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困山區,有許多人民教師在嘔心瀝血地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要無愧于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FONT>
■本報記者 郭炳德王生英,“全國教書育人楷?!?、河南省林州市卸甲平小學教師。即使身有殘疾,仍堅守在貧瘠的太行山下36年,為了讓貧困的孩子昂首走出大山,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人們都說,聽她的故事,就仿佛看到了20世紀50年代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中風靡中國的銀幕形象瓦爾瓦拉,于是,她被媒體譽為“中國的瓦爾瓦拉”、中國版“鄉村女教師”。
9月14日,是王生英參加完“全國教書育人楷?!北碚脮祷睾幽系娜兆?。林州市像歡迎凱旋的英雄一樣,派出專人專車到鄭州新鄭機場迎接這位扎根山區36年,立志讓山區貧困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小學教師。
從新鄭機場到林州的260公里路上,記者和載譽歸來的王生英坐在車里海闊天空地聊著。她拿出胡錦濤總書記在接見受表彰教師代表時與他們的合影讓記者看。令她難忘的是,胡總書記還記得她這個山村教師,一握住她的手,就微笑著說:“辛苦你了,在山區堅持工作這么些年!”
這是她第二次受到胡總書記的接見,上一次是2004年在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表彰會上。
“是不是上了些年紀的人都會特別依戀故土?”王生英似乎在自問自答,“可是我不覺得自己老呢!”她說,她覺得自己有山里人的特點:鐵腿,能跑路;鐵嘴,不怕講話;鐵肩,能負重;鐵手,有力量?!斑@次在北京開會,劉延東國務委員握住我的手后有些驚訝地說,‘王老師的手特別有勁兒’?!?/FONT>
“開學了,我惦記著孩子們。這幾天人在北京、上海,可我老做著在山區的夢,夢里都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瑣碎事?!蓖跎⒏嬖V記者,教育部領導特別照顧他們這些常年工作在山區、邊遠地區的一線教師。教師代表們參加完在北京的表彰會,又在教育部派出的專人陪同下參觀了上海世博會,這讓她這個平時很少出遠門的山里人,有機會領略世界各地的秀麗風光、科技成果、人文景觀……“可我白天參觀著世博園,走進遙遠的歐洲、非洲、美洲,晚上的夢總也離不開太行山,離不開紅旗渠,離不開學校旁邊那條流淌不息的洹河,離不開和我朝夕相伴的學生,我的心永遠屬于山區的孩子們?!?/FONT>
用一條腿創造人生價值
9月15日一大早,記者便從林州市驅車來到了卸甲平,趕往位于山崖之上的卸甲平小學。
與5年前記者來采訪王生英時不同的是,當地政府已經在洹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橋,使得汽車可以開到卸甲平小學的崖下。秋高氣爽,山崖旁、道路邊,到處都是碩果累累的莊稼。小心地將車??吭谏降琅赃?,步行走過一段長長的斜坡,一拐彎再越過一段只能容下一只羊走過的陡坡,上到崖上便是卸甲平小學的“大門”。
王生英一大早就來上班了。穿的還是在北京受到胡總書記接見時的那身衣服,干凈、整潔,腳上一雙女式皮鞋雖不名貴,擦得也像9月8日那樣锃亮的。雖然和孩子們分開僅7天,但她卻感到有7個月那么長。孩子們還沒有來上學,她就順手拿起一把掃帚,在已經算得上干凈的小小校園里掃了起來。
早上8點30分,王生英回到家鄉后的第11個小時,卸甲平小學的國旗已經升起,她和教學點負責人李林生開始給孩子們上課。
走進那間比較簡陋的教室,依舊一邊是6名二年級學生,一邊是8名年齡不等的“學前班”孩子。孩子們懵懵懂懂地知道,他們的老師剛從遙遠的北京和上?;氐阶约旱纳磉?。最為懂事的二年級學生李昭陽能大致地說出“王老師是全國模范教師”這個比較“專業”的名稱。隨后的課間操上,腿腳不便的王生英在李昭陽這個得力助手的幫助下,參與到全校師生的文體項目“貓捉老鼠”中,校園里一派火熱的景象。
活躍在學生中,雖然身有殘疾但卻笑容燦爛,這種工作狀態王生英已堅持了36年。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村。4歲時的一場小兒麻痹癥,給這個天資聰慧的女孩留下了后遺癥,她的右腿殘疾了。但是,倔強的王生英不相信自己真的成了無用的人,她在尋找用一條腿創造人生價值的路。
