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本質特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我國教育事業進入了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 十三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十三年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就,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項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這里,我就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果作些簡要介紹。 (一)基礎教育特別是“兩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解放前,我國是一個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0%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到2000年,我們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普九”的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揚。 從1993年以來的將近十年時間,是實現“兩基”最為關鍵的時期。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提出到2000年實現“兩基”的奮斗目標。同年底,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九個人口大國全民教育大會上,李嵐清副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德里宣言》,對實現這一目標向全世界作了莊嚴承諾。多年來,我們堅持“兩基”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不動搖,不斷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到2001年底,全國實現“兩基”縣數(市、區,含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從1994年的554個提高到2573個,人口覆蓋率從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青壯年文盲人口比1990年減少了4100萬。 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北京等東部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2001年,全國普通高中在校生1400多萬人,招生558萬人,分別是1988年的1.9倍和2.5倍。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取得很大的進展。目前全國有特殊教育學校1531所,在校學生近39萬人,是1988年的6倍。 民族地區教育加速發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生已達到1949萬人,比1988年增長40%。2001年,民族自治地區699個縣級單位中,有358個縣已實現“兩基”,占總數的51%。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在校生達到40多萬人,比1988年增長2倍多。 基礎教育的發展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奠定了重要基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我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青壯年文盲率由10.34%下降為4.8%,下降了5.54個百分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 為了進一步推動新世紀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去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明確了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并要求各級政府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目前,全國已有87%的縣將中小學教師工資管理權限收歸到縣。中央財政為此每年專門拿出50億元用于解決貧困地區教師工資發放問題。各地也在積極落實調整體制、確保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的要求,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有所好轉。為了解決中小學危房問題,中央實施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重點是支持中、西部地區,兩年內中央財政投入了30億元,改造15000所中小學,總計1700萬平方米校舍。這些措施對于保障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ǘ┐罅Πl展職業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結構較完整、專業門類齊全的職業、成人教育體系 過去,我國教育結構相對單一。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發展職業教育,1991年,國務院做出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到二十世紀末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職業教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快速發展?! ?001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1164萬人,是1988年的2倍,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為44.9%。從1989年到2001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成人中專)培養了4500多萬畢業生。全國共建設骨干中等職業學校3200多所,辦學規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近3000所。為加快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利用國債在西部國家級貧困縣新建了186個職業教育中心?,F在,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更加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470多個指導性專業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根據近幾年社會需求的變化而新設立的。 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后,經國務院授權,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大部分高等??平逃臋嗔σ约柏熑谓唤o省級人民政府,加快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已達386所,在校生72萬人,比1985年增長了11倍。 成人教育圍繞著繼續教育、崗位培訓、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努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各種培訓的需求。2001年,全國有9270萬人次參加了成人技術短期培訓,現仍有6757萬余人正在接受培訓。 今年7月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針政策、目標任務和工作思路,要求加快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地方、企業和各方面的積極性,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社會,構建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與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緊密結合;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為新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黨中央根據現代化建設和國際競爭對知識、人才、民族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核心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解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改革課程、教材和考試評價制度。為了體現時代要求,緊密聯系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國家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8科課程標準(實驗稿),一批新的較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材已經出版,基礎教育教材“繁、難、偏、舊”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從2001年開始,新的課程和教材已在部分地區試驗推廣,到2005年,全國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啟用新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驗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小學考試評價制度正在按照保證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的要求推進。 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努力以新科學、新技術來改造傳統專業,以人才需求為導向進行職業教育專業結構的調整,以實踐為導向加強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培養學生以職業為導向的基本素質。 (四)高等教育發展加快,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出現了嶄新的局面。 高等教育發展加快。2001年,我國高等學校本??圃趯W人數1300萬人,是1988年的3.4倍;在學研究生39.3萬人,招生16.5萬人,分別是1988年的3.9倍和4.6倍。今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4%,預計2005年超過15%。從1989年到2001年,我國普通和成人高等學??偣才囵B了近1200萬名本??飘厴I生,30多萬名研究生,通過自學考試獲得本??茖W歷的達343萬人,為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 從1999到2001年,高校三年擴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均翻了一番。高考錄取率從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高校擴招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了當時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后做出的重大決策,對拉動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緩解升學壓力、推進素質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21世紀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儲備了大批專門人才。