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工作既是知識傳承、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又是治國理政、實現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北京師范大學具有重視語言文字工作的傳統。
第一,強化學術引領,構筑語言文字研究高地。北京師范大學承建的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是國家語委第一批科研基地;創立了漢字構形學理論,出版了《漢字構形史叢書》等標志性論著,主持完成了《通用規范漢字表》等系列國家級漢字漢語規范標準的研制任務,主編了國內第一部地方綠皮書《北京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積極參與漢字國際編碼、特別是古文字國際編碼的工作,主動參與語言文字標準的推廣宣傳和語言文字教育。2019年,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向社會發布了大型漢字資源平臺“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二,發揮學科優勢,加強語言文字人才培養。北京師范大學開設了豐富的規范語言文字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開發了北京師范大學語言文字網,每年組織2次本科和研究生普通話水平測試,每年的培訓、測試量為3,000人左右。學校漢語文化學院已成為專門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與研究的國家級基地;自2006年成為全國首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招生試點院校以來,培養質量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學院同時擔負著國內外漢語師資和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培訓任務,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漢語教師和中國志愿者約1,000人。
第三,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文化認同。一是注重素養熏陶,優化校園文化格局。學校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積極推進學校文化標識在校園公共空間的物化表達,制定可視化系統,規范使用名稱牌、指示牌、標語等;另一方面注重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熏陶,在教學樓等公共空間制作文化走廊。二是豐富第二課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定期組織開展師范生教學技能培訓和競賽,提升學生運用普通話的能力及其他教育教學技能。學生還成立了南山詩社、書畫社、辯論社等語言文化類學生社團。
第四,弘揚文化傳統,廣泛傳播輻射。學校人文學科的名師大家,積極參與語言文字的社會傳播工作,如參加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北京師范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和文學院共同推出國學微信公眾號“章黃國學”,在弘揚中國語言文化、傳承章黃學術、凝聚民族情感方面,取得良好社會反響。近年來,在教育部黨組和國家語委的統一部署下,北京師范大學積極參與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認真開展四川省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專項行動,承擔了涼山州11個縣市6萬余名兒童學前學會普通話的扶貧任務。
北京師范大學將認真落實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為開創新時代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 涂清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