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政府主導責任
2015年初,南京市被教育部正式批準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重點就“加強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開展實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牽頭的隨班就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制定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重大政策,協調解決特殊教育工作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當年,市政府專門召開全市隨班就讀工作現場會,對隨班就讀實驗的重點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市教育局等8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特殊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為隨班就讀推進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2017年出臺《南京市特殊教育教師政府專項獎勵實施辦法(試行)》,對于在普通中小學和幼兒園主要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具備特殊教育教師崗位考核合格證、符合相關條件的在職在崗教師給予政府專項獎勵。市教育局還建立了隨班就讀年度專項視導制度,并將有關獎補資金與視導結果直接掛鉤。近4年來,全市設立多項隨班就讀專項經費,市級財政累計投入超過4000萬元。
二、優化融合教育資源配置
2015年7月,市教育局依托南京市聾人學校建立了全市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資源中心,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全市隨班就讀工作,各區也依托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或骨干學校成立了區級隨班就讀資源中心,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域的隨班就讀研究、指導、服務體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認定市級融合教育示范校44所、隨班就讀實驗學校155所,各區認定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達到216個,實現所有街(鎮)學前、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到2020年基本實現所有街(鎮)初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各區已建立巡回指導教師隊伍,并將特殊教育素養納入中小學新教師招考內容。每年舉辦多主題、多層次人員參與的隨班就讀師資培訓,培訓對象涵蓋行政管理人員、普通學校校長、巡回指導教師、資源教師、家長等。培訓內容涉及通識培訓、學生教育評估、個別化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正向行為支持等多個方面。
三、全面落實“一人一案”教育安置
各區對持有“殘疾證”“醫學證明”以及疑似殘疾的學生做到分類鑒定,根據評估結果分別采取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就讀以及送教上門等不同的安置形式,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教育安置的實施策略,一是突出教育部門與殘聯部門數據共享,聯手逐個排查未入學生情況,確保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教育安置全覆蓋。二是采取靈活的動態安置方式,在專家團隊指導下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開展跟蹤教育評估,評估結果作為動態教育安置的依據。三是多方參與教育安置,專家委員會、教育行政部門、普通學校、市區資源中心、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教育評估結果分析和最適宜安置方式研究。四是著力提升教育安置后的教育支持力度,市級資源中心重點支持視障、聽障隨班就讀學生的在校學習,各區資源中心負責對其它類別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支持;支持涉及教師教育教學策略、課程調整、個別化教育計劃、家長工作、專業設施設備使用與維護等方面。
四、協同推進隨班就讀工作
一是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與教師發展中心(教科所、教研室)及教育裝備等部門密切協作,構建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教研室組織編寫《隨班就讀小學生學科學習評估手冊(試行)》,用以指導隨班就讀課程與教學。市教科所組織開展“隨班就讀改革與實驗”專項課題培訓和課題申報,市隨班就讀資源中心組織開展全市隨班就讀論文案例評選活動。二是市教育局與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學術指導委員會并不定期召開隨班就讀工作例會,10多位專家積極參與指導政策研制、教師培訓、實驗研究、年度視導等工作。三是在省教育廳部署下積極參與蘇臺融合教育合作項目,主動引進臺灣地區融合教育專家資源,擬定并著手實施試點校和種子教師先行、點對點指導、線上線下結合的寧臺融合教育合作實施方案。四是通過互派教師、集體教研、個案會商、課堂觀摩等形式,推動普通中小學校與特殊教育學校、普通教研與特教教研之間的交流合作。五是注重家校共育,一些工作會議和線上線下專題培訓積極爭取家長參與,發揮家長在隨班就讀工作中的獨特作用。
五、營造融合教育發展良好氛圍
大力宣傳特殊教育,努力營造提高融合教育質量的輿論氛圍,提升全社會對融合教育工作價值的認識,形成推動高質量融合教育合力。在加大平時特殊教育輿論支持基礎上,自2017年起,將每年五月確定為“特殊教育宣傳月”、每年年底舉辦年度“感恩迎新會”,通過專項活動,開展融合教育政策宣傳、助殘成才案例分享、“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有功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融合教育最美教師”評選、融合教育網絡和現場咨詢等系列活動,相關活動得到了社會各方廣泛關注,全市支持融合教育工作的社會生態基本形成。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