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陣地。一線教師要牢牢守住這個陣地。學生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已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到中學階段,既要注意鞏固基礎,又要關注語言文字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聯。下面我簡單說說我校是如何堅守語言文字基礎陣地的。
首先是課堂教學。識字寫字、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初中階段統編本教材依然非常關注語言文字的教與學。課下注釋、思考探究、讀讀寫寫等板塊內容,都密切關注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綜合性學習板塊更是把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以及口語交際結合起來,著力培養學生的口語、寫作等綜合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特別關注學生語言文字積累、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要預習和復習生字詞、準備詞語詩文積累本;每一節語文課上,學生都會進行5分鐘主題演講;每月一次大作文,兩周一次隨筆。
漢字教學一直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之一。日常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漢字的音形義和字源。初中剛入學,便要求學生臨摹字帖;入學第一課——朱自清先生的《春》,便是從甲骨文“春”字導入的。
其次是校本教材。我們的校本教材包括和教材配套的自編讀本、國學讀本和選修課講義。這些校本教材是結合本校學生學習狀況專門挑選或編寫的,著重關注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文學文化知識的拓展。初一國學課,教材是我校教師編寫的,內容有漢字的演變、聲律啟蒙、典故簡介、對聯和《論語》選讀等;選修課有《漢字源流》《趣味漢字》等十幾種。這些校本教材都著力在語言文字積累的基礎之上,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與理解。
最后是學生活動。語言文字是要在生活中積極運用的,我校大力開展學生文化活動,給他們提供更多語言運用的機會。初一辦詩歌朗誦會,初二辦課本劇展示,初三辦演講比賽,高一高二開展大型話劇表演,此外還有詩詞大會、辯論賽等。這些豐富的活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化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師 袁海榮)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