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0日晚上,當第八屆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結業音樂會臨近尾聲,全場沸騰起來,觀眾紛紛起立鼓掌,祝賀音樂會成功舉辦。一直坐在臺下的大師班藝術總監周小燕走上舞臺,與學員們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
盡管已是94歲高齡,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依然活躍在音樂教學第一線。從抗戰烽火里演唱《長城謠》,到功成名就之際毅然回國;從指導學生在世界大賽上摘金奪銀,到連續8次主持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周小燕光大中國聲樂藝術的激情從未泯滅,奉獻自我、服務人民的愿望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日漸濃郁。
一片丹心向祖國,金嗓絕技育英才。周小燕,好似那歌聲嘹亮婉轉的“中國之鶯”,用畢生心血唱出了一曲格調高雅的生命詠嘆調。
常懷愛國情,中國歌唱家要唱好中國歌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武漢街頭的簡易舞臺上,一位年輕姑娘深情地唱著:“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歌聲悲憤蒼涼,深深感染了眾人?!堕L城謠》這首抗戰名曲,后來被選為電影《熱血忠魂》插曲,傳遍了大江南北。唱歌的姑娘就是剛剛20歲的周小燕。
一首悲音低回的歌曲,一段難忘的家國情懷?!堕L城謠》牽系著周小燕對祖國母親真摯而深沉的愛。
時隔半個多世紀,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活動中,周小燕走上長城,再次放歌《長城謠》。當年,國土淪陷的噩耗接二連三,她心急如焚;此刻,山河妖嬈,祖國強盛,她從心底感到無比自豪!
為慶賀周小燕從教65周年,2005年6月18日,她的弟子們在上海大劇院專門舉辦了一場音樂會,周小燕又一次登臺,領唱《長城謠》。這一年,正值抗戰勝利60周年。之前有人擔心,她年紀這么大,還唱得動嗎?有人則好言相勸,還是不要唱了,萬一唱不上去,壞了自己的形象名聲。
周小燕當時說:“我今年88歲了,還有兩年就90歲了,當年的音色不會有了,但當年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激情還是有的?!币皇状┰綍r空而來的歌,帶給觀眾強烈的共鳴和震撼。友人把現場演出的照片放大了送給她,周小燕把它掛在自家的客廳里。
1938年,周小燕赴法國學習聲樂,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她出現在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的舞臺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盧森堡舉辦首場獨唱音樂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嗓音純凈,像水晶般堅實,像鉆石般光彩”,還有報紙稱贊她“花腔技術嫻熟高超”。自此,歐洲一些國家的著名大劇院熱情地向她發出了邀請。周小燕被譽為“中國之鶯”,活躍在意大利、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的舞臺上。1947年6月,她參加世界樂壇盛會——首屆“布拉格之春”,緊接著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五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蘭、美國……各國的邀請函更是如雪片般飛來。
在事業最為輝煌的時刻,1947年底,周小燕毅然決定回到祖國。1949年,第一屆文代會在北京召開,周小燕參加了。她得到大會發的一個小本子,周總理在上面為她題詞,“為建設人民音樂而努力”,讓她備受鼓舞。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漢、丁玲等也為她題詞,勉勵她為人民歌唱。
回想起那段時光,周小燕豪情滿懷:“我一直記得總理和大師們的話。當一個人民的歌唱家、人民的教師,是最光榮的,這也是我一輩子努力的方向?!?/p>
1949年,周小燕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這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為聲樂系教師,生命緊密地與學生連在了一起。
中國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國歌,這是周小燕一貫堅持的原則。她不但身體力行,而且教導學生認真去做。她的一位門生曾經舉辦音樂會,整場都唱外國歌,只在加演的時候唱了首《長江之歌》。周小燕厲聲責問:“你是中國歌唱家,為什么不把中國歌曲列入正式曲目?”從那以后,周小燕向聲樂系建議,每個學生每學期攻下的10首作品中,必須有4首中國歌曲。
她熱愛這個飽經滄桑的土地,這份愛融匯在她毅然歸國的行動里,附著在她演唱的曲目表上,體現在日復一日的教學活動中。
把學生當孩子,房門時常為學生打開
非典時期,上海有些高校停課。一天,靜寂的上海音樂學院黨委辦公室里電話響了,聽筒里傳來周小燕痛苦的聲音:“張書記,我難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他們就是我的生命??!”
