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雙一流”建設與建設成效評價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突出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引導高校爭創世界一流?!边@是進一步提升我國“雙一流”建設水平的當務之急,將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指明發展方向,明確工作重點。從更為廣闊的角度講,制定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的“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是“雙一流”建設高校更加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引領全國各級各類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構建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在需要。但是,通過近兩年的“雙一流”中期評估和建設周期評估,我們卻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和傾向,需要我們加以重點解決和有效糾正。
不可否認,經過5年來的努力,我國“雙一流”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辦學治校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也不可否認,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到21世紀中葉要實現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學科,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進入世界前列,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艱巨的任務??偨Y和剖析“雙一流”建設的成效,我們可發現一些值得關注和深思的現象。一些高校在匯報建設成績時,過于注重羅列數字和典型,如近幾年來獲得了多少科研經費,校園建設新增多大面積,高層次人才引進數量有大幅提升等,令人眼花繚亂,看上去很熱鬧,但缺乏深刻的經驗總結和思想性的提煉,能夠讓人真正稱贊的成績不多。一些高校注重各類學術排名和獎項的數量,并且有意選取有利于本校的排名,獎項的選擇也是避輕就重,多關注于國內高校之間的比較,缺乏與世界高水平大學比較的勇氣和底氣。一些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中,表層化、應用型、顯性的科研成果比較多,深層次、基礎性、顛覆型的科研成果少。一些高校在查找問題與不足時,強調客觀理由多,如所處地域經濟發展不景氣,建設經費不充足,政府重視不夠,社會支持不多等;剖析主觀原因少,查找自身差距少,缺少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意識,缺乏積極向上的精氣神。
根據對以上問題的剖析,建議在制定“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時,結合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的新形勢、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新期盼、黨和國家事業對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既堅持高站位加強頂層設計,又堅持接地氣注重貫徹落實。具體來講,應把激勵“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內生動力作為重點,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領導體制,又高度關注職能部門和院系中層干部隊伍的“中場發動機”這一關鍵環節。在重視辦學規模和數量適度擴張的同時,更加關注總體質量和學科水平的有效提升,使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更加貼近國家需要。在立足國情、彰顯特色的同時,注重與世界一流高校對標,查找存在的明顯差距與突出問題,積極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在重視應用型和實用性研究的同時,避免急功近利的不良傾向,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倡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潛心科研精神。在爭取政府和社會更多支持同時,多謀善斷明思路,多練內功補短板,多措并舉強弱項,激發學校上下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研究員 郝清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