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币案倪M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總體方案》所說切中要害。在教育領域中破“五唯”,就是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首先要“改進學科評估”,對教育的評價導向“破五唯”。因為教育評價是一個杠桿,對教育發展和如何辦學具有導向作用。我們天天講要重視教學,為什么對教學的重視就是不夠?學校為什么會那么看重文憑?為什么會那么看重論文?為什么會那么看重人才的帽子?就是因為教育評價的導向使然。因為學科評估和大學排名要看這些東西。要看你的教師隊伍中有多少洋博士,要看你的人才有多少帽子以及什么樣的帽子,要看你的教師在國內劃定期刊上發表了多少論文,要看你的教師有多少在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總體方案》中說,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但現實中沒有一個指標性的東西來鼓勵老師教書育人,我們應該認真改進教育評價,使之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引導教師努力教書育人。
《總體方案》要求“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蔽艺J為十分重要,不科學的評價勢必導致不科學的結果和導向。
“五唯”的本質和要害是“唯”,就是將其絕對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這是毛澤東主席早就批評過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破五唯”,反對“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不是不要文憑、不要帽子,更不是不要論文,而是反對將其絕對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反對“唯論文”并不是不要教師發表論文。鼓勵教師發表論文,是高校激勵教師努力進行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激勵也是高等學校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所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不能絕對化、一刀切地反對鼓勵教師發表論文,不能采取和“五唯”同樣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來“破五唯”,即絕對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對的。導向首先是價值導向,引導什么,反對什么,要符合中央精神和《總體方案》要求。要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的特點改進評價。改進評價也要反對絕對化和形式化,不能一刀切。以實事求是為前提,才能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
“唯論文”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應糾正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對國外發表的絕對化、形式化和片面要求的問題。提倡和鼓勵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在SSCI發表論文,如何鼓勵?這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導向問題。有的學校規定,沒有SSCI收錄期刊發表,就不能評副教授和教授,將其規定為一個絕對化的門檻要求。這是有問題的。實際上,SCI收錄期刊發文章和SSCI收錄期刊發文章,性質是不一樣的,自然科學或理工科在美國SCI發文章的意義不同于人文社會科學。在SCI發文的表征意義,可以說是其所探討的科學技術問題的前沿性或學術價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但人文社會科學則不同,人文社會科學本身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民族性和國家性。我曾經有個碩士生專門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在SSCI收錄期刊的發文情況,一個重要特點是這些文章研究方法比較符合美國規范,其中有些文章只是綜述性、介紹性的有關中國發展的內容。從整體上看,難以得出這些文章都是學術前沿性研究的結論,亦難以判斷這些文章都具有一流學術成果的意義和價值。盡管如此,提倡和鼓勵在國外發表,仍然具有正面價值,畢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國外發表的文章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但是,不能因此就將在國外發表論文絕對化,一刀切地將其定為一個門檻要求。這是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政治方向的問題。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這是個極其重要的導向問題。提倡和鼓勵是一回事,但將其絕對化就變成了另外一回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特聘教授 秦惠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