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書匯聚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構建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作為文化的濃縮和體現,辭書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以來,辭書編纂出版與時代同行,與國家發展同步,改變了“大國家、小字典”的落后面貌。
1950年8月,為編寫《新華字典》,葉圣陶先生領導的國家新聞出版署編審局專門成立編寫機構“新華辭書社”。1953年12月,《新華字典》出版。此后幾十年,《新華字典》不斷修訂更新,見證著共和國成長的光輝歷程,成為哺育一代代中國人的寶貴精神食糧。
1950年6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77年改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立,把加強漢語規范化列為研究所這一時期的重要工作,而《現代漢語詞典》是漢語規范化的重要成果。1956年7月,為編寫這部確定現代漢語詞匯規范的詞典,《新華字典》的編纂機構——新華辭書社和民國時期《國語辭典》的編纂機構——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并入語言研究所,成立詞典編輯室?!冬F代漢語詞典》作為規范性詞典,是各種語言規范的載體,隨著語言生活實際的變化而不斷修訂。比較而言,語音規范相對硬性,但也必須反映語言生活實際及其變化,允許超出普通話語音系統,如口語音“嗲、噷”。詞匯規范是開放的,要豐富現代漢語詞匯,就必須以北方方言詞匯為基礎,兼收古語詞、書面語詞、方言詞和外來詞。
20世紀50年代,老《辭?!?、老《辭源》已經不能適應讀者的查考需求,修訂工作也列入議事日程。新《辭?!范ㄎ挥诖笮途C合性辭書,兼收普通詞語和百科詞語。1958年設立中華書局辭海編輯所,1965年“未定稿”內部發行,1979年出版。新《辭源》定位于大型漢語辭書,收錄古代漢語,兼及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詞語。1958年啟動修訂,1983年四卷本出齊。
《漢語大字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形音義最為完備的大型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是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為編纂原則的大型漢語詞典,兩者均于1975年啟動編纂,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分卷陸續出版。編纂自己國家的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夢想。1978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后批準關于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報告,1993年這部我國學者獨立編纂的大型現代綜合性百科全書學科卷全部出齊。這些辭書的出版,結束了我國沒有歷時性漢語大型語文辭書與現代百科全書的歷史,為數眾多的民族語文辭書、外語辭書等也相繼出版。
21世紀,我國進入“互聯網+”時代,辭書數字化、網絡化成為大勢所趨。中國辭書學會會長李宇明提出“融媒辭書”,辭書與相關資源相互融合,實現不同媒體、編者與用戶之間相互融合。融媒體的關鍵是“融”,是把傳統傳播方式納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這兩大領域中。當今的辭書實踐正在向著“融媒辭書”的方向發展。今年8月,整合了《漢語大詞典》《大辭?!贰队h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的“聚典數據開放平臺”在上海發布?!缎氯A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已經推出或正在開發各種類型的數字版、網絡版。
一些品牌辭書的多語種外譯工作積極推進?!缎氯A字典》漢英雙語版已于2013年出版,《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的翻譯工作已基本完成,格魯吉亞語版、阿拉伯語版、俄語版、西班牙語版、波斯語版的翻譯工作都陸續啟動。
我國辭書編纂同質化出版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內向型漢語辭書發展較好,但外向型辭書的編寫還比較薄弱,不少各民族語文辭書和??妻o書長期沒有修訂更新,現有辭書的數字化、融媒化進展還比較緩慢。因此,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注重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自覺地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總結品牌辭書的編纂經驗,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改革創新,努力打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傳世精品,弘揚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中華優秀文化,奮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杜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秘書長、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