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五點多,天還沒亮,石利穎就早早起床、洗漱,把女兒要穿的衣服放到床頭;不到七點,石利穎已經站到大班門口,用微笑和擁抱迎接每個孩子的到來;晚上九點多回到家,石利穎打開電腦繼續工作,女兒卻不知何時倚在她身上睡熟了……看著整日忙碌的石利穎,同事們私下叫她“陀螺”,可石利穎卻說:“陀螺只能原地打轉,我愿意像蝸牛一樣畫出前行的痕跡!”
她不僅愛孩子,更懂孩子
30年前,北京市崇文區一個普通的大雜院內,一個小女孩搬著小板凳,打開“話匣子”,把院里的孩子們召集起來“過家家”。當聽到“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孩子們便興奮得手舞足蹈。母親見此情景開玩笑說:“你長大了當幼兒園老師吧!”這個小女孩就是石利穎。
中考前夕,石利穎的母親突然因病辭世,她放棄高中選擇了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就是這個面試時因為手太小夠不著鋼琴八度而引起爭議的小個子,日后卻被任課教師交口稱贊。
畢業后,石利穎來到北京市第五幼兒園任教?!?8年里,除了結婚、懷孕是日托,我帶了15年整托,有更多時間了解孩子?!焙畞硎钔?,石利穎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孩子,從教育到生活、從吃飯到睡覺,石利穎慢慢成為孩子們眼中的“超人奧特曼”、同事心中的“點子大王”。
石利穎特有的教育智慧,讓年僅37歲的她獲得過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首屆幼兒教師基本功大賽全能特等獎第一名等沉甸甸的榮譽;參與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市區等課題十余項,而她仍然是每天沉醉在陪孩子一起長大的幸福中。
寶寶是班上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每天早上都像小鳥一樣撲到石利穎懷里??墒且惶煸绯?,寶寶一臉不高興,緊緊抓著小書包,一聲不吭走進活動室?!白蛲斫幼哌€好好的?!笔f把孩子抱在懷里,寶寶趴在她肩膀上,“我不想上幼兒園,不想在地球上了……”石利穎心頭一緊:“告訴石老師你的小秘密吧?!睂殞毑豢险f。
石利穎撥通了寶寶媽媽的電話。原來,寶寶媽媽晚上加班整理圖片,孩子看到地震中人們壓在樓板下的場景,不停追問疼不疼?媽媽沒來得及詳細解釋就哄她睡覺了。找到原因了。接下來的幾天,石利穎查閱大量資料,告訴寶寶北京所在地殼板塊特點決定了它不是地震多發區;幼兒園的逃生演練也不是迎接災難,而是要學會保護自己。一個星期后,寶寶和往常一樣豁然開朗起來,“地震了,我要帶上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跑”。
“每個孩子都有小故事”。石利穎的教育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她把所有的孩子“放在眼睛里”。
家長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就經常給石利穎打電話?!拔乙蚕霃募议L那兒了解自己是不是對哪個孩子關注不夠?!庇袝r候家長打來電話,石利穎已經休息了,可她還是興奮地和家長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喝彩,一聊就是一個小時,手機沒電打座機,石利穎也從臥室聊到客廳,從躺著聊到坐著聊。
因材施教,她把每個孩子放在心上
在五幼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哪個班里淘氣的孩子多時,這個班就會交給石利穎帶,甚至一些其他班老師沒辦法帶的孩子,也會轉到她班上,石利穎總是欣然接收。
內向的、頑皮的……不管是面對什么特點的孩子,石利穎總有辦法?!拔业暮⒆拥侥膬喝チ??”這會兒,石利穎正在院子里找一個遲遲不愿回到教室的“小淘氣”?!皠e和老師捉迷藏了,石老師可要走啦!”孩子一下撲到石利穎懷里。
“班上有小淘氣?我知道,他們是想讓我關注他們呢?!笔f用包容的愛浸潤著孩子幼小的心。她的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很聰明,但稍不如意便將桌上的東西橫掃在地。一次,小男孩使勁踹桌子腿,結果他坐的小椅子朝后仰去,石利穎撲上去摟住他,腳下失去平衡,右膝重重撞到地上??吹綕M臉驚恐的孩子,石利穎拍了拍他的肩膀,繼續組織活動。過后那幾天,小男孩異常平靜。直到一天午睡時,石利穎悄悄坐在他床邊,小男孩眨著眼睛默默地看著她,悄悄伸出小手撫摸她的傷處。
