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言文字既是載體、是橋梁、是紐帶、是鑰匙,又是根脈、是基因、是符號、是印記;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本身;語言文字既傳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國家和民族的標志和象征。語言文字關系到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傳承、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為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開辟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增強文化自信,我們就要重視語言文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語言文字是載體、是基石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關系到歷史文化認同和傳承、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同時,語言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二者互為依托、互相滲透。
語言文字工作是培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基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普及程度和應用規范水平,是中華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促進語言文字的國際傳播和網絡傳播,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中華民族精神。
語言文字事業是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健康發展,尤其是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消除交際障礙、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國家核心利益和文化安全的基石,有利于增進整個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語言文字是紐帶、是鑰匙
語言文字傳播廣泛,從國內到國際,從人際交流到人機交流,其應用穿越時間和空間、遍布各領域各行業各方面。語言文字的傳播也是文化傳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徑。曾經,面對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漢字的輸入輸出面臨瓶頸而使有些人一度喪失自信。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及漢字輸入等中文信息處理技術,不僅使漢字走上了數字化道路,也標志著世界上其他非表音語言也可以寫入電腦,并且具有拼音文字不可比擬的優勢。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統計,在聯合國常用6種文字的文件和書籍中,漢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外來文化的輸入,許多場合中英文混雜,外語詞、字母詞亂用,有些地方語文教育與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弱化,經貿、科技等名詞術語被國際采用的微乎其微等,實際上是對民族語言的輕視和文化自信的缺失。而今,很多中國專有名詞被錄入英語詞典,字母詞有了規范中文譯名,國際中文教育的影響日趨廣泛,等等,彰顯了語言文字工作在規范社會語言應用、構建健康和諧語言生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語言文字事業是保障國民文化權益的重要內容。培養、提高人的語言應用能力,提供并不斷完善語言文字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播,翻譯作品的信達雅,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核心競爭,網絡語言的規范,古籍善本的保護傳承,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科學保護,語言文字規范標準的制定與推行,以及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等都需要語言文字發揮紐帶與鑰匙的重要功用。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語言文字是根脈、是標識
語言文字在中華民族連貫發展至今的文明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們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印記。在悠久的文化發展中孕育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漢學、成語、書法、篆刻等,是中華優秀傳統語言文化的代表;以弘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毛澤東詩詞及其他近現代經典詩文,是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代表;語言文字事業從“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等語言文字三大任務,到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設,再到語言文字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歷經70多年的偉大實踐,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充分證明這是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
面對“兩個百年、兩個空間和兩個大局”的發展形勢,做好語言文字工作是體現文化自信的基礎,是增強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有力源泉。(作者:姚喜雙,系國家語委咨詢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