同時,擴招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強烈愿望和需求,多方面的社會調查表明,擴招是群眾近年來最為滿意的事,被稱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 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辦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從“九五”開始,國家實施“211工程”。目前,工程進展順利,到2001年,已完成對79所學校及2個公共服務體系(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驗收,完成建設資金總量為108.94億元,其中用于重點學科建設的經費63億元。國家還啟動了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高等學校學科實力顯著增強,教學科研條件明顯改善。從1998年開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由504種減至249種,初步改變了專業過細過窄的弊病。增加了急需專業的招生,如2000年我國信息技術類專業的本??粕堰_到73.8萬,在此基礎上,又設立了35所軟件學院。在研究生階段,還大力加強了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 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1994年,原國家教委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組織編寫了數百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改變了課程教材落后的面貌。從1995年開始,對180所高校進行了本科教學合格評估。高等學校還大力推行學分制、主輔修制,普遍加強了人文素質教育,建立了32個人文素質教育基地。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教授要上講臺、大力提倡使用新教材、引進國外原版先進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在181所高校批準建設964個重點學科,正在有力地推動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 高等學??蒲袑嵙υ鰪?。高校的科研經費從199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億元,增長了11倍多。高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0%以上、重點項目一半左右,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30%以上。到2001年底,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50項,占授獎總數的一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022項,占授獎總數的三分之一多;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178項,占授獎總數的四分之一強。高校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和基金項目歷年都占項目總數的60%以上。高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占全國發表論文總量的60%以上。高校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生力軍。 高等學校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以2001年為例,高校簽訂技術轉讓合同5540項;創辦科技型企業1993個,控股與參股的上市公司有36家;銷售收入452億元,已建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2個,吸引社會投資293億元。涌現出北大方正、清華同方、東軟集團等高新科技企業和方正電子出版系統、清華威視集裝箱檢測系統、東軟集團醫療CT機及嵌入式軟件等重大科技創新產品,為國民經濟培育了新的增長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咨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西部高等學校的建設加強。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決定支持西部每一個省區重點辦好一所大學。近年來,利用國債項目支持西部20所高校加大建設力度,重點建設了一批西部地區高校本科專業和1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啟動了高等學校對口支援計劃,確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14所西部高校。 總而言之,近年來高等學校發展取得突出成績,面貌一新,師生員工精神振奮,積極向上。 (五)高等教育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逐步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正確決策,提出了“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針,幾年來,對500多所高校進行了管理體制調整,實行地方和中央共建。在317所高校開展了校際間的合作辦學,形成了227個合作辦學實體。先后將708所高校合并組建為302所多學科或綜合性的高校。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改變了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部門和地方條塊分割、重復辦學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擴大了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優化了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近幾年來我們還注意整合教育資源,并使高等教育向人口較多的地級市延伸,高校布局更加合理。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突破。從1999年開始,在李嵐清副總理直接指導下,高校大力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從2000年到2002年,全國新建和改建學生公寓4300萬平方米,超過建國50年累計建設3200萬平方米的總和;新建和改造學生食堂530萬平方米,接近建國50年累計建設570萬平方米的總和。后勤社會化改革保證了高校擴招的順利進行。 (六)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動了教育現代化進程。 我們從1995年開始建設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到2001年底,CERNET已經建成兩萬公里的高速傳輸網,與CERNET聯網的高等學校800所以上,聯網主機120萬臺,個人用戶達到800多萬人。CERNET已經成為我國第2大互聯網絡。全國高等院校70%左右建立了校園網,西部152所高校校園網建設項目也已經實施。從2001年開始,教育部已批準67所高等學校進行現代遠程教育的試點工作。 我國已經建立起遠程教育的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平臺,并于2000年10月31日正式開通,具備了播出8套電視、8套語音、20套以上IP數據廣播的能力,CERNET網和教育衛星網的高速連接,已經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現代遠程教育的“天羅地網”,為我們利用電視、廣播、VCD/DVD、放像設備、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條件。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有了長足發展。2000年11月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和全面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截止2001年9月,高中信息技術開課率達九成多,大中城市初中接近70%。西部12個省區建設50個“校校通”示范網的工程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擁有的計算機,從1999年底的平均121人一臺提高到2001年的51人一臺。 (七)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加強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近十年來,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一是教師工資增加。1993年,我國頒布了《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近幾年來,國家多次提高教師的工資標準。2001年全國高等學校、中學、小學教師月平均工資分別由1995年的538元、452元、415元增加到1505元、906元、804元,分別提高了179.8%,100.4%和93.7%。教師正在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職業。二是教師住房改善。自1994年以來,在李嵐清副總理的親自推動下,實施了“廣廈工程”。城鎮教師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從1993年底的6.9平方米(當時全國平均水平為7.5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0.8平方米,超過了同期城鎮居民的平均水平。 教師隊伍建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從1988年的68.1%、35.6%、41.3%提高到2001年的96.8%、88.7%、70.7%。隨著教師資格制度的實施,提高教師素質有了制度保障?,F在城市小學教師中有大專學歷的已經占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有不少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的年輕教師。二是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對數萬名骨干教師進行了集中培訓,對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全員培訓,大大提高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 高校相繼實施了“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高校青年教師獎”“骨干教師資助計劃”等項目。尤其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69所高校的389個學科聘任了412位特聘教授、33位講座教授,吸引了一批學科帶頭人,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各種形式,引進了大批優秀人才到高校任教,提高了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 ?。ò耍┟褶k教育快速發展,多形式的辦學體制初步形成。 1992年黨的十四大指出,要“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改變國家包辦教育的做法?!?997年,國務院頒布《社會力量辦學條例》,明確了“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了“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民辦教育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為了更好地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全國人大起草了《民辦教育促進法》,目前正在審議之中。 