見、家長意愿等,確定安置形式、就讀學校和輔導老師,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二是搭好家校協同的“團結線”。做好區內特殊兒童的家?;?,形成家長走進學校和課堂,教師走進家庭和孩子成長環境的良性互動模式;同時通過芙蓉幸福網校、家庭教育工作室等方式打造家長課堂,向家長傳播融合教育理念。三是搭好校際幫扶的“友誼線”。充分發揮育才東屯小學特教班的示范引領作用,定期開展校際幫扶工作,接待了其他普通學校教師的觀摩與交流,接收了多所學校特殊學生到校送訓。此外,特教班老師還承擔了區域講座、送培到校等活動,常態化開展校際或片區隨班就讀教學研討活動。四是搭好專家指引的“成長線”。主動聚集各類專家專業力量,與湖南師大特殊教育系專家連線,在師資培訓和課題研討中充分合作,不斷提升學校全體教師的特殊教育理論研究水平;與長沙市特殊教育研訓中心和長沙市特殊學校深度溝通,送教師到特殊教育學校跟崗學習,同時邀請專家問診把脈,對課堂教學、學生評估、資源教室使用、課程設置等方面予以專業指導,提升教師實踐和反思能力。
三、聚好促進融合教育發展的三個“生長力”
一是提升課程研發力。開發了適合特殊兒童發展的環境課程、伙伴課程、成長課程、康復課程等“普特融合”體系化課程,實現了“一人一課表”個性化的學習。二是提高課堂研討力。依托區特殊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常態組織開展融合教育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在全區開展融合課堂公開課;定期舉行送教課堂交流活動,努力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強課題研究力。開創高校支持下的課題共研模式,讓融合教育的實踐有科學的理論指導,一批普通教師和特教教師進行學術融合,在融合教育領域進行了多角度的課題研究。有效的課程研發、扎實的課堂研討、深入的課題研究為融合教育內涵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