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2004年成立市級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012年啟動資源教室建設,2017年底全市義務教育中小學校資源教室已實現全覆蓋,此后進一步優化特殊教育資源配置,將原有的資源教室“提檔升級”成資源中心。目前,全市14個鄉鎮(街道)先后建立了68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覆蓋基礎教育所有學段,使殘疾兒童少年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合適的教育,從“學有所教”走向“學有優教”。
一、加強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布點
常熟市構建了政府主導、跨部門統籌協調、普特協同作戰的融合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一是行政統籌謀劃。建立了由市教育局、編辦、發改委、民政局、財政局、人社局、衛計委、殘聯、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將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列為年度實事工程部署實施。先后出臺了《常熟市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基本要求》《常熟市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質量管理基本要求》等文件,并修訂《常熟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績效綠色評價方案》中融合教育相關內容,從制度層面保障中心建設。二是組建工作團隊。建立市、鎮兩級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領導管理小組;各校建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教學團隊,由分管校長(業務園長)、教導主任、資源教師、康復訓練人員、任課教師代表和家長志愿者代表組成;建立融合教育巡回指導團隊,由市特教指導中心借助特殊學校骨干教師力量按照每人指導不少于3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標準配備。三是扎實分步推進。選擇融合教育基礎比較好的鄉鎮(街道)中心學校(幼兒園)進行試點,逐步向特殊學生較為集中的其它學校(幼兒園)推開。2018年建成8個融合教育資源中心;2019年實現學前和小學階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2020年實現初中階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并打造職高階段融合教育聯盟,實現融合教育兩頭延伸。
二、細化主體責任,強化示范引領
常熟市科學定位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職責,不斷提高資源中心服務水平。一是體現學段特點。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除了承擔特殊兒童篩查評估、入學安置、教育教學、康復訓練以及特殊教育咨詢等共性工作外,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工作各有側重。學前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將康復訓練融入一日活動,通過“醫教結合”以醫促教;普通小學特殊學生安置形式有特教班、半日制隨班就讀、完全隨班就讀,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側重“一人一案”,關注差異,調適課程,全面落實個別化教育計劃;初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增加相關專業技能教學,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為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做好鋪墊。二是放大典型效應。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既各司其職又相互融通,共享信息和資源,形成特殊學生幼小銜接、小初銜接、中職銜接終身受益的資源基地,為隨班就讀教育教學提供全面專業支持。此外,各學段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還指導、協助區域內其他兄弟學校隨班就讀工作,對兄弟學校承擔隨班就讀教育教學任務的教師開展業務培訓、經驗交流、專題研討,充分發揮資源中心的輻射作用。
三、跟進專業支持,提升質量水平
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加強對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教學管理與指導,成立了隨班就讀學生障礙類別集中的視障、聽障、智障、腦癱、自閉癥五類融合教育教學研討組,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建有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學校領導、班主任、資源教師、任課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常態化研討融合教育教學工作。市特教指導中心還結合普校和特校課程標準,組合選用國家和省審定的普通教材(方案)或特教教材,指導各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宜性改造,形成“集體+個別、學科+生活、教育+康復”適合每個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個別化課程。為進一步增強家校協同,形成教育、康復合力,市特教中心定期組織全市普通學校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家長培訓,提升家長的教育康復理念和技能。同時,促進普通學校開展醫教結合,建立跨學科志愿者隊伍,配合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共同提高普通學校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評估鑒定、入學安置、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的有效性。
常熟市通過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到融合教育資源中心的建設,實現了特殊兒童入學率從60%到100%的跨越,從“隨班混讀”到“多元安置”的跨越,2018年《縣域“特教班”融合教育運行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