現在,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2001年底,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1200多所,注冊學生113萬余人,其中經教育部或教育部授權?。▍^、市)批準的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高校89所,在校學生15萬人;普通中學4571所,在校生233萬余人;職業中學1040所,在校生38萬人;小學4846所,在校生182萬人。 (九)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活躍,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提。 十多年來,隨著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也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利用全球知識和教育資源,加快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途徑。 貫徹“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留學工作健康發展。到2001年,出國留學累計達到46萬人,目前已學成回國近15萬人。1996年實行新的國家公派留學選派辦法,到2001年底,共簽約派出近11000人,近兩年的回歸率達95%以上。留學回國人員大多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據統計,有留學經歷的人員在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工程院院士中占54%,在抽樣調查的100所高校校級領導干部中占51%,45歲以上博士生導師中占58%。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留學回國人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華留學生數量迅速增長,層次提高。2001年,在華留學人數6萬多人,其中自費生人數達5萬人以上,是建國以來在華留學人數最多的一年。正在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達1.7萬人,專業從中文、中醫等傳統學科擴展到科技、經濟、管理、法律等應用類學科。 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657個,比1996年增加了9倍以上,覆蓋了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加強加入世貿組織后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教育部已草擬了《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草案),正待國務院審批。 (十)大力推進依法治教,教育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教育法制建設發展最快的時期。在80年代頒布《學位條例》、《義務教育法》的基礎上,又相繼制定頒布了《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教育行政法規,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還制定了100多項部門規章,各地也制定了一批教育法規、規章,較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已基本形成,這些法律法規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2000年頒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動了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標準化、信息化工作。同時,教育普法、執法和法制監督工作迅速開展,教育行政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依法行政、依法辦學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事業步入了依法治教的健康發展軌道。 總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年來,國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為新世紀我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三年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經驗 十三年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成就來之不易,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總攬全局,審時度勢,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的結果,也是教育戰線努力奮斗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經驗是: ?。ㄒ唬┼囆∑嚼碚摵汀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指針。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只有堅持以正確理論為指導,才能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十三年來,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指導教育工作,使教育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鄧小平教育理論始終指引著教育工作的全局,貫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鄧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戰略目標,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理論基礎。 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我們對教育工作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在第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四所交通大學座談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校慶、視察人民大學時的談話和講話以及其他一系列關于教育的重要論斷,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光輝,極大地推動了教育領域的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也使全黨全社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在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是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行動指南。 ?。ǘh中央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是加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保證。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是全黨全社會對新時期教育戰略地位認識上的一次歷史性飛躍,是黨中央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做出的重大決策。1996年的“九五”計劃,進一步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定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要求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1998年3月,朱镕基總理宣布把實施科教興國作為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國務院成立科教領導小組,朱镕基總理任組長,李嵐清副總理任副組長??平膛d國戰略的全面實施,為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改革的大突破開辟了道路。 黨中央、國務院精心制定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偉藍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到20世紀末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1999年初國務院批轉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教育的重大舉措。同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跨世紀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把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擺在重要位置。中央和國務院還相繼出臺關于高校擴招、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教師住房建設和高校后勤社會化等方面的重大舉措。去年和今年國務院又召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這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基本形成,到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4638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30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9%,是進行此項指標測算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1998年開始連續五年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到2002年五年中,中央增加了489億元的教育投入;加上解決教師工資拖欠、危房改造等其他教育專項轉移支付,中央共約增加700多億元投入。 多年來,全國人大、政協始終關心和支持教育的發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國務院各部委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也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ㄈ﹫猿职l展是硬道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不斷躍上新臺階的關鍵 牢牢把握發展這個主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由現階段我國國情決定的。我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素質相對低下,隨著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的不斷增長,科技進步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強化,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不斷高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緊迫任務。十三年來,無論是實現“兩基”,還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都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堅持發展這個主題不動搖,抓住發展機遇不放松,乘勢而上,推動教育快速發展。 加快教育發展,要始終堅持全面、正確的教育發展觀。 