“我不能承受沒有學生的生活?!边@是周小燕發自肺腑的一句話。在她內心的天平上,學生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為他們送上悉心的指導,看著他們長大成才,在聲樂的天地里成就自己的事業。
魏松1973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周小燕。那時“文革”還沒有結束,周小燕冒著被批斗、被逐出教師隊伍的危險,下課后把學生領到自己家中,拉上窗簾,讓他們把耳朵貼在留聲機旁,傾聽那幾張沒有被抄走的法國舊唱片。
魏松正是從這里得到了西洋音樂的啟蒙,一步步成為優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感嘆,對于周小燕老師來說,“學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廖昌永,一個赤腳的農家孩子,樸實又靦腆,初見周小燕時嚇得逃到馬路對面,不敢打招呼。他不僅鋼琴、樂理基礎差,一開口還有濃濃的四川口音。周小燕把他帶回家,一句一句地糾正。廖昌永學習十分刻苦,進步顯著,本科畢業后,又成為周小燕的研究生。
在跟隨周小燕學習了幾年之后,1996年、1997年兩年時間里,廖昌永3次獲得國際聲樂大獎。難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感慨地對廖昌永說:“你是一個天才的歌唱家,更重要的是你有一位偉大的老師?!?/p>
廖昌永清楚地記得,比賽歸來,周小燕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獲了第一名之后,并不是說你現在就比以前好了很多,只不過現在有了機會拿到第一名。你還是和以前一樣的,還得保持一個很平靜的心態?!闭且驗檫@種貼心的提醒,廖昌永一直保持著寵辱不驚的生活狀態。
如今,廖昌永已成為享譽國際的歌唱家,并擔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聲樂歌劇系主任。在眾多演唱場合,他最愛唱的一首歌是《老師,我總是想起您》。他說:“我在周老師身邊生活數十年,跟她完全像母子,感覺特別親?!?/p>
周小燕家的房門,時常為學生打開,她的家成了免費的旅館和教室。如今活躍于世界舞臺的李秀英,當年就因為生活困難,在這里吃住了好幾年。節假日里,周小燕還會把學生叫到家里聚餐,減少他們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更多時候,師生對琴而歌,共同切磋聲樂技巧。在音符繚繞的客廳里,學生收獲的不僅是歌唱的技巧,更感受到一種大愛的暖流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在周小燕的指導下走上了世界舞臺——魏松、廖昌永、李秀英,還有張建一、鞠秀芳、羅魏、高曼華、劉捷、顧欣、萬山紅……每當捷報從國內外傳來,周小燕總是為學生的成長進步感到欣慰。
有人贊揚周小燕,培養了那么多出類拔萃的弟子。她卻說,學生成功了,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為國家爭光、做事,而她個人起的作用則是其次的?!叭绻摴?,我最多只占一部分,還有學生自己的悟性和勤奮,以及其他老師打好的基礎、觀眾的鼓勵、社會各界的幫助?!敝苄⊙嘀t虛地說。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電影導演張駿祥病逝。他們在美國的一雙兒女回來奔喪。臨走那天,兒子看到瘦弱的母親坐在沙發里掉眼淚,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動員母親和他們一起去美國,可周小燕不答應:“我不去。我的學生都在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
在周小燕心底,學生就是她的孩子。為了學生,她寧愿和兒女分開;為了學生,她甘于奉獻一切。