還在兒時,眼看伙伴們因為貧窮上不起學,聚集在山上放羊、拾柴,王生英就深刻體會到山里孩子上學是多么不易。于是她暗自立下志向,長大后要當一名教師,讓村里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王生英憑著頑強的毅力上完了高中,1974年,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民辦教師,終于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王用林老人是卸甲平村原黨支部書記,這位70歲的老人親眼見證了教過鎮上兩代人的王生英為山區孩子作出的奉獻。他還記得,1973年冬天,鄉里舉行招教考試,50人參加考試,王生英考了第一名??梢驗樗菤埣踩?,讓不讓她當老師,當時大家有過爭論?!半m然我身體殘疾,但只要思想不殘疾,照樣能當個好老師!”年輕氣盛、斗志昂揚的王生英用這樣一句表態,打消了鄉里、村里許多人的顧慮,從此走上了從教之路。當上教師那一刻,她暗下決心,要做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扎根在這貧瘠的太行山區,為山區的孩子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為了實現這樣的諾言,身患殘疾的王生英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努力。
卸甲平村這個王生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共有6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不是隔河相望,就是隔山而居,每走一次對她的病腿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從家里到鄉里去開會,10多公里的山路,正常人一口氣不歇還要走4個多鐘頭,對她來說更是一次“長征”。她的教學第一站,是距離她家兩公里之外的東平村小學。兩公里的山路,隔在家里與東村之間的洹河,就成了考驗王生英意志的天然試卷。
每逢雨季,河水暴漲,架在河上的木橋被洪水沖斷,這個瘸著一條腿的姑娘便只好繞道從河壩上趟著沒膝深的河水到學校上課。在風雨交加、河水暴漲的天氣,她每次都是戰戰兢兢地涉水過河,然后心有余悸地回望身后,再為自己鼓勁加油,繼續前行。
后來,為了照顧身體不便的王生英,領導將她調到了離她家較近的西平小學。這讓王生英感到格外溫暖,干勁更足了。
1978年夏秋季節,連天陰雨。校舍破舊,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和學習時間,王生英不顧自己殘疾,拿著教科書,踏著泥濘濕滑的山路,巡回到方圓幾里內的學生家里上課、布置作業。風里來、雨里去,數次摔倒,又數次艱難爬起來,就這樣一直堅持了20余天。每當鄉親們看見這個身體殘疾的姑娘一身汗水一身泥巴的樣子,總是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心疼地拉著她的手掉眼淚。孩子們則哭著說:“王老師,您不要再挨家挨戶地跑了,我們都集中到一個地方學習吧!”
36年,類似的情形已數不清發生過多少次。每次遇到困難時,站在太行山下,遙望著從山間流出、又奔向遠方的洹河,王生英就會想,山區孩子成才太不容易了,只要能送他們走出大山,為社會作出貢獻,需要我這個當老師的付出多少,我都義不容辭啊。
從以家為校到以校為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王生英家鄉這樣的偏遠山區,村里沒有條件建設教學點的校舍,于是,王生英的家就成了孩子們的學校。
后來,村里找了一間舊倉庫作為教室,勉強能為學生遮風擋雨??墒蔷瓦B這樣的學習環境,一夜之間也化為烏有。
那是一個卸甲平小學所有學生至今回憶起來仍心有余悸的夏季,一場狂風暴雨沖垮了孩子們賴以學習、生活的校舍,破舊不堪的教室坍塌成一片廢墟。王生英和學生們望著那一片瓦礫,傷心地哭了。
沒辦法,王生英只好領著學生到野外上課。一個破舊的黑板靠在樹上、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圍坐在荒草地上聽課,趴在地上寫字、做作業。有一次,她正在給孩子們上課,驟然間烏云密布、電閃雷鳴,還未來得及轉移,黑板便被大風卷走,學生的書本被狂風吹得七零八落。傾盆大雨直瀉而下,洪水沖得山石叮當作響,孩子們嚇得亂作一團,紛紛抱住老師的腿。王生英盡可能堅強地給孩子們做“靠山”,不斷安慰孩子們說:“別怕,有老師呢!”直到家長們來接回各自的孩子,淋得上下透濕的王生英才拖著酸痛的腿回到家里。
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場所,王生英和丈夫商量,把孩子們領到家里來上課。就這樣,王生英家的里外間,還有門口臺階便成了3個班學生的“復式教室”。
雖然孩子們有教室了,但家里太擁擠,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王生英常常為此發愁,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點的教室??墒?,當時她的愛人王河生因生病欠了一大筆外債,王生英自己每月工資只有40元,改建教室對他們來說異常艱難。好在王生英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他們決定,就算砸鍋賣鐵,傾盡所有,也要建成一間教室。
夫妻倆把家里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麥全拉出去賣了,可是蓋房的錢還差很多。于是他們又到鄰近鄉的磚廠講情,希望能盡快用上磚瓦,條件是給賣家付利息,才談妥了磚瓦的事。為了解決木材問題,他們把家里的大小樹木全砍了,又到幾十里外的親戚家借來椽子和檁條,解決了建房的原材料問題。
