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山,路難行。峽谷谷底,公路的急彎一個接著一個,車在路上跳,人在車里搖。
這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帶。怒江、瀾滄江、獨龍江三條大江日復一日沖擊、切割著緩慢隆起的地殼,切出了壯美的高山峽谷,也割斷了當地人溝通外界的便利。
翻山靠馬幫,過江靠溜索,千百年來,怒江州就是這樣一個窮地方。2014年,全州255個行政村中有249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78萬,被稱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上甘嶺”。
仗該怎么打?
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任務,近年來,怒江州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在全國人民支持下,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教育脫貧的大路。
14年免費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哦得得,哦得得……”身著民族服裝,手彈達比亞(怒族樂器,一種四弦琴),雙腳來回踏著拍子,在福貢縣匹河鄉沙瓦村指揮田集中安置點,67歲的怒族老人波金山吟唱古老的民歌,歌聲在山間回蕩。
他的周圍,八一幼兒園20個小朋友席地坐成圈,跟著旋律拍起小手。
“要是不搬下來,孩子們就沒法上幼兒園?!鄙惩叽妩h支部書記斯春梅說。
2018年底,匹河鄉319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整體入住指揮田安置點,由怒江軍分區捐資61萬元建成的八一幼兒園隨即投入使用。目前,該園共招收安置點及周邊村子的50名幼兒,其中安置點的幼兒入園率達到100%。
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但過去,怒江州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散居在高山之上。山路陡峭、漫長,當地孩子到了六七歲才會下山念書。
借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契機,怒江為全州67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6所,同時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集中就學后閑置在山上的小學改建成幼兒園,實現學前教育“一村一幼”。
不僅是幼兒園,“十三五”期間,怒江州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均得到極大改善。全州校舍面積增加57.86萬平方米,校園實現網絡全覆蓋,所有縣市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全州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14年免費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貧失學輟學成為歷史。
地處中緬邊境,民族一越千年。特殊的地緣和社會背景,讓控輟保學成為怒江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蘭坪縣教體局副局長熊春美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2017年春節剛過,初二學生小文(化名)在母親的要求下跟著同村青年外出打工?!巴械娜死?,小文算文化程度高的??纱蠹易屗愎べY,他算不明白,這才意識到自己書讀得不夠?!毙艽好篮袜l鎮干部多次上門勸返,小文母親總以聽不懂普通話為由搪塞。最終,一紙訴訟通知書催著小文母親召回了兒子。
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一個都不能少”,蘭坪縣嚴格落實“雙線四級”和“五幫一”控輟保學責任制,在云南首創集法律宣傳、責令整改、行政處罰、公益訴訟等手段于一體的控輟保學“四步法”,先后組織18起“官告民”控輟保學公益訴訟,進一步增強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法律意識。
面對勸返學生“在哪集中、由誰負責管理和教學、教什么學什么”等現實難題,福貢縣因地制宜,開辟縣委黨校作為辦學地點,建設普職融合班。
普職融合班目前設6個教學班,安置306名學生,有計算機、農村供用電、人工智能編程、美容美發、中餐烹飪、棒球加工、音樂等7間功能實訓室,用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怒江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學校的艱辛努力下,如今全州控輟保學臺賬已實現動態“清零”。
跨山越海攜手,培養帶不走的人才
“同樣是上一堂課,北京的老師就能調動這么多教學資源?!甭犕曛袊嗣翊髮W附屬小學教師講授的三年級道德與法治公開課,蘭坪縣城區第三完小教師寸艷鈴感觸頗深。
這節課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由人大附小教師通過云端課堂給三小學生講授。傳統兒歌、兔兒爺……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感受中國民間藝術的繁盛,人大附小教師舉了很多老北京文化的例子,而普米族服飾、白族民歌這些蘭坪孩子的日常所見所聞,也被帶進了課堂。
