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和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充分發揮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示范作用,樹立“共享、共生、共融”的全納教育理念,堅持“全覆蓋、零拒絕、多層級、妥安置、優服務”的區域融合教育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政策,強化保障,加大投入,健全機制,扎實推進義務教育隨班就讀工作,助力全區特殊教育改革發展。
一、政府主導,強化特殊教育發展保障
西湖區認真落實政府在發展特殊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將隨班就讀工作納入全區教育發展整體規劃,成立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教科體局、殘聯、衛健、財政、人社、發改等部門為成員的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將隨班就讀工作納入教育督導工作范疇,每年召開多次特殊教育工作聯席會議,高位推動特殊教育改革實驗發展。二是完善政策保障。西湖區先后出臺《特殊教育第一期提升計劃(2014-2016年)》、《特殊教育第二期提升計劃(2017-2020年)》和《特殊教育隨班就讀三級資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西湖區開展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工作經費管理辦法》、《西湖區開展隨班就讀工作專項督導評估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優先落實特殊教育經費保障,將隨班就讀生均公用經費由4200元提高至6200元,增長幅度近50%;設立專項經費,每年投入250萬元,用于隨班就讀和醫教結合康復;投入750余萬元提升改造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投入200余萬元建設5個重點資源教室,17個普通資源教室,構建全區三級隨班就讀支持體系。
二、多措并舉,扎實推進隨班就讀工作
西湖區堅持特教全納,普特融合,不斷提高隨班就讀管理和服務水平。一是堅持“學校+家庭”結合。實施家長共同參與的家校共育服務模式,家長全程參與個案會、教育計劃的制定、教育康復服務的實施,讓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康復工作得以延伸到課后,延伸到家庭。二是堅持“全納+融合”結合。堅持“學校摸排、醫學評估、教育評估、教育局審核”的隨班就讀認定機制,每年5月由各普通學校進行摸排,將疑似對象上報區特教資源中心匯總后由殘疾人專家鑒定委員會評估鑒定,區教科體局根據安置建議審核確定隨班就讀對象,按照“就近入學”原則,做到“應納盡納”。三是堅持“醫教+康教”結合。在區特教資源中心和資源教室設立康復點,由醫療機構派出康復治療師對學生的能力和需求進行綜合、全程評估,開設康復課程和服務項目,通過融合教育和康復訓練,讓學生能力最大化提升。四是堅持“群體+個體”結合。在做好日常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考慮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建立隨班就讀學生發展評價體系,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學。
三、特色創新,提高隨班就讀成效
西湖區以融合教育理念為根本,聚焦教育質量,以特殊兒童為中心,以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為主線,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不斷提高隨班就讀成效。一是隊伍建設有力度。嚴格隨班就讀教師配備,5人及以上隨班就讀學生配備1名專職資源教師、2至3名兼職資源教師;與高校簽定資源教師培訓合作協議;制定《西湖區中小學教師特殊教育培訓方案》,將特殊教育教師、資源教師納入全區教師培訓計劃,并將特殊教育理論培訓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內容,實行資源教師表彰單列;嚴格隨班就讀教師準入標準及聘任、考核、退出機制。二是教學研究見深度。深入推進“六個一”教研和課程改革:重點資源教室每半月接受一次片區巡回指導,每月接受一次區級巡回指導,每兩月承擔一次區級觀摩活動;普通資源教室每半月接受一次片區巡回指導教師的備課點評,每兩月接受一次區級巡回指導教研,每學期接受一次區級專項督導評估。三是專家指導多維度。堅持“專家+巡回指導”相結合的專業指導模式,聘請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特殊教育哲學博士、臺灣東華大學華師教育學院特教系楊職康教授及省內高校特教教授、省內醫學專家和市教科所特教教研員等,共同承擔隨班就讀工作指導、教師培訓、業務咨詢等工作,選派資源中心優秀教師組成巡回指導團隊,指導和管理所在片區的隨班就讀工作。四是家校合作顯溫度。組織各類專家面向家長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指導活動;為每個隨班就讀學生精心挑選3-5名助學伙伴,每周至少開展一次同伴助學活動;每周開展一次個別化輔導;每月開展一次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融合活動;組織特殊學校、隨班就讀學校青年教師、大學生、慈善機構的志愿者隊伍利用節假日參與融合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截至2019年底,全區隨班就讀學生達到110人,較最初的27人增長了3倍,全區22所義務教育普通學校全部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真正實現了“普特全納融合,共享一片藍天”。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