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市緊抓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契機,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協作同頻、普及與提高共振、改革與發展并重,發揚“愛拼會贏”精神,敢于先行先試,創新發展模式,落實辦學目標,走上特殊教育內涵發展之路。
一、多措并舉謀發展
2018年12月泉州在全省率先出臺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落實相關措施,有力地促進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為保障殘障兒童有學上,上好學,好就業、全覆蓋、零拒絕,市財政投入特殊教育支出逐年增長。特別是去年以來,全市特殊教育經費支出達12109萬元,比上年增長18.4%?!笆濉币詠?,省、市共投入874萬元建設68個資源教室,投入430萬元建設13個縣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殊教育財政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普通初中的10倍以上。全市殘障學生全部享受“四免兩補”惠民政策,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在省級財政每生每年3000元補助的基礎上,市財政對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再配套補助每生每年3000元。目前泉州市特殊教育已實現學前、義務、高中(職業)階段15年免費教育。外來務工人員殘疾子女同等享受優惠政策,充分體現包容共享、普及普惠的辦學理念。
二是推動兩頭延伸,擴大受教育機會。在鞏固義務教育的基礎上,2000年由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率先開辦視、聽障學前教育與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教育,由此兩頭延伸在全市范圍逐步推開。到2017年底,全市10所特教學校全部創辦附設幼兒園(班)和職業高中。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的市特教學校附設培蕾實驗幼兒園已經完工,2020年秋季將面向全市招收學前自閉、聽障、視障幼兒及健全幼兒,探索實施學前融合教育。普通高中自2003年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以來,已有160多位視、聽障學生考上大學繼續深造。為了打通殘障學生畢業就業創業渠道,在全國率先創建泉州市至善殘疾人職業教育中心。2018年8月創辦了殘障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靜土文創院,既解決部分學生就業,又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建立職前實習、職業鑒定、崗前培訓和就業安置的完善體系,不斷提高學生職業技術素養和就業創業能力。
三是匯聚社會力量,形成辦學合力。設立特殊教育專項基金,由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計劃從2016年至2025年每年向泉州市教育基金會捐贈100萬元人民幣,10年共計1000萬元,定向用于特殊教育獎教助學,2019年再次捐贈100萬元善款,定向用于自閉癥教師及家長培訓和扶持殘障學生就業創業。目前已舉行四屆資金捐贈儀式,受益特教學生和教師達1228人,獎教獎學資金達400萬元。近兩年,邀請臺灣自閉癥專家開展了2期自閉癥教師和4場自閉癥家長培訓,提高了教師和家長的康復訓練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組織3期特教管理人員及教師到兩岸三地參觀考察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專項基金的運作,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專業水平的提升,營造了全社會關愛特殊良好氛圍,成為泉州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動力。
二、多元融合強內涵
融合教育是“十三五”教育部和省里推進特殊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全市各地積極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的融合教育新局面。
一是立足校外教育平臺,構建特教逆向融合模式。依托市特殊教育學校建立泉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活動中心和附屬培蕾實驗幼兒園,并以這三個平臺為支點開啟特殊教育逆向融合的實踐與探索,將普校健全的學生引進特殊教育學校,與殘障學生共同學習生活。安排相應年級或年齡的健全學生與殘障學生共同開展體育比賽、游戲、同臺演出等豐富的融合課程,形成雙向溝通交流,增進情感融合,消除歧視偏見,促進共同成長。目前已有30多萬人次中小學生參加融合教育實踐,走出了一條普特融合、殘健互滲的新路子,為推進正向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是建設普校融合試點,推動自閉癥融合教育實踐。聯合七部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泉州市自閉癥等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依法招收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入學。從自閉癥生數、學校布點、學段、基地校條件、辦學經驗等因素考慮,建立了22個普通學校(園)融合教育試點校(園),爭取為每個融合教育試點校(園)配備1-2個專職特教教師、市縣財政每年安排20萬元專項經費予以支持;要求每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配備1-3個專(兼)職巡回指導教師等,讓自閉癥等殘障兒童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是著手基地校建設,提高隨班就讀融合教育質量。綜合考慮便利殘障兒童隨班就讀的各種因素下,率先在全省開展隨班就讀基地校建設,加強特教師資配備,按照高標準嚴要求在基地校建設26間資源教室,以此輻射該校片區內的所有殘障兒童隨班就讀。同時,對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采用既融合又相對獨立的課程,讓他們得到充分的康復教育。
三、多方聯動促改革
早在1998年,泉州就探索和嘗試開展低視力“醫教結合”工作;2008年起把低視力學生康復教育納入“醫教結合”的實驗課程;2015年,低視力醫教結合改革被確認為國家特殊教育實驗區,改革工作步入全方位推進新階段。
一是頂層設計,完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成立由分管教育副市長為組長,市教育、衛生、殘聯等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實驗工作領導機構,成立聯絡組和專家組,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完善服務體系。先后出臺實驗實施方案、組織初步篩查和精準復查、開展巡回指導、建立隨班就讀試點校、專家指導鑒定等一系列舉措,規范“低視力篩查、適配、訓練、康復、教育”服務流程,建立各流程一條龍服務綠色通道,構建起低視力教育康復有效模式,填補了國內低視力“醫教結合”教育康復的空白。
二是專家引領,加強教育康復團隊建設。聘請國內外專家,對全市特教教研員、特教專干、資源教室和隨班就讀教師開展低視力教育康復知識培訓,并組織教育康復師到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地學習交流。全市教育康復團隊不斷壯大,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參與編寫了《全國視力輔助技術工程師培訓》教師用書、學員用書及實操手冊等10多部書籍。實驗成果《面向低視力學生教育康復的“醫教結合”模式》榮獲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受到國內外知名低視力專家的高度認可。團隊成員多次受邀赴全國各地參加各級低視力康復論壇,交流“醫教結合”工作經驗。
三是探索實踐,低視力康復模式成效顯著。承擔全市中小學生視力篩查工作,指導2萬多名低力學生的適配工作,先后接收3000多名低視力學生的康復訓練,開展了13次全市低視力巡回指導;承辦3期福建省“福樂視康”夏令營活動,300多名來自全省各地的低視力學生接受康復訓練,將實驗成果輻射全省。同時安置了139位低視力學生到泉州市低視力學校就讀,先后培養涌現出音樂演奏家、音樂制作人、作家、主編、醫生等一批優秀低視力學生代表,“醫教結合”改革實驗成果不斷呈現,造福一方學生和家庭。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