讓生命燃燒,工作到蓋棺那一刻為止
在周小燕心目中,獻身教育事業正是安享晚年的最好方式。她是一支不知疲倦和痛楚的紅燭,不惜燃燒自己,為世界帶去光和熱。
1988年,上海周小燕國際歌劇中心成立了,周小燕親自掛帥。這一年,她已年過古稀,但她不覺得這樣的年齡意味著思維遲緩、行動不便。為了辦好歌劇中心,她事無巨細,身體力行。
中心成立次年,就與江蘇省歌舞劇院合作,演出意大利著名歌劇《弄臣》。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練場。一天,她邊后退邊與學生說戲,腳底一滑摔倒在地,被診斷為大腿股骨骨折。大家擔心她的身體,周小燕卻自責起來,擔心影響《弄臣》的排演進度和質量。她決定不離開南京,就在當地做手術。長長的鋼針打進了她的大腿內,把裂開的骨頭重新固定好。沒過幾天,周小燕將演員叫到了病房,逐一輔導。彩排時,她搖著輪椅來了,悄悄地在觀眾席旁邊的走道上觀看。為了歌劇的成功,她完全忘記了身上的傷痛。
多年來,周小燕歌劇中心先后公演了《弄臣》、《茶花女》、《唐卡洛》、《唐帕斯夸勒》、《鄉村騎士》、《原野》等中外佳作,并舉辦過多場中外歌劇名作精彩片段音樂會,大大豐富了中國的歌劇舞臺。
周小燕歌劇中心不僅“出戲”,而且“出人”。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是中心組織的常規活動,自2000年首次舉辦以來,至今已舉辦8屆。中心邀請國內外知名聲樂大師,為青年歌唱家、聲樂教師和優秀聲樂學生安排豐富的課程內容,進行歌劇演唱、歌劇語言、歌劇表演等專項培訓。周小燕擔任大師班藝術總監,不僅參與前期策劃籌備,還親自登臺授課,觀摩學員們的結業表演。
置身聲樂教育的氛圍中,周小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有時她身體欠佳需要治療,出院不久就趕往教學現場。她總是仔細聆聽著每一位學員的演唱,一個音一個音地糾正,甚至連一個眼神、一種表情、一個動作都不放過。
2011年第八屆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吸引了全國20個省市的42名學員參加,幾周的時間里,他們接受了中外名師手把手的指導,在結業音樂會上展現了精湛的演唱水準和不凡的藝術潛質,演唱曲目涉及5種語言的21部歌劇。
意大利著名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馬克·博埃米興奮地說:“我很驚奇,中國有這么多好嗓子。學員們的表現堪稱完美,相信他們未來的藝術前途一定很光明!”
學員們上臺謝幕的那一刻,觀眾席沸騰起來。周小燕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起身向全場揮手致意。她的步伐穩健有力,她的表情自信歡愉,似乎在告訴人們,弟子們有了進步,她是多么自豪;能夠為教育事業盡心盡力,她又是多么幸福。
有個學生曾對旁人說:“我是周小燕的關門弟子?!敝苄⊙嗦牭胶?,厲聲質問:“我什么時候說過你是關門弟子?”“那么,老師您什么時候關門?”周小燕回答:“等我蓋棺的那一天?!彼f:“我是終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來?!?/p>
自從周小燕老伴去世后,上海音樂學院同意她在家里上課。歌聲和鋼琴聲,成了周小燕客廳里的美妙風景。如今,她幾乎每天都要上課,上午帶兩個學生,下午帶3個學生。每逢學校開會、集體活動等,不得已停課,她都會在周末補上。
幾多耕耘,幾多收獲。周小燕是一個“貪心”的人,心里總對聲樂教育事業懷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甘愿為繁榮歌劇藝術“拼老命”。這只驕人的“中國之鶯”不服老,她說:“為了祖國,為了藝術,我一天要當幾天用?!?/p>
■本報記者 董少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