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教育評價在教育發展中具有新戰略定位,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成效觀,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體系,破除西方排名評價“崇拜”。
1. 教育評價在教育發展中新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是教育評價改革總體的閉環邏輯和大政方針,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體現中央對教育評價的高度重視,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上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犊傮w方案》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破“五唯”為導向,多主體為抓手,系統設計,辯證施政,分類分層,破立結合;《總體方案》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高校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等具有重大意義。
《總體方案》系統地回答了破“唯”的具體策略,提出“五破五立”,在新評價理念上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完善綜合評價“四個評價”?!八膫€評價”是評價改革與發展的風向標、戰略引領。從評價類型、評價聚焦、評價分類等不同評價維度,改革不科學評價體系,形成正確的指揮棒?!犊傮w方案》對各類各辦學學段教育評價改革提出要求,對學科評估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
《總體方案》的出臺形成了更加整體性、系統性的閉環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提高了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對國際高等教育質量治理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彰顯了我國教育制度自信,教育評價自信?!犊傮w方案》的頒布突出體現教育評價在教育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戰略作用和戰略布局。教育管理者、評價組織者、教育實施者都需要深入研究,迎接新挑戰,思考新策略,研究新招數。
2. 構建良好的教育評價生態,推動教育評價改革創新。教育評價如此被高度重視,除了其特殊戰略地位外,還因教育評價面臨的新挑戰,需要進行總體改革。教育評價價值觀、體系構建、評價組織、評價應用及其產生的影響,具有系統性特征,不僅僅局限于體系建設、評價組織本身,還涉及評價結果應用的合理性,產生影響的可控性,等等。因此,以評價為主線,聚焦相關因素,來研究教育評價生態,探索教育評價改革創新,落實《總體方案》精神,促進評價改革落地生根,具有獨特意義。
?。?)教育評價生態的內涵。教育評價生態是指,從評價相關因素出發,以多維結構性視角,觀察教育及其相關元素的作用和運行狀態。在教育評價改革過程中,通過分析態勢,發現問題,正向調整,營造最佳生態,有利于推進教育高質量高效能發展。具體內涵可以從“三方面”分析:一是評價價值觀和方法論,包括政策和需求;二是評價相關主體及其關系,包括評價研究者、組織者、被評者、政府和社會等,在與評價相關的活動中,確定的目標,擔當的責任和任務,持有的觀點和認識等;三是評價各相關因素對教育科學發展和市場的影響情況。評價生態的界定和研究可以是開放性的,可以聚焦不同的作用領域進行不同的分析。
?。?)研究教育評價生態的意義。教育評價行為和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從評價價值觀、體系導向、方法創新、信息公布、評價影響、利益相關等,都會影響評價生態?!叭齻€方面”任何一個出問題,都會形成不良的評價生態。如評價的價值觀出問題,評價體系、結果都會產生不良導向,對教育產生不良影響;不負責任的評價也會造成不良生態,當評價組織者對把握的價值體系、評價體系體現的評價初衷,沒能負責任地在公布結果時說明,采用不符合體系的公布名稱,形成價值信息不對稱,也會形成不良評價生態;當評價組織者以外的主體對評價的認知和使用不當,可能會對排行榜等形成“固化認知”,可能建立新的默認的價值觀(如SCI、ESI至上),而形成不利的評價、不利的影響,再助推不利的評價的惡性循環,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評價生態,等等。根據評價生態的三個方面,可以梳理更多影響評價生態的案例。當前正面臨這樣的挑戰,《總體方案》的出臺具有戰略意義,方案提出了正確的評價價值導向,扭轉不科學的評價體系,解決評價指揮棒問題,進行全面部署,對建立良好的評價生態有了根本遵循。
3. 探索“融合評價”新方法,助推營造良好教育評價生態。
?。?)新方法形成背景。評價方法是破解評價困境的手段,是營造良好評價生態的基礎。任何教育評價最終都要歸結到定量或定性評價,因此研究二者如何結合、如何科學實現,是保證評價最終結果的可靠性的重要任務。自2002年開始,歷時近20年的學科評估實踐,已經形成了我國相對成熟的學科評估體系,樹立了中國學科評估標準,受到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較大關注。在發展過程中,和同行一樣,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在定量與定性指標研究和選擇中,都碰到傳統的定量、定性評價辦法的缺陷,破“五唯”與二者方法的選擇密切相關,是繞不過去的坎,改進完善定量定性評價成為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同行評議的改進創新,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第四輪學科評估提出了“基于客觀事實的同行評議”,對同行評議改進進行初步探索。在破“五唯”背景下,不以ESI和SCI等定量數據直接評價學術水平,等等,采用多維和多元評價破“唯”,需要研究如何“立”?!傲ⅰ标P鍵在理念先行,定性評價方法改進是“立”的典型案例,其中多元評價方案之一可采用“融合評價”。
?。?)“融合評價”破解評價瓶頸。融合評價理念:將計量和同行評議相互融合的評價方法。吸收計量分析的客觀性和同行評議的學術性、綜合性的優點,在評價過程進行交互融合。充分應用數據或證據的客觀事實支撐、協助、約束同行評議,提高同行評議的客觀性和可控性;利用人的學術和專業性智慧改善計量評價,提高計量評價的可靠性和廣泛性。
融合評價“三規則”。①把握結合度。制定標準確定哪些采用定量和定性評價,把握二者的“結合度”。制定標準要尊重學科發展規律、考慮政策因素,保證導向正確、公平公正。定量評價:對確定的定量評價指標,需滿足數據質量高、共識度高、導向性好、公平性強等四個原則,可直接計量評價;對于其他定量評價指標可進行“融合的計量評價”。定性評價:對聲譽調查、較少定量信息的定性評價指標,直接采用傳統同行評議方法;對于具有較多定量信息的定性指標,可采用“融合同行評議”,從而改進和優化評價質量。②融合的計量評價。借助專家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對數據進行審核,如數據的學科、機構歸屬進行“審核”,給出糾正系數,為定量評價提供“矯正”;通過專家制定的信息量表,作為計量分析評價的依據;通過專家確定合理的“代表性”數量,進行代表性計量評價。③融合的同行評議。即基于數據和證據的同行評議。通過制定評價指南,明確評價規則,實現定量數據和證據為同行評議提供指導或限制,克服不確定和非學術因素影響。具體為“三步法”:一是明確評價目標。指明數據集的分類和重點,判斷數據質量確定“數據強度”。二是采用對應方法。對比較重要的可信數據可進行綜合分檔分析,根據檔次對同行評議進行約束和控制;對一般程度的數據進行數據分項分析,輔助同行判斷。三是建立評議工具。提供專門瀏覽分析工具,高效呈現以上數據分析,提高同行評價效率、分辨精度和可靠性。(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 林夢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