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去年3月教育部貴陽會議要求,我省在總結多年工作的基礎上,及時停用了2007年開始運行的省自建系統,全面應用全國學籍系統,于2013年7月實現全省聯網。一年來,我們全面應用系統功能,深度服務了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
一、為教育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由于報表功能完善,在實際應用中,基層學校只要按要求一次性導入本校在校生學籍信息,經過主管教育局審核后,系統中即能自動生成各類報表,學校即可隨時查看相關學生的信息,避免原先各類學生信息查找不便、數據不全等問題。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都能根據系統中各類報表,如“大班額”、隨遷子女、留守學生等方面數據,加強管理,制定相關教育政策。我廳通過及時通報“大班額”情況,督促指導相關地方采取措施、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額”,有效緩解了55人以上的“大班額”。今年,我廳安排中小學擴容項目資金時,依據也是系統中的“大班額”和隨遷子女情況。我廳還通過系統開展農村小學、教學點走讀生單程步行上學時間的專項調查統計,為出臺規范農村學校撤點并校行為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強化對中小學生流動和輟學情況的監控。全國學籍系統聯網后,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2萬名學生完成網上轉學,其中跨省、跨市、跨縣轉學等情況一目了然。我們指導泉州晉江、廈門湖里等地及時調配教育資源,增加學位,滿足了隨遷子女就學。通過認真統計分析義教階段輟學數據,我們重點排查輟學率較高和較低的地方。在系統提供數據幫助下,今年指導莆田、泉州動員復學的學生數分別為143人、75人。對漳州、龍巖等輟學生較少且估計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地方,我們及時核實,確保不瞞報、漏報輟學生數據。
三、促進各地和中小學規范辦學行為。一是最大限度減少雙重學籍問題。原來一些經濟不發達地方為爭取公用經費,將轉出學生和外出的隨遷子女列入本地學生予以統計,造成雙重甚至多重學籍。我們應用全國學籍系統督促有關地區核實,逐步解決了統計不準問題。目前,我省中小學生共435.6萬名,比教育事業統計數據436.5萬名僅少0.9萬名,誤差率僅為0.2%。二是全面取消了借讀生。將符合規定招收條件的借讀生按隨遷子女入學或在校生轉學處理,切實落實“一人一籍,籍隨人走”要求。三是規范義務教育留級行為。一些地方出現轉學生留級現象,違反我省學籍管理規定,現已通過系統進行了有效控制。四是加強對不足6周歲學生的入學審核,使不及齡學生入學現象大為減少。由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可通過系統查看學生信息,方便監管學校招生工作,跨區域招生和擇校行為大為減少。
四、有效保障國家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實。從2009年起,我省根據財政部門要求,在管理系統中將全省城鄉低保家庭高中學生列入統計范圍,作為實施國家助學金補助政策的唯一依據,有效保障了國家助學金不被冒領。今年,在我省開展免費教科書發放管理等業務工作中,相關業務部門主要依據學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管理。
五、為各地提供縣域外異地就學學生名單。我省教育督導部門規定,為加強控輟保學,各縣、鄉鎮要對外出就學的適齡少年、兒童進行取證,工作要求很高,基層普遍感到傳統紙質取證方式工作量很大。我省全面實現中小學學籍信息聯網后,通過系統為接受教育督導檢查的地方提供異地就學學生花名冊(如安溪縣初中階段到本省縣域外就學的學生就達4309個),大大減輕了基層學校外出取證的工作量,受到了各地極大的歡迎。另外,由于我省學籍系統中的學生和家長數據較為準確,近年來省公安廳和各地公安部門通過我省學籍系統在“清網行動”中抓了不少逃犯。
六、有效對接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我廳2008年印發的《福建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規定,“從2009年起,將高中畢業生的綜合評價結果納入高校招生選拔評價體系。招生錄取時,應屆畢業生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均以全省統一的電子檔案形式提供給高校,作為錄取新生的必要參考”要求。從原高中版自建系統起,我們專門設立模塊,分年度采集學生的學業水平考試(學業基礎會考)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獲獎情況及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發展特點的描述性評語,到高三畢業時自動匯總形成《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表》電子檔案,以圖像格式提供給省考試院,作為高等院校錄取新生的必要參考,此項工作已持續五年。不少省外高校,特別是“985”“211”高校十分看重這張評價表,有力推動了高中課改與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有機銜接。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小學、中學賬號合二為一,與基層小學、中學分開管理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且存在權責不分問題,建議進一步細分。二是省級教育、公安部門協作查處問題學籍難以實施,建議教育部與公安部聯合發文部署。三是建議“學生基本信息表”還應補充增加相應字段,方便今后各項管理工作。
下一階段,我省將根據本次會議要求,進一步強化工作執行力度,規范學籍管理,充分運用相關數據信息,提高基礎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福建省教育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