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職成建議〔2023〕119號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收悉,經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現答復如下:
一、關于健全農民職業教育體系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和“三農”工作。2019年以來,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著力推進涉農職業教育發展,加強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為服務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加強高素質農民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2019年6月起,教育部聯合農業農村部將高素質農民納入高職擴招對象范圍,為農民創設了入學免予文化素質考試、培訓經歷認定為學分等優惠政策,確立了“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培養原則,指導各省開展生源組織、合作培養,截至2021年12月,全國職業院校已招收高素質農民8.6萬余人。同時,鼓勵各地繼續推行“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培養機制,學生畢業后定向到縣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為基層農技推廣提供后備力量。教育部與國家鄉村振興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實施“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2022年4月以來,組織引導300多萬脫貧家庭新成長勞動力入讀職業院校,提升技能素質,通過“職教一人、就業一人、幫扶一家”,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2022年11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 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教高廳〔2022〕1號),其中提出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主動對接農林業創新發展新要求,實施農林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聚焦動植物生產類、林學類等本科農林優勢學科專業,依托高水平農林院校,通過科教協同,探索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主動對接農村、林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行業產業發展新要求,通過產教融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培養一批適應性強、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林人才;主動對接鄉村人才振興新要求,通過校地聯動,著力提升學生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應用型農林人才,積極構建多類型的農林人才培養體系。
二是推動各地職業院校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教育部持續推動《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落實落地,指導各地職業院校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結合當地需求和辦學能力,面向農民等群體深入開展技能培訓。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中高職學校全年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1300余萬人次,其中,面向農村勞動者開展農林牧副漁技術技能培訓130余萬人次。加強高素質農民和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訓。在中央財政支持下,農業農村部組織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按照生產周期分段實施的培訓模式,靈活運用集中課堂教學、在線視頻直播教學、現場實操實訓、實地參觀考察、模擬演練等培訓方式,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等重點群體開展全產業鏈培訓。2022年截至12月,有36所高校、167所職業院校、139所農業企業、196所農民合作社、1142所民辦機構共同參與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75.4萬人。其中,167所涉農職業院校,培訓5.7萬人。2022年4月起,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為鄉村產業振興“領頭雁”,2022年共培育1.78萬人。原則上每年為每個縣(市)培育10名左右“頭雁”,全國每年培育約2萬名,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10萬人規模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形成“雁陣”,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農業農村部開展能工巧匠推介,2019?—2021年,共推介662名鄉村工匠,涉及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領域。
三是加強涉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涉農職業教育專業建設,2021年3月教育部修訂發布《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和行業發展需求,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層次職業學校不同層次專業,目前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82個專業。其中,已設置特種動物養殖、種子生產技術、作物生產技術、循環農業與再生資源利用等30余個中職專業,專業布點達2900余個;已設置種子生產與經營、園藝技術、現代農業裝備應用技術、設施農業與裝備、現代農業技術等近50個高職??茖I,專業布點達1700余個;已設置現代種業技術、作物生產與品質改良、智慧農業技術等10余個高職本科專業。強化涉農職業教育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組織完善農業領域相關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發布種子生產與經營等26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棉花加工與檢驗等5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農產品營銷與儲運等2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糧食工程等12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頂崗實習標準;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等5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等4個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加強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以專業群建設為抓手,首批建設國家197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其中支持建設24所涉農“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和27個涉農“雙高計劃”專業群。同時帶動各省實施省級“雙高計劃”,截至2023年3月,已有31個省份啟動省級“雙高計劃”建設工作,共建設921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和2267個高水平高職專業群,打造了國家和地方兩級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為廣大鄉村培養了大批“土專家”“田秀才”和“致富帶頭人”。優化涉農高校專業結構布局。202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實施《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引導涉農高校加快布局建設鄉村治理等鄉村發展領域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鄉村發展領域相關人才,目前共設置涉農本科專業2385個,其中,支持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72所高校設置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四川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39所高校設置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海南大學設置鄉村治理專業,著力培養集技術、經營、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涉農人才。
四是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2021年8月,教育部印發了《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明確要求涉農高校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將相關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涉農學科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截至2023年7月,兩批共已認定59門耕讀教育相關國家級一流課程。組織編寫出版《耕讀教育十講》《中華農耕文明概論》新農科新形態教材,加強“大國三農”“耕讀中國”等農林特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支持涉農高校多渠道拓展耕讀教育實踐教學場所,依托農科教基地、農業文化遺產地、國家現代農業園等社會資源建成耕讀教育實踐基地325個,指導涉農高校堅持課堂理論教育和田間實踐技能教育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
二、關于完善法律保障體系
