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要求,在教師教育中加強教學語言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教師語言文化素養。這樣的要求,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高校師范生人才培養工作至關重要。凡是當過教師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深切感受,除了專業水平等因素外,教師的語言表達、溝通交流方式往往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講解以及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的表述是否準確、用語是否恰當、語氣是否得體、文化素養是否深厚等,潛移默化、時時處處影響著每個學生,特別會對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產生一定的決定作用。因而,重視將成長為中小學教師的師范生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應該作為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不僅未來當語文教師的師范生需要,將來承擔其他課程教學的師范生更不可輕視。
首先,高等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應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經典研讀和研討等方面內容,為師范生打下堅實的文化素養基礎。目前師范院校的本科師范生課程大多由三部分結構組成,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相對于加強數理基礎課程,要求所有學生修讀高等數學等課程,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加強文史經典研讀和研討方面的課程,對提升師范生語言文化素養至關重要。在文史基礎類課程中應要求學生修讀一定數量的歷史、文學、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研讀和學術寫作課程,如四書研讀、《史記》選讀、唐詩選讀、宋詞選讀、《說文解字》入門等,以此增強師范生人文底蘊,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研讀經典,讓師范生深切感受、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豐富多彩的表述方式,譬如因事陳辭、辭事相稱的精當,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的精致,典故運用的精妙,以及言外之意的精深等,讓師范生在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以及如切如磋的研討交流過程中感悟經典的旨趣。
其次,教師教育課程應加強教學語言能力方面的培養,增加展示、研討和交流的機會。在中小學課堂上往往能夠看到那些優秀的教師時而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概括,時而繪聲繪色、生動形象地描述,時而觀點鮮明、邏輯清晰地論證,時而準確精當、條分縷析地說明,以及恰切生動的講解、恰如其分的點評、恰逢其時的追問等,在贊賞這些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同時,也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敬佩他們的高水平教學語言能力。因此,在教師教育課程中適當增加教學語言方面的訓練,應成為師范生教學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例如在觀摩優秀教學案例過程中,除了研討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策略之外,引導師范生關注、研究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應該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外,在微格教學課程中,讓師范生針對同一對象或內容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講解、呈現,從而感受、反思不同語言、不同表述方式的差異和效果。只有真切地感受不同表達目的、表達對象需要選擇不同表達內容和表述方式的效果和價值,才能在未來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情境中應對自如。
面向未來,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遠大的教育理想與情懷、持續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寬厚的學科基礎、優異的交流合作與領導力、開闊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勇于面對變革并大膽探索的卓越教師,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加強師范生、教育專業碩士口頭和書面表達尤其是教學語言能力的培養,夯實未來教師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全面提高教師語言文化素養,是卓越教師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任務。(鄭國民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常務副教務長,文學院教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