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關系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史傳承和文化認同。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語言問題,其語言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語言文字工作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社會性和全民性特點,語言文字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度重視語言文字事業,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運用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精準思維和底線思維等,回答了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語言觀在中國的新境界,為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根本指針。
從民族復興偉業高度強調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戰略思維
語言是思想上層建筑的重要部分,在國家和民族內部起著凝聚人心,形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指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其使用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努力培養愛黨愛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又強調,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這些重要論斷,撥開了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前進道路上的迷霧,是做好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指路明燈,體現了總書記指引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戰略思維。
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語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的精神家園。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就要語言相通,消除交流融合的障礙,達到情相融、心相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要促進民族團結,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地區工作的長久之舉、固本之舉,必須長期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工作,推進“雙語”教育。他在對新疆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校長和教師的講話中指出:“少數民族孩子雙語教育要抓好,學好漢語將來找工作會方便些,更重要的是能為促進民族團結多作貢獻?!?/p>
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關語言調查顯示,2000年我國普通話普及率為53.06%,2010年為70%多,今年為80.72%。盡管如此,我國還有近20%的人口不能用普通話交流,也就是說還有約2.8億人不能用普通話交流溝通。而80%的人口中,真正能達到普通話測試三級乙等(最低等級)以上的人口只有40%。有人說,如果80%以上的人口都說普通話,那說方言和民族語言的人口就剩百分之十幾了,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據統計,我國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人口中,能用方言和民族語言進行熟練交流的人口有95%以上。學習普通話,并不排斥人們使用方言和民族語言。我們強調具有“多言多語的能力”,既能用方言和民族語言交流,也會說普通話。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論斷。
深刻認識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體現辯證思維
馬克思主義認為,語言根源于現實世界,與人類的思想和意識具有密切關系,是交往的產物。語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習近平總書記既指出語言文字是載體、是橋梁、是紐帶、是鑰匙,同時又指出語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象征和標志,是文化和文明的基因和根脈,既重視工具性又重視人文性,充分體現了對語言文字性質思考的辯證思維。
在溝通心靈、文化交流、文明傳承等方面強調語言文字的獨有價值,凸顯其工具性。習近平主席在給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朗塞斯頓市斯科奇—歐克伯恩小學16名小學生的回信中指出,“語言是人類心靈溝通的橋梁”。他在與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時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
在文明標識、民族精神命脈、核心價值觀涵養等方面強調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凸顯其人文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他還曾于2010年3月23日在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對語言文字的深刻認識,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睂τ凇案A”的文化自信來說,語言文字是載體、是基石;對于“更廣泛”的文化自信來說,語言文字是紐帶、是鑰匙;對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來說,語言文字是根脈、是標志。語言文字工作是培養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普及程度和應用規范水平,是中華民族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和“中華經典資源庫”項目建設等,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出語言文字在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又強調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注重主體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統一。
2014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少數民族界委員時,非常關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2014年4月25日,他在視察新疆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時,鼓勵教師把維吾爾語學好,更好地教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一些民族地區推行雙語教育,既要求少數民族群眾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鼓勵漢族群眾學習少數民族語言。
習近平總書記既強調網絡規范管理,同時又鼓勵正能量的網絡語言和文藝創作,強調規范與發展的統一。
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網絡語言是隨著社會發展和信息技術革新產生的新的語言現象,生動體現著網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折射著網民的精神世界。面對社會思潮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挑戰,網絡空間的語言文字工作需要特別著力。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網絡空間的治理,強調網絡語言規范。他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這體現出語言文字工作在網絡空間中的重要性,是當前亟待加強和不斷推進、完善的工作領域。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蔽覀円ぐl網絡創作的正能量,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環境發揮重要作用。他強調網絡規范,但又不一概否定網絡語言,還多次在講話中使用,如“點贊”“蠻拼的”等,極具親和力,起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縱向把握語言文字事業傳承和發展,體現歷史思維
語言文字是時代發展和變遷的印記,隨著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不斷適應人類現實的交際需求,記錄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意識和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縱觀古往今來,總攬大勢,論述語言文字事業發展規律,體現了歷史思維。
語言文字在中華文明賡續中發揮著特殊作用。
文字的發明和發展對于人類文明進步舉足輕重,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時指出:“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哲歸納的一些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庇脻h字寫就的《道德經》《論語》《黃帝內經》《孫子兵法》等經典,至今仍在傳遞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影響著現代社會的發展。
語言文字要在教育與研究中得到充分重視。