一是有關法律對涉農職業教育做出規定。2022年4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十條和第五十七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各級人民政府加大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投入,可以將農村科學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的經費適當用于農村職業培訓”。2021年4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六條和第二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薄翱h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指導、支持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涉農相關專業,加大農村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二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相關政策文件對推進涉農職業教育做出規定。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教育部積極貫徹落實要求,2023年4月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23〕15號),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
三是引導和推動各地出臺相關職業教育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比如,2022年12月安徽省出臺的《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辦法》(2022年12月15日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八十五號)其中第三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返鄉創業就業以及職業技能等方面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加大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投入,可以將農村科學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的經費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職業培訓,促進鄉村振興。比如,2023年5月,遼寧省沈陽市教育局、財政局、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沈陽市推進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工作指導意見(試行)》,打破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有償性職業培訓在操作層面的制度障礙,明確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如何收費、怎樣支出等問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整體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三、關于完善經費投入保障
一是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要求加大涉農職業教育投入。其中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加大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投入,可以將農村科學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的經費適當用于農村職業培訓”。
二是在重大專項中支持涉農職業教育發展。中央財政通過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支持涉農職業學校逐步提高生均撥款水平,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學校提質培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等,優化教師隊伍人員結構,切實提高涉農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水平。2023年4月,中央財政安排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312.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億元,增幅3.31%。各地可根據本地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統籌用好中央資金和自有財力,向涉農職業教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
三是面向農村家庭學生就讀職業教育提供學生資助。職業教育方面已建立起“免助獎補”一體的學生資助體系,符合條件的農村地區和涉農專業學生均可享受學生資助。高職階段,《財政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高職擴招教育經費投入有關工作的通知》(財辦教〔2020〕45號)規定:高職院校招收的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全日制在校生,按規定享受學生資助。中職階段,在中職學校就讀的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農村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享受免學費政策。在中職學校就讀的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生中,涉農專業學生以及六盤山區等11個原連片特困地區、西藏、四省涉藏州縣、新疆南疆四地州中職學校農村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
四、關于構建新型農民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一是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2019年8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的意見》(人社部發〔2019〕90號),提出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對準入類職業資格,保留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內,實行清單式管理。對未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技能類職業,依托企業等用人單位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根據國家職業標準或行業企業評價規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頒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二是加強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建設。2022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人社部發〔2020〕14號)提出,健全技能崗位等級設置。企業根據技術技能發展水平等情況,結合實際,在現有職業技能等級設置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或調整技能等級。對設有高級技師的職業(工種),可在其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技術職務(崗位),在初級工之下補設學徒工,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上述政策制度文件,為開展包括涉農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提供了保障。
五、關于建立多元化辦學模式
一是加強政策引領支持。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為此,教育部積極會同財政部,通過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持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落實職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對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教育學生一視同仁,將符合條件的民辦職業學校學生納入學生資助政策,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鼓勵引導地方采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生均經費等相關經費標準和支持政策給予企業等社會力量辦學適當補助。此外,國家出臺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政策。如,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高至工資薪金總額的8%;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相關條件的,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該企業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等稅費優惠政策;對企業辦的各類學校自用的房產、土地,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
二是推動涉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在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共同指導下,優質涉農職業院校和農業龍頭企業聯合成立了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都市農業、現代農業裝備和現代漁業等五個農業職教集團。各職教集團通過校企合作編寫了一大批特色培訓教材,共建金課聯盟,共同開展師資培訓,合作建立人才實訓培養基地,面向企業和地方開展技術服務,有力帶動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和產業協同發展?,F代農業、現代畜牧業、現代漁業、都市農業職教集團先后入選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建設單位。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涉農職業教育工作實際,進一步研究吸納您提出的建議,推動涉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和技術技能人才,積極助力鄉村振興。一是著力強化法治保障,扎實推動職業教育法和鄉村振興促進法落實落地,堅持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并重,加大投入,為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供有力法治和經費投入保障。二是著力推進實施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工程,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建設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一體兩翼”格局,加快高素質農民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三是著力強化項目引領,深入實施國家和省級層面“雙高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發揮引領作用,加快高素質農民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教 育 部
2023年8月25日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