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意義
《總體方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舉措,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犊傮w方案》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于從根本上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要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在教育改革中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需求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對新的歷史方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任務要求?!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以新理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解決社會矛盾的必然。教育也必須適應新變化、新要求。
根據新發展理念以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基本精神,“高質量教育體系”指向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滿足多樣需求、更可持續發展、更為安全可靠的教育體系,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教育體系。教育高質量發展,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精神在教育系統的創新概念表征,更是教育系統對于社會公眾所要求的優質教育和更多教育獲得感的現實回應。教育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是學生的持續成長。
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的幾點思考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難題,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體,牽一發而動全身,被喻為教育綜合改革“關鍵一役”和“最硬一仗”。高校如何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我有幾點思考。
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要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著重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要重視科研育人,把高水平的科研資源轉化為高水平的育人資源,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培養學生具備深厚的知識基礎、前沿的研究視野。要建立完善科教融合的培養機制,通過高質量的課題、高水平的學術訓練和指導、高水平的科研條件、嚴格的質量保障,培養一流的創新型人才。要建立完善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培養機制,加強實踐教學,開展實踐實習訓練,完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在實際專業崗位訓練中,培養一流的應用型人才。
把特色發展放在重要位置。特色發展的核心是打造學科特色。學科特色不僅僅是學科自身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同類學科中,區別于他校的特色。特色不僅來自學校長期辦學的歷史積淀,更多是在精準識別需求、主動服務需求過程中打造而成。當前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學科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的需求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發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中,要避免把一些沒有學科內在聯系和問題邏輯關聯的學科簡單捆綁在一起。應切實把握好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和科學內涵,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堅持久久為功,真正培育出有發展前景、有一定影響力、有突出成果的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
把分類評價作為關鍵抓手?!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要及時總結提煉高校分類管理與評價的地方探索與實踐,并根據高校定位和發展目標,分別制訂評價指標。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既關注高?,F有辦學水平和辦學績效客觀評價,也注重高??v向成長發展評價,引導高校立足自身定位,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績效。
在高校內部,也應將分類管理理念向二級學院延伸,基于學校分類的學院功能定位,基于功能定位的學院目標任務,基于目標任務的資源配置標準,服務學院發展的管理機制規程以及基于學院分類的績效考核方式,研制學院分類管理與分類評價指標。按照“指標有區別,權重有差異”原則,在評價指標中設置共性指標和差異指標,區別性地設置權重,突出各學院的重點工作任務,做到“因地制宜”。引導學院合理定位、特色發展,避免不同學院間的“同臺競技”,有效地推動學校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海洋大學教授 程裕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