一是正確處理各級各類教育的關系。十三年來,我們始終著眼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堅持“兩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時又不失時機地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注重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二是正確處理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教育的發展必須是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內在統一。實踐證明,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沒有教育的快速發展就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素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三是堅持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努力實現教育的公平、公正。多年來,我們綜合利用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傾斜和對口支援,加快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根據新的情況,及時調整農村教育的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采取切實措施,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四)堅持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教育的生機和活力,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 實踐證明,改革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近幾年來,正是大力推進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高校后勤社會化和招生就業制度等改革,才使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有了現實的支撐條件。 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要堅持與時俱進。教育不僅是生產力進步的重要基礎,而且與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形勢,不斷深化教育改革。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我們提出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隨著分配體制的改革,我們提出建立教育經費的成本分擔機制;政府機構改革使我們加快了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農村稅費改革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調整等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 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目的在于增強教育的生機和活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要有生機活力,就必須把學校從條塊分割、政府管得過多、封閉辦學、學科專業劃分過細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一些陳舊的教育觀念、落后的課程教材體系和教學方法、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影響著教育質量的提高和青少年學生的生動活潑成長。這就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借鑒和吸收國外教育的先進經驗,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教育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五)從實際出發,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做好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十三年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在不斷解決新問題、克服新困難的過程中前進的??梢哉f,教育越受社會重視,對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就越高;教育發展得越快,需要我們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就越多;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也不斷給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幾年來,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下崗再就業工作,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等都給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帶來許多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育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教育投入不足、高校人才斷層、拖欠農村教師工資、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初高中學齡人口高峰等問題。面對這些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需要我們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開拓進取,不斷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教育規律,從實際出發,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保持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態,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去實現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 (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是順利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領域的穩定,不僅關系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順利進行,也直接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十三年來,在教育改革力度很大、發展速度很快的情況下,教育戰線特別是高等學校保持了穩定,為全國的穩定做出了貢獻。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教育戰線廣大教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 保持穩定,關鍵是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師生員工。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學校思想陣地和高校理論陣地,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把教育戰線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黨中央的重大決策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 保持穩定,還要切實做好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十三年來,我們召開了十一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不斷研究新形勢下如何發揮高校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如何創新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注意做好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關心師生的疾苦,解決師生的實際困難,保持學校穩定,創造了有利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良好環境。 進入新世紀,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也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2年9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師范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內容豐富,觀點精辟,意蘊深遠,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重要貢獻,是指導新世紀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獻,是在新世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新的動員令,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科學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從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特別強調指出:“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培養大批合格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不斷造就大批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辈⑸羁讨赋觥耙瓿蛇@一歷史任務,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科學闡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使命,提出了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的重要思想。我們要認真學習江澤民同志的講話精神,大力推進教育創新。 推進教育創新,一是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二是要不斷清除制約教育創新的體制性障礙;三是要繼續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四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五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推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六是要適應教育創新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團結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奮發有為,扎實工作,大力推進教育創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努力開創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的明天。 |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