漢字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其書寫本身已形成了獨立的藝術門類。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書法課建設,指出:“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書法課必須堅持?!奔坠俏哪Y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老“秘密”,他在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鑒于語言文字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的特殊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并創造性地進行現代化轉化,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是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使命。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秦代提出了“書同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并領導、推行簡化漢字,真正實現了“書同文”。他們也同期提出推廣普通話的任務,即“語同音”。
進入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必將使“語同音”的夢想成為現實,并在邁向中國夢的征途中做到“書同文,語同音,人同心”。
針對矛盾和問題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思路新舉措,體現創新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語言文字的性質以及語言文字事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思路、新舉措,體現了創新思維。
在語言文字的性質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語言是鑰匙的新論斷。
當地時間2015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說語言文字是載體、是橋梁、是紐帶,說明其具有接觸性、可交際性作用。將語言比作鑰匙,則體現其具有關鍵性、先導性作用。比如,推進“一帶一路”,語言首先要鋪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要通語;扶貧要扶智,扶智先通語。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是鑰匙的論斷啟發我們,語言是打開一國文化之門的鑰匙。掌握不同語言,可以使不同文化、種族、國家的人相互認知、理解,從而拉近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促進世界文明的彼此包容、和諧共生。語言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家庭、城市和社會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比如,說出對方姓名就能把電話撥出。在智能社會,語言的規范化建設與規范語言的推廣普及尤顯重要。語言是打開未來發展之門的鑰匙。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語言問題已經從一般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語言已經成為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的戰略資源。語言能力作為一種生產力,也已經在語言產業發展中體現出來,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同時,語言也是打開知識之門、思想之門、感情之門、生活之門、資源之門等的鑰匙。我們應該深刻認識語言作為鑰匙的功能和作用,發揮語言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上的重要作用。
除“鑰匙論”外,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思維在語言文字工作方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加大向傳統開放的力度。語言文化要向外開放,促進文明互鑒,也要把老祖宗好的東西傳承下來,對今日中國發揮獨特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倍顷P注網絡信息化社會的語言文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注和重視網絡空間,高度關注網絡安全等問題,并多次使用具有正能量的網絡語言,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體現出對互聯網思維的運用。三是勇于開辟新的工作局面。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青少年的心靈深處。他切實為少數民族孩子的前途考慮,在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繼續加大推廣普通話力度,有利于完成語言扶貧使命,有利于加快教育現代化。他要求搞好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民族科學文化素質。
要創新,就要重視發揮人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人才在語言文字工作中的作用。比如,他希望“廣大研究人員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家國情懷和優良學風,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解決問題、帶動全面的關鍵處發力,體現精準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重視精準化的做事方法,多次強調要“抓細”,并形象地說,“要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
精準思維要求找到解決問題、帶動全面的關鍵之處,從細節、從小處入手,精準發力,帶動整體和全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指示精神,體現了精準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民族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重點”很精準,即民族地區,并特別強調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
縱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論述,在推廣普通話的四大領域(黨政機關、媒體、學校、服務行業)中,他重點強調加強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并特別強調在小學教育中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小學教育中,他又特別強調了書法教育的重要性。這一具體舉措,既解決了當前存在的許多人提筆忘字的普遍性問題,又帶動了整個國家的語言文字工作,促進了傳統文化教育。寫好中國字,有助于孩子們熱愛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牢中國人的鮮明底色。
從國家長治久安等角度擘畫語言文字事業,體現底線思維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由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
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都表明,語言的統一對國家的統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國家的分裂往往由語言矛盾激化所致。習近平總書記對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論述,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從維護國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體現了預見性、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也體現了底線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底線思維,還體現在對互聯網、對人工智能的戰略把握上。他強調,要打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他指出,“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們要統籌謀劃,確保我國在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核心技術上的主動權和安全。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世紀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外來詞不斷涌現。為保障語言安全,保證中文依法規范健康使用,進入新時代,國務院建立了外語中文譯寫規范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以解決外來詞中文譯寫規范問題,維護國家語言的安全和主權。這些都體現出落實底線思維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為語言文字事業指明發展方向的同時,要求廣大干部包括語言文字戰線的干部,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他個人的語言風格,也正體現了他所倡導的語言理念。他的語言平實中蘊含大智慧,既生動形象,又深刻透徹,既樸實平易又引經據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信手拈來的華章佳句,旁征博引的古典詩詞,與樸素的大眾語言一道,彰顯了一位卓越領導人的執政智慧和人民情懷。
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論述,樹立起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精準思維和底線思維等,對于我們準確把握語言文字的性質和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規律、推進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實踐為榜樣,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語言文字的重要論述為根本指針和根本遵循,服務國家戰略,傳承中華文明,譜寫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新篇章。(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咨詢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姚喜雙)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