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日喀則,金黃的青稞迎風起伏,悠閑的牛羊路邊踱步。
星期一的清晨,六年級學生尼瑪扎西坐在從德慶村返校的校車上,窗外是再熟悉不過的風景。平坦的水泥路蜿蜒曲折,校車的終點,是尼瑪扎西就讀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納爾鄉中心小學。
這條路尼瑪扎西走了5年多,從走路到坐校車,從土路到水泥路,家里從土平房到白墻紅頂的兩層藏式民居,尼瑪扎西見證了太多的變化。在他眼里,改變最大的,莫過于他最熱愛的納爾鄉中心小學。
十幾分鐘后,校車停在了學校門口,尼瑪扎西飛快地沖進了學校。嶄新的三層教學樓里,傳來了尼瑪扎西和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
校長米瑪頓珠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這棟新教學樓是2015年政府投資480多萬元新建的,配了全新的桌椅、電子白板,還有操場、食堂、教師周轉房……都是這幾年陸續建起來的?!?/p>
“20多年前,這里只有30多名學生,兩間土房當教室,兩間土房師生住,光線昏暗,操場上全是土?,F在,我們有250多名學生,內地學校有的教學設施設備我們都有,國家為我們農村學校想得太周到了?!睋峤褡肺?,1995年就來到納爾鄉中心小學的副校長索朗旺堆十分感慨。
內地學校有的高原有,內地學校沒有的,高原也有。由于山高路遠,孩子們除了周末回家,平時全部住校。桑珠孜區平均海拔4000米,晝夜溫差在15攝氏度以上,深秋時節,夜里已到零下。在納爾鄉中心小學的師生宿舍,記者不僅看到了干凈整潔厚實的床鋪,還看到了新裝的電暖器。
桑珠孜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尼平告訴記者,桑珠孜區所轄10個鄉所有中心小學都具備同樣的教學條件,幼兒園也實現了村村覆蓋。為確保鄉村適齡兒童100%入園,區里去年一次性招聘了125名幼兒教師,同時招入大批小學教師,以彌補農村校英語、道德與法治、科學教師的不足。
納爾鄉中心小學教師王亞倩是個白白凈凈的山西姑娘,今年8月才從拉薩師專畢業,通過公招來到這里教綜合課。雖然距家數千里,但王亞倩覺得,“這里條件很好,這里的孩子也需要我”。
轉眼到了午飯時間。孩子們奔向食堂,排隊、洗手、領餐具,打好三菜一湯后迅速就坐,井然有序。這天的菜是土豆燒肉、白菜炒肉片、西紅柿炒雞蛋和青菜蛋湯,上了一上午的課,尼瑪扎西胃口大開,很快光盤。
西藏自治區從1995年就開始實行義務教育“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學費,但從尼瑪扎西的直觀感受來看,“以前是吃得飽,現在是吃得好”。記者在學校的公示欄上看到,每名學生每月357元伙食補助和80元營養改善經費,去向和用處標示得清清楚楚。
學校還照顧學生們的飲食喜好,早上是糌粑加酥油茶,或是餅子加甜茶,晚上給學生下面疙瘩,花樣繁多。尼瑪扎西最喜歡周末老師們下廚給大家包的牛肉包子;同班的白瑪央金最喜歡周五的雞腿和紅燒肉。
“在這里上學,學生不用花一分錢,校服、被褥、洗漱用品……都由政府統一發放?!泵赚旑D珠說。
在這里,只要教育需要,一路都開綠燈。
為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義務教育,桑珠孜區建立了政府分管區長、教育局長、鄉長(主任)、校長、村長、駐村工作隊長、家長“七長”控輟保學責任制,“七長”長途跋涉,走村入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00%入學。為確保幼兒園村村覆蓋,桑珠孜區各鄉政府積極與村里協調,在納爾鄉巴納村,鄉政府愣是把村委會建設用地給要下來,建成了巴納村幼兒園。
納爾鄉副鄉長強巴曲桑親身參與了這些工作,也親眼見證了鄉村教育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以前不太愿意送孩子上學,現在都巴不得小孩考大學!”
尼瑪扎西的父親平措告訴記者,家里世世代代都以耕種為生,原本想讓4個孩子接他的班,結果老大上了中職,老二、老三在日喀則讀初中,最小的尼瑪頓珠成績最好,成天想著考內地班。如今,對孩子們的選擇,平措真心實意支持。
下午,到了課外興趣班時間,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農村校里,孩子們有的踢足球,有的練書法。尼瑪扎西參加的是舞蹈隊,在這里盡情釋放藏族孩子愛唱愛跳的天性?!对餍恪返男身懫饋?,歌詞里唱的幸福生活在孩子們舞動的長袖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平措沒有想到,他半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4個孩子卻因為教育的幫扶,一個個走出了德慶村,走向了更寬廣的人生。(本報“三區三州教育行”融媒體報道組 西藏自治區報道組成員:張圣華 易鑫 李澈 歐媚 彭詩韻 任赫 張巍繼 澤仁拉姆 執筆:易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