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方案》的公布,恰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攻堅階段,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曙光在前之際。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順利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目前正轉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階段。在這一偉大歷史轉折過程中,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但也伴隨著新老交替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矛盾和沖突?!熬V舉目張,執本末從”。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大學作為具有上層建筑屬性的學術機構,必須勇挑重擔,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頭羊”和“排頭兵”。課程作為大學生的“食糧”,是幫助莘莘學子系好人生“第一??圩印?,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第一課堂”,為造就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德立好了,就成為了中華民族長治久安的“防火墻”。而立德樹人的關鍵突破口,就在于要建好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和隱性課程這“三類課程”。
1. 提升思政課程。類屬“公共基礎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程,經過長期積淀已基本成熟。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在于要注入時代的新內涵,增強課程的立體化、感染力等方面,要讓高深的理論鏈接當下的世情、國情和社情,要使教學內容觀照大發展、大變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實現新時代思政課程的華麗躍升。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就是要把《總體方案》中規定的“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等要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 提升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要以“主動服務國家需求”為指針,向全程全員全覆蓋的課程思政轉型,并非那么輕而易舉、一蹴而就。而要履行好這一使命,就必須結合文史哲、經管法、理科、工科、體育、藝術等課程各自的特點,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避免重智輕育傾向。主要措施有三條:一是課程要融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詮釋課程原理與國情的關聯;二是課程要介紹科學家、工程師、創業家等的心路歷程,反映他們在創新過程中的成敗與得失,彰顯他們對于自然規律的態度和探索不止、永攀高峰的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和工匠精神;三是課程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行業領域的國家戰略和相關法規政策,培育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職業情操??傮w要求是,即便是那些貌似與思政課程相關性不強的課程,也要實現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互補短長、殊途同歸的協同效應。
3. 提升隱性課程?!耙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绷暯娇倳浽诙鄠€場合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并號召全社會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校園文化是隱性課程,如影隨形,無時不刻地縈繞在我們周圍,進而對大學生的言談舉止發揮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校園文化,林林總總,精彩紛呈,但有一種文化卻是立德樹人這項民族復興工程的重中之重,那就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之魂。歌唱祖國、歌頌民族、贊美奮進在各行各業的英雄人物,不僅應當而且必須成為新時代肩負立德樹人這一光榮職責的大學校園文化的主旋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南京大學原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駿)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