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貧干部高基平到來之前,整整3年,王盛沒有笑過一次。
王盛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鹽水溪村,話不多,但勤快熱心,左鄰右舍有什么需要他都會搭把手。不幸的是,2013年的一場意外事故導致他全身重度燒傷,被評定為肢體二級殘疾,并因病致貧。心灰意冷的王盛,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這輩子就這樣了,活一天算一天吧”。
2016年秋天,瀘定縣教體局干部、時任興隆鎮中心校副校長的高基平來到鹽水溪村擔任第一書記。王盛心里嘀咕,一個校長跑來扶貧,這不是“秀才打仗、紙上談兵”嗎?
不過沒多久王盛就發現,“打仗”之前,這個“秀才”先把全村的溝溝坎坎都走了一遍。鹽水溪村屬于典型的高山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雖然叫“鹽水溪”,但全村一半人口的日常用水都存在困難。
高基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水。他挨家挨戶做工作,號召大家投工投勞,他拍著胸脯說:“水不下山,我不下山!”
幾個月后,高基平帶著村民在崇山峻嶺中架起了3萬米長的水管,將優質的水源引到村里來,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其間,高基平的愛人突發重疾,需要去成都做手術,他怕打擊村民積極性、耽誤工期,選擇留在山上,和村民同吃住同勞動,一直到工程竣工才去醫院陪床。
竣工下山那天,王盛心中竊喜,看來這個“秀才”不簡單!
沒過幾天,高基平又來到王盛家,這次,他帶來了一包菊花。
“王盛,今年家里收成怎么樣呀?”
“哎,高書記,今年花椒價格低得厲害,一斤才8元,成本都收不回來……”
“你看,這就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去年花椒價格高,20多元一斤,大家就都去種花椒,今年價格就跌了下來……”
高基平表示,鹽水溪村需要發展新產業作為脫貧攻堅著力點,村“兩委”外出調研,發現了種菊花這條致富路。這菊花可不是普通菊花,是高山雪菊,味道香、耐沖泡、降血脂,可入藥可泡茶,市場需求量很大。鹽水溪村高山峽谷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高山雪菊,村“兩委”希望由王盛帶頭,試種一些高山雪菊。
盡管打心底佩服高書記的思路,王盛心里還是很猶豫,全家指望這幾畝梯田吃飯,萬一賠了咋辦?
不過,高基平的承諾給王盛吃了“定心丸”:“種子和肥料我來提供,技術上有專家支持,你放心種,收入不夠我來兜底!”
天遂人愿,王盛第一年試種就大豐收,原來種花椒,一畝地只有1000元收入,如今種高山雪菊收入增長近10倍。一年下來,王盛不僅成為全村的致富帶頭人,還高票當選為鹽水溪村村委會主任。
此后,在高基平和王盛共同努力下,鹽水溪村開始大規模種植菊花:高山雪菊、金絲皇菊、繡球菊、杭白菊……都是脫貧致富菊。2018年,鹽水溪村實現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這一次,王盛終于笑了,為自家脫貧致富而笑,為鹽水溪村的美好未來而笑。
鹽水溪村脫貧后,高基平提議把菊花種植技術在瀘定縣推廣開來,帶動更多村子脫貧致富。王盛有點想不通,種的人多了,市場競爭不就激烈了嗎?
高基平告訴他:“一個鹽水溪村富了還不夠,我們扶貧人要有大扶貧情懷。再說了,鹽水溪村村民去‘當老師’,指導其他村村民種植、采摘、加工菊花,其他村會按照一定比例給鹽水溪村提成。這不僅是‘指導費’,更是一種激勵,可以讓鄉親們更加重視知識和教育,讓大家在精神上也富起來?!?/p>
在高基平等人努力下,瀘定縣成功引進當地詩和遠方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鹽水溪村和團結村新建兩個菊花烘干房,延伸農副產品產業鏈條。今年,全縣有7個鄉鎮、14個村子種植菊花,總面積達到600余畝,總產值達300余萬元。如今,菊花產業已成為瀘定縣的主要產業之一。
金秋十月,高基平和王盛被團結村請來,給這里的村民講解金絲皇菊的采摘方法。一眼望去,大渡河邊大片的菊花盡情盛開,與白色的新農村房屋、紅色的興康特大橋、綠色的山谷相互映襯,仿佛一幅充滿詩意的現代田園油畫,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打卡”,瀘定菊花成了各類短視頻平臺上的“網紅”。
水來、路通,花開、人富,大渡橋橫天路短,種菊脫貧盡開顏。這一次,高基平笑了,王盛笑了,走向小康之路的村民都笑了?。ū緢蟆叭齾^三州教育行”融媒體報道組 甘孜州報道組成員:俞水 任赫 高眾 賈文藝 魯磊 葛仁鑫 執筆:高眾)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