許多老師曾好奇地問石利穎:“面對淘氣的孩子,你怎么就不頭疼?有什么辦法讓他不調皮搗蛋?”石利穎回答:“愛勝過了一切言語,當你用溫暖的雙臂接納他,他身上的閃光點也會熠熠發光?!?/p>
“這個年齡的孩子就是好動,別給他們貼上‘個別’的標簽?!贝髮毷切虏灏嗟男∨笥?,石利穎帶小朋友一起精心準備了迎接儀式,但掌聲迎來了新朋友,也迎來了一只“小刺猬”。原來,大寶是個愛打人的小淘氣,甚至對老師也敢揮拳頭,班里平靜的秩序被打亂了。
既然大寶精力旺盛,那就讓他為大家做點事吧。石利穎用試探的口氣問小朋友:“我們讓大寶當班長吧?”小女孩們喜歡和老師站在一起,點頭同意,而小男孩們卻表現出強烈不滿?!霸囋嚢??大寶很棒的!”一天,兩天……石利穎陪大寶一起幫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當融入集體時,大寶變得懂事了。畢業時,大寶跑到石利穎面前,手心緊緊攥著兩塊捂得快要融化的巧克力。
在孩子面前,石利穎從不吝惜微笑和贊美。她的學生溶溶今年已經上初中了,可每每看著已經泛黃的“家園聯系”本上寫滿了“溶溶特會照顧小朋友,真棒”這些贊美與鼓勵的話,溶溶都會不覺間翹起嘴角,撲哧一聲笑出來。
“一日生活皆教育,這是幼兒教育和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吧?!笔f在每天繁忙瑣碎的工作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孩子們。
潛心教學,她開展探究式科學教育
石利穎至今仍記得剛工作時的一幕。一次,一個孩子問她:“石老師,什么菜里含的胡蘿卜素最多?”石利穎想都沒想:“胡蘿卜唄!”第二天,孩子拿著媽媽寫的一張紙條來幼兒園,他說:“石老師,我查了,很多蔬菜的胡蘿卜素含量都比胡蘿卜多?!边@件事對石利穎觸動很大?!叭绻⒆硬蝗ゲ?,可能一輩子都有這個錯誤概念?!睆哪菚r起,石利穎認識到教育來不得半點馬虎。
一開始,石利穎對探究式科學教育真的一點經驗都沒有。2002年,石利穎參加教育部“做中學”項目,開始了她科學教育的探索之路。為準備一節研究課,石利穎常常是翻閱大量資料,向有經驗的園長、同事請教,在圖書館一扎就是一天。
“‘認識滾動’這個課題的形成源自孩子們的靈感?!笔f告訴記者,幼兒園組織小游戲“打保齡”時,因為球太少,孩子只得排起長隊等待。后來,小朋友們就從家里拿來各種球類代替保齡球。石利穎趁機發問,只有圓形的東西會滾動嗎?在隨后的探究活動中,孩子們從家里找來各種他們認為能滾動的物品,有奶粉桶、搟面杖、酸奶瓶……石利穎還準備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和圓臺模型,讓孩子們在觀察物品滾動后,在事先準備好的大白紙上用鉛筆追蹤軌跡。孩子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尖叫:“酸奶瓶滾不成直線、跳棋子原地轉圈圈!”孩子們在實驗中培養了尊重事實、動手動腦的探究能力。
為引導幼兒探究“磁鐵的磁力”,石利穎從鐵鎖、夾子、曲別針等20余種能夠被磁鐵吸引的常見物品中反復推敲,確定了中號蝴蝶夾子、六角螺栓和螺母3種實驗材料進行預實驗,為孩子們直觀了解磁力打下基礎。
為了使實驗更加符合孩子特點,石利穎每次都在看似簡單重復的實驗過程中不斷嘗試、完善。從探究內容的選擇到方法的確定,從實驗材料的篩選到表格的設計,從拋出問題的時機到引導提問的策略,她都反復推敲。漸漸地,石利穎總結出“關注興趣、把握水平、提前實驗、篩選材料、排除干擾、選準難點、引導發現、操作驗證”的教學設計與組織策略。而正是在那些最平常普通的日常教學中,石利穎化腐朽為神奇,發現了打開幼兒智慧寶藏的鑰匙。
也許是年輕,也許是從事幼教工作的緣故,石利穎是那么富有朝氣和親和力。談話間,“滴滴、砰砰……”這些象聲詞總會不經意地從石利穎嘴里冒出來,作為聽眾的記者也像孩子一樣興奮起來,瞪大了眼睛。
記者問道:“工作這么忙,陪家人的時間很少吧?”石利穎說:“孩子小,姥爺照顧得多,愛人也付出很多,不過我也很努力啊。晚上如果有空,我會送女兒學英語,趁女兒上課,我就找個小飯店扒拉一口飯,她一下課,我就準時出現在門口?!边@時的石利穎,言語間流露出做母親的幸福。(本報記者 王超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