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
關于教育評價改革的又一重要綱領性文件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破解“五唯”頑瘴痼疾,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全國教育大會以來,教育系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出臺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推進中小學生減負等文件、研制高考評價體系等措施來破解基礎教育“唯分數”、“唯升學”現象,但這并非一日之功。時至今日,我國教育評價中的“五唯”仍根深蒂固,造成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嚴重。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智體美勞共同指向全面發展的人,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根據泰勒的目標取向評價模式,有什么樣的教育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與評價內容?!拔逦ā睂е碌慕逃繕苏?,必然會反映在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上,我國學生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高分低能”便是例證。
以分數和升學率為主的評價導向如果不及時改變,必然導致各利益相關主體最大化地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分數,進一步助長校外培訓熱潮、加重學生學業負擔。PISA連續幾輪測試均表明我國參測省市學生學業負擔在國際上處于前列,并由此帶來學生生活中情緒不健康等一系列問題。
針對這一頑瘴痼疾,《方案》指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是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破“五唯”,扭轉教育不科學評價導向的一項重大的、實質性的舉措。
在四大評價中,過程評價居于核心地位
其一,強化過程評價就是要扭轉教育評價中只重結果評價的傾向。當然,強調過程評價不是要否定或摒棄結果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重要類型,我們認為結果評價是必要和必需的。改進結果評價,是要摒棄結果評價中“唯分數”和“唯升學”的現象,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結果評價就是中高考,近年來我們也一直致力于中高考的改進,如高考實行選考、一年多考制度,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納入招生錄取等措施,就是在力圖打破“一考定終身”“唯分數”的困局。而且我國多年來的改革經驗也表明,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不沖突,過程是結果的前提,結果是從過程中產生的結果,二者相依相存。因此,在中高考改革中探索和貫穿過程評價的理念是可行與可為的。其二,過程評價從內涵上包含了增值評價。過程評價就是要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成長過程進行評價,其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一種個體內差異評價,即將評價對象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以此評價學生的進步情況,這與增值評價具有內涵上的一致性。而且,若增值評價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和成績的進步狀況,而不管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其他方面的進步情況,則其也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唯分數評價的藩籬。其三,綜合評價更要注重過程評價。當前,綜合評價在我國主要表現為要將考試分數和成績以外的東西納入進來,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最徹底、也最成熟的則是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典型的過程性評價,其實施過程也是彰顯育人價值的過程。但由于其自身還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與實踐操作體系,加之評價結果的“高利害”使用,在實踐操作中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將其異化為結果性評價。如何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過程性育人功能,彰顯其育人價值是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中要考慮的重要課題。
過程評價是破解“五唯”困局的核心與關鍵
強化過程評價,扭轉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需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過程評價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行為目標的教育評價觀支配和引領我國教育評價數十載,過程評價呼喚教育評價觀由目標導向轉變為過程與目標并重。與僅關注目標的達成度不同,過程評價將評價的視野轉向學生的學習經驗領域,凡是有價值的學習結果都應納入評價范圍,即關注目標以外的學習結果。這種學習結果不僅是分數,是更廣義上的學生經驗到結果。因此,教育評價要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除關注預設的教育目標,還要關注非預設的目標;除了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顯性行為變化,更要關注其隱性素質的變化情況。
二是過程評價需要拓寬和深化評價內容。由于過程評價將評價的關注點從結果導向了整個教學過程,包括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師生互動過程,由目標的達成度轉向了目標之外的實際教育效果,因此需要拓寬評價的內容。師生教學過程中的投入度、參與度、師生關系,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創造性、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學生的態度、興趣、動機等非認知因素都應納入成為評價的內容。
三是過程評價呼喚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方法體系。在評價方式上,過程評價應采用量化與質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但要以質性評價為主,包括檔案袋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在內的有利于展示學生學習與成長過程的質性評價應成為過程評價的主要方式。在評價主體上,由于評價發生在教學過程中,而不再游離于教學與學習之外,這就要求師生共同參與,尤其是學生的深度參與。
四是過程評價需要做好評價結果的反饋與利用。與結果評價不同,過程評價的最主要功能不是比較與鑒別,而在于發展與改進。過程評價是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并在學習過程中實施評價,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進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性的評價過程。
過程評價需要建立在數字世界之中
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物理世界中學生學習過程信息進行采集、管理和存儲;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數字世界中存儲的學生學習過程、結果的各種數據以及相關因素的數據,建立相應的教育大數據預測、分類和智能評價模;利用智能決策和可視化技術進行科學分析和決策。進而減輕教師、學校和家庭的評價負擔,提高過程性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確保評價的常態化和規?;?。如上所述,我國現行的綜合素質評價是一種典型的過程性評價,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有利于過程評價的開展,要繼續推進綜合素質評價落地。因此,要建立“評價—反饋—改進”的運行機制,做好結果的反饋與利用,挖掘過程性數據中的教育價值,發揮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教師教學過程的改進作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家督學 辛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