教育扶貧中最難最重要的,是教育人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如何給予本地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成長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人才?怒江州緊緊抓住教育部滇西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機遇。
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中國人民大學承擔對蘭坪縣的專項扶貧工作,素有支教傳統的人大附小也成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疫情期間,利用線上會議系統,人大附小為蘭坪縣城區第三完小校長、行政后勤干部、各學科教師分別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培訓;在遠程聽評課和遠程教學引領示范課上,兩校教師充分交流切磋……
在福貢縣,西南財經大學組織開展“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骨干教師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培訓班”,通過考察調研、跟班培訓的方式,提升當地教師業務水平。學校還引入成都七中網校,舉辦中小學夏令營,拉近大山深處孩子與城市的距離。
職業教育方面,2018年以來教育部職成司多次組隊赴怒江調研,立足當地實際,重點幫扶護理、汽車運用與維修、物流服務與管理3個專業,并協調組織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基金會、天津交通職業教育集團、京東集團等共同支持怒江州職教中心專業建設。
“以前學校辦學條件差、設備簡陋,醫學人體模型本來就沒幾個,還缺胳膊少腿。對口幫扶讓新設備、好老師走進來,師生也有機會出去學習?!迸菝褡逯械嚷殬I學校護理專業教師杜晴敏是變化的親歷者,“現在我們護理專業的條件不比省會學校差,畢業生很多都到了基層衛生院,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大作用?!?/p>
由于教育底子薄,過去歷年高考中,怒江州在云南幾乎年年倒數。東西部扶貧協作、珠海市對口支援為這一狀況帶來了轉機。
2017年春季起,珠海市先后在怒江州開設11個普通高中“珠海班”,選派128位教師、143人次到怒江支教。
面對珠海教師搭配怒江學生的“水土不服”,怒江二中支教團隊找問題想辦法,通過集體座談、一對一談心、面對面輔導等踏踏實實的工作,僅用半個學期就讓班級成績迅速回升。在瀘水一中,支教團隊帶頭實行雙備課組長制,讓珠海優秀教師與怒江州教師同時擔任備課組長,帶動當地教師專業成長。
今年高考,怒江州民族中學首屆“珠海班”50名學生一本上線率達到100%,蘭坪一中、瀘水一中“珠海班”成績均創所在學校歷史新高。來自2000公里外的珠海支教團隊,不僅打造了帶不走的優秀師資,也為怒江州的長久發展培養了一批人才。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走進傈僳族大哥木里春的新家,抬眼就看到貼了客廳半面墻的獎狀。這是木里春3個女兒在學校的收獲,也是他搬進新家的動力。
木里春的老家在福貢縣子里甲鄉金秀谷村,是個隱于高山之上的村落。上世紀80年代,出村的路還是一條未經硬化的盤山“毛路”,沿毛路步行到位于匹河鄉的民族實驗中學,木里春要走五六個小時。
“那時候一個月回家一次,家里給一塊錢,來回不敢坐車,因為車費也是一塊錢,坐了車就沒錢買鉛筆?!贝┲鴭寢尵幍牟菪?,背著要交給學校食堂的南瓜、洋絲瓜,木里春以為自己走向的是希望,卻終因家庭貧困而輟學。
后來,他放牛放羊、種田打工,可依舊沒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拔沂切挠杏喽Σ蛔?。就是因為沒上學,所以現在是這個樣子?!?/p>
得知縣城建起了4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還為解決社區孩子上學問題新建了幼兒園、擴建了中小學,木里春不再猶豫:“我們這一輩在山上,下一輩不能還在山上?!?/p>
搬進縣城,3個女兒都在安置點周邊的學校寄宿,不用再像父輩那樣為輟學擔憂了。木里春夫婦成了社區的“上班族”,家庭年收入5萬多元。
為了教育搬遷,又因搬遷脫貧,這樣的故事在怒江州頻頻上演。而位于怒江北端、中緬邊境上的貢山縣獨龍江鄉早已先行一步,用教育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十幾年前,為了引進能講好普通話的教師,獨龍江鄉中心校原校長高德生曾帶著村民,在被大雪封堵的高山上清出一條路。
十幾年后,會說普通話的孩子已經長大,他們沿著新修的公路一批批出山讀高中、念大學,又一批批原路返回建設家鄉。
2018年底,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群眾興奮地托鄉黨委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喜。
截至今年6月底,怒江州貧困地區“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消除,貢山縣脫貧摘帽,剩余4.4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個貧困村、3個貧困縣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摘帽已指日可待。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绷暯娇倳浗o獨龍族群眾回信里的話,成了怒江州各族群眾的新盼頭。(本報“三區三州教育行”融媒體報道組 怒江州報道組成員:張晨 劉亦凡 李柯 賈文藝 執筆:劉亦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