沒有錢請人力,王生英便拖著一條病腿,和愛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磚,和泥。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終于,他們日夜盼望的家庭學校建成了。從此,孩子們有了寬敞的教室,鄉親們沒有了后顧之憂。而王生英和丈夫卻因建房過度操勞而累倒了。丈夫常常吐血、流鼻血,王生英也多次暈倒在課堂上。
在以家為校的日子里,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為了償還欠下的大量外債,王生英一家人節衣縮食,經常擠出時間到山上拾柴做飯,挖野菜下飯。省下的錢不是給學生購買錄音機、磁帶,就是給他們添置日常學習用品。孩子們的衣服臟了,王生英給他們洗;肚子餓了,她給他們做飯;哪個孩子生病了,她還要請來醫生給他打針開藥;天氣冷了,她便用從牙縫里擠出來的錢給他們添衣服、做棉門簾。孩子們說:“我們在王老師家里學習,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樣?!?/FONT>
王生英曾經教過的學生王帥斌告訴記者,有一次,全班學生正在王老師家二樓的教室里等她上課,一會兒,王老師的丈夫背著她上來了。原來,王生英正發著燒,連上樓的力氣也沒有了。得知老師發高燒還要堅持上課,學生們都哭了。大家懇求她回去休息,等病好了再來,并告訴老師大家愿意上自習課。王生英不答應,堅持放學后再去看病。待她上完那節課時,學生們哭著把她送下樓。自此以后,班上的同學似乎格外懂事了。王帥斌說,這位離不開學生的老師,讓他們明白,心里裝著他人的人,永遠是偉大的。
在以后的10多年里,隨著國家農村辦學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對農村學校的投入逐步增加,林州市在教育資源整合上的力度也不斷加大,橫水鎮的小學布點日趨合理,農村孩子們終于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室。從此,孩子們從王生英的家里搬了出來。王生英的工作也先后在東平、桃園等多所學校間調動。
“不管在哪個學校,王老師都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家?!睓M水鎮中心校校長賈懷慶對記者說,“從王老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無限忠誠于教育事業的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也看到了一個山村教師的淳樸、執著和無私奉獻?!?
學生是她最大的財富
2010年9月7日,王生英冒著綿綿秋雨,來到北京參加慶祝第26個教師節暨“全國教書育人楷?!北碚脮?。從下榻賓館乘車到人民大會堂的路上,她像前幾次來首都一樣,出神地凝望著窗外,深情地回憶起6年前她第一次來到這里時,第一個愿望就是要在天安門廣場照張像,帶回去給孩子們看看。
無論走到哪里,王生英總是惦記著她的學生們,卻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孩子。
想到自己家的娃,王生英總會感到心酸?;貞浧饠挡磺宓囊估?,自己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到家,看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因為沒人照顧,蜷縮在墻角又饑又渴地喊著媽媽,她就會愧疚落淚。讓她印象特別深的是,一個雨天的夜晚,她結束家訪和補課,渾身是泥地回到學校,看見姐姐把弟弟摟在懷里,倚著墻角睡著了。兒子滿臉是血,女兒臉上還掛著淚珠。她把姐弟倆喊醒,兒子一下撲到她懷里,哭著說:“媽媽,你咋一直不回來呀!”這時王生英再也抑制不住心痛,摟著一雙兒女,淚水奪眶而出。
王生英的兒子王關增如今已工作了,他回憶道:“小時候,我總是納悶兒,人家的媽媽都在關心自己的孩子,而我們的媽媽怎么只知道關心別人家的孩子呀!那一年,爸媽為了蓋教室,累得生了病,我們饑一頓飽一頓。后來房子蓋好沒錢安玻璃,媽就把家里給我們做棉鞋的布料全拿出來做窗簾,為學生們御寒。那年冬天,我可是連棉鞋都沒有穿啊,氣得我一個冬天不愿理媽媽……”
2009年教師節前,已經上大學的女兒王瑞賢給母親寫來一封信?;貞泝簳r的情景時,女兒寫道:“那時候,媽媽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幾乎天天餓著肚子等你,卻不見你回來。又冷又餓的時候,我們總認為你不是一個好媽媽。每當聽別人家的孩子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時,我們就很難過……現在,我終于理解了你,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弊x著女兒的信,王生英熱淚盈眶。
對于父母,王生英也深感愧疚。父親患病臥床那年,她正承擔著4個年級的課,床前盡孝只能是弟弟妹妹們的事。即使在父親病重期間,她都很少能抽出時間去照看父親,父親去世后,這份遺憾久久地留在了她的心里。
