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產業是生產語言產品以滿足各種語言需求的業態集合,具體包括語言培訓、語言出版、語言翻譯、語言技術、語言藝術、語言創意、語言康復、語言會展、語言測評等行業。國家語委在“十二五”科研規劃和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要開展語言產業研究,促進我國語言產業發展。
今天,語言產業不斷滿足著語言產品與服務新的消費需求,為增強國民語言能力、推進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語言文字工作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貫徹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面對國家語言戰略的新要求,需要從以下方面著眼:
一、連接傳統與現代:中國語言產業的功能與使命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對語言資源經濟屬性認識的不斷深入,語言產業在語言資源保護、傳承以及相關產品研發、傳播中的重要功能日益顯現。如現代的語言藝術可以將古老的甲骨文設計成網絡流行的表情包;運用語言智能技術可以搭建便捷高效的在線語言培訓平臺,還可以使每位學習者擁有一位人工智能老師,實時幫助其糾正發音;通過融媒體語言出版保存珍貴的語言文字音像資料;包括語言博物館、語言博覽會在內的語言會展,更是對各類語言產品的綜合展示,喚起社會各界對語言文字問題的再認識與再思考。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普脫貧攻堅戰、推動中國語言文化國際傳播中,語言企業屢建“戰功”。
可以說,語言產業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在開發中保護、在傳承中傳播,使古老的語言文字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滿足人們日益增強的語言需求、提高國民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自身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據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語言產業研究院初步研究,2019年我國語言產業全行業產值達1萬億元人民幣。
二、創新引領未來:語言技術賦能新經濟與新業態
語言產業以新經濟為主要特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直接為新動能的壯大貢獻力量;同時,其中以語言智能為代表的語言技術行業為其他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發展提供著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助推器”,并與其他新基建內容一起,為國家智能經濟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語言智能直接影響和推動著人工智能體系的進步,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據統計,語音智能領域單位技術產出高于人工智能行業整體:目前我國人工智能創業項目中有252家處于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賽道,占比10.6%;截至2018年底,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申請專利44.4萬件,其中,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申請專利6.1萬件,占比達13.6%。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生產要素的形態經歷了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時代的3次變遷,在數字經濟這一新經濟時代,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具有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特性,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性。隨著語言智能的發展,語言數據的重要價值將日益凸顯,在人工智能基礎數據服務行業中,擁有更豐富的方言、非通用語數據采集能力以及更優秀的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等數據處理能力的企業將更易于脫穎而出。
三、服務國家戰略:協同共建語言產業交叉學科
2010年以來,國家經濟與社會各方面的進步、語言產業各業態的蓬勃發展勢頭、相關研究機構的成立推動了語言產業研究的發展。隨著語言學與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不斷深化、細化,形成了語言產業經濟、語言智能、語言管理、語言政策與規劃等專門學科方向。2012年,《語言產業導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建立“語言產業經濟學”;首都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啟動了語言產業研究、語言經濟學、語言智能與技術等方向的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工作;“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已成功舉辦三屆,進一步激發、帶動了學界對語言產業交叉學科相關問題的探討。
語言產業交叉學科的建設,有待多學科領域、產學研各界的攜手努力、協同共建,根據國家發展需要不斷探索、逐步完善,以“語言產業學科創新”來推動中國特色語言產業發展范式的構建,為語言產業發展培養和輸送高端專門人才,在新技術變革、經濟與社會發展、國際交流進入新時期的大背景下,面向語言產業發展的新要求、國家戰略發展的新布局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共同肩負起推動語言產業發展、服務國家語言戰略的歷史使命。(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言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李艷;中國語言產業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賀宏志)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