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語言文字治理在黨的領導下,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尊重規律,改革創新,統籌推進,取得了長足進步、成就斐然:初步建構起了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道路的語言治理體系;整理和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成績卓著;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法治化進步巨大;語言資源理念深入人心,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語言文化傳承發展和國際交流成果豐碩。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環境日趨復雜,未來語言文字事業需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堅持黨的領導,建構雙循環發展格局。中國的語言文字治理,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立足中國國情,進行既符合客觀規律又契合中國特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加快形成以國內語言文字治理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瞄準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重點領域重點突破。未來的語言文字治理應圍繞國家統一進程、兩個共同體建構、“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戰略、區域發展戰略、語言文化傳承、國際中文教育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系統謀劃、重點治理。
夯實語言文字基礎能力,提升語言文字服務能力。增強語言文字“四化建設”、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數字化和“新基建”建設等;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提高國家語言文字戰略規劃,建立并完善全覆蓋全領域的語言文字服務體系。
處理好幾對語言關系,著力解決主要問題。關注“普通話-少數民族語言-外語-方言”這幾種情形之間關系的新發展,因需定策、因應施策。抓住主要矛盾,處理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即大多數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質量提升和少部分地區能力普及推廣之間的關系。
關注語言生活新現象,加大語言文明治理力度。網絡空間和新媒體新技術突飛猛進,大眾語言生活越來越多樣化、個性化,應注意規范和引導新現象新問題。網絡空間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不文明現象容易給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價值觀念帶來負面影響,語言文明治理刻不容緩。
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在黨的領導下,加快建構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夯實法治基礎、加強隊伍建設。
語言文字是助力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因素,語言文字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隔23年,全國語言文字會議召開在即,在新時代背景下探討推進國家語言文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應當說是順應時代、正逢其時。(作者:王春輝,系首都師范大學語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