36年來,王生英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她無怨無悔。她說:“學生是我最大的財富,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快樂和收獲?!?/FONT>
卸甲平村的王帥斌、王政斌兩兄弟,憶起少兒時代,聲音哽咽。帥斌上二年級時,媽媽因為要下地干活,無法照顧弟弟政斌,就讓5歲的弟弟隨帥斌一起來到王生英的家庭學校,成了一名學前班的“預科生”。5歲的孩子,淘氣自不必說,拉屎撒尿這樣的事也得王生英照顧。帥斌記得,王老師總是在弟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在他面前。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父親病故、母親改嫁的五年級學生張國振,跟著80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饑一頓飽一頓地過日子??吹剿钋锢镞€身穿一件單衣來上學,王生英就幫他買了新秋衣、新秋褲;六年級學生李朝勤,父母離婚,跟著爺爺生活,沒錢買鞋襪,在寒冷的冬季還赤著腳,王生英看到了,硬是拖著殘疾的腿,步行幾里山路到商店為孩子買來了鞋襪,而她自己,衣服破得補了又補都舍不得花錢去買新的……
山區教師是清貧的。在王生英從教30多年的生涯里,經濟的拮據和精神的富有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統一。當山區民辦教師時,她的工資從每月5元、10元、30元、40元漲到轉正前的70元,別說貼補家里,就是維持自己的生計也很艱難。而在當時,王生英的裁縫活兒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憑著她的本事和為人,開個裁縫店,掙錢養活全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她沒有動心。因為山里的孩子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山里的孩子們。
1985年,王生英的丈夫王河生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幫在東北承包建筑工程的一個朋友做管理,誰都知道這是個掙高薪的工作。但回到家里和王生英一合計,夫妻倆最后的“統一意見”是放棄。
談起王生英的經濟條件,老人王用林回憶起這樣的細節,1988年過春節,王生英家包的餃子全是蘿卜餡,只加了兩棵蔥?!坝屑聸]第二個人知道,記者同志你來了我講給你,”老人神秘地壓低了聲音對記者說,“2008年汶川地震,上級不是號召黨員交特殊黨費支援汶川嗎?王生英一次交了2000元!”
“誰不知道錢多了好?誰不知道過清閑的日子好?可為了掙錢就撇下這些孩子我心里實在不忍心呀!”回憶起當年的選擇,王生英至今仍然說自己的選擇“值得”。
30多年來,她扎根山村、播種知識,實現了“站三尺講壇,想千秋偉業,教一班學子,拂兩袖清風”的志愿。如今,在山民的后代中,多名學生升入了高中、大學,走出了大山,成為投身祖國建設的人才。王生英說:“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昂起頭走向社會,這就是我擁有的最大財富!”
社會沒有忘記這位太行山的優秀女兒,王生英獲得了諸多榮譽。然而,王生英卻說:“我太平凡了,所做的也只不過是一個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情。在邊遠地區,在貧困山區,有許許多多的人民教師和我一樣在為孩子們嘔心瀝血地工作著,因為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要無愧于‘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FONT>
眾評
王生英老師無怨無悔,不講條件,不計報酬地奮斗于教育戰線,感動著我們所有人,成為我們林州全體教師愛崗敬業的動力。
——林州市橫水鎮東下洹學區校長楊永和
小時候,我常會在心中責怪媽媽:你究竟是誰的媽媽呀?你咋不管自己的孩子呢?現在,我也身為人母,知道了世界上除了母愛,還有師愛,而師愛需要更加無私的精神。我終于理解媽媽了,在那個時候,作為一名山村教師,她就是全體學生的媽媽。
——王生英的女兒王瑞賢
說到底,生英也是在為家鄉造福、為社會作貢獻,我咋能拖她的后腿呢?
——王生英的丈夫王河生
我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還好說,工作、生活條件簡陋一點,多吃點苦就挺過去了,可是王老師是一個腿有殘疾的女同志,能一干幾十年真不容易。那是有一種崇高的信念在支撐著??!
——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小學退休教師趙虎林
我這個山里的女娃子能上到高中,是因為王老師勸說爹娘讓我讀書,她的關心和熱情燃起了我奮斗的理想。如果將來讓我選擇人生道路,我愿意當一名小學教師,回到我還不富裕的家鄉,像王老師一樣當一只吐絲的春蠶,為山區的鄉親們奉獻自己的力量。
——林州市職業高中學生王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