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彩林,秋色給大山披上了美麗的外衣。行走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鄉野,抬眼皆是風景。這里是祖國西北的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界處,是甘肅脫貧任務最重、攻堅難度最大的地區。
當朝陽初升,這里的孩子背起了書包,翻越一道又一道山梁,坐到教室里,讀書聲在大山深處回蕩之時,一切又都充滿了希望。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近年來,在臨夏州,隨著教育脫貧攻堅的縱深推進,人、才、物、力、智源源不斷匯聚,教育的光芒正普照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
萬里奔波,只為“一個都不能少”
如今,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小關鄉唐藏小學六年級學生馬麗艷,一直對那個突然出現在店鋪里的高大身影充滿感激。
馬麗艷口中的店鋪,指的是距離臨夏州2500公里的廣東省中山市的一家牛肉面館,開店的是馬麗艷的父親馬哈比布。由于家庭原因,馬麗艷讀完五年級就輟學了,跟著父親來到這家面館當幫工。
“爸爸,我想讀書……”很多次,馬麗艷準備向爸爸說起這句話,可家庭的窘境,讓懂事的她一次次把話咽了回去。
2019年10月的一天下午,陽光照進店鋪,馬麗艷趁著客少,剛剛坐下歇息。突然,門口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來人正是臨夏州積石山縣小關鄉唐藏村黨支部書記馬正明。馬麗艷錯愕了,她揉了揉眼睛,起身喊道:“大大,您怎么來了?”
“我是來接你回家上學的,快收拾好東西跟我走吧?!瘪R正明喘了口氣。
從中山市到珠海機場近200公里的路上,馬正明歸心似箭,“看著手里的飛機票,似乎已經看到了馬麗艷坐在教室里讀書的場景”。
現在的馬麗艷,成績跟了上去,性格也更加開朗了,在一系列的幫扶之下,馬麗艷家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她說:“我不能辜負大家,一定會好好讀書,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大家對我的關心?!?/p>
近年來,臨夏州已經累計勸返像馬麗艷這樣的義務教育失輟學學生1.5萬多名。各縣(市)鄉(鎮)組建了動員小分隊,南下廣東、四川,東赴浙江、江蘇,北上內蒙古、新疆,西進青海、西藏,把一個個輟學學生從個體商鋪飯館、枸杞蟲草摘挖現場勸返回到了學校課堂。
一張控輟保學的大網也漸漸織起來了。臨夏州教育局局長劉尚增介紹,全州建立了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實行州縣鄉村四級學長制和“八包八到位”制度,層層簽訂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進一步明確職責,壓實任務。
甚至,為了勸返學生,臨夏州還搞起了巡回法庭。2018年3月的一天,法官馬成福與同事們一起來到積石山縣小關鄉大茨灘村,以巡回開庭形式審理兩起輟學案。
案件原告是小關鄉政府,被告是村里兩名輟學少年的父親。距離開庭的前幾天,這兩位村民還固執地搖頭,謝絕工作組的好意。然而,在法庭上,他們都低下了頭,當著眾人的面表態說,一定要送孩子上學,小關鄉政府當場撤訴。
“巡回開庭更重要的意義是以案普法,讓大家認清不讓孩子上學就要承擔法律后果?!瘪R成福說。
為了提高家長重視教育的意識觀念,東鄉縣還從2018年9月開始辦家長學習班,每期學員10至20人不等,學習天數1至3天,重點學習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控輟保學政策等,經過短期培訓學習,提高家長的思想意識,確保送子女上學。
夯實基石,確保義務教育有保障
臨夏縣卡家灘鎮緊鄰秦嶺西段余脈太子山,車子在大路上轉了個彎,拐進了一條山溝小路,四周靜了下來,墻壁上的教育宣傳標語在搖曳的格?;ㄏ路滞馊茄?。
沿著小路行駛十余分鐘,便來到了卡家灘鎮海軍希望小學。課間操時間,孩子們正隨著音樂節奏,在操場上舒展四肢。抬眼望去,在蒼翠的太子山腳下,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赭黃色的墻壁,窗明幾凈的校舍,洋溢在孩子臉上的笑容,與藍天白云撞了個滿懷,構成了另一幅美麗畫卷。
“學校的土操場上,高過膝蓋的枯草在風中搖擺,教室墻壁已垮掉一半,露在外的檁子直立著……”這是該校老教師劉尚杰日記中的一段話,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二十多年前初來任教時學校的舊樣貌。
2001年,海軍某部隊投入18萬元對卡家灘小學校舍進行升級改造,同年學校更名為卡家灘海軍希望小學。為了進一步解決好附近孩子上學的諸多現實問題,2018年“全面改薄”項目為學校投入資金290萬元,建成了8間新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硬化了校園,并新建圍墻,配齊了各種功能教室和教學設備,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學?,F在的軟硬件建設在學區同類學校中位于前列,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在校學生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均為100%,全校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學校越來越好了?!笨吹綄W校的變化,校長馬世英從心底里高興。
從臨夏縣出發,一路向東,穿過蜿蜒盤旋的山路,跨過溝壑萬千的山脊,便來到了東鄉縣布楞溝村。布楞溝在東鄉語中意為“懸崖邊”,大山在這里擰成疙瘩,這里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曾是東鄉縣最偏僻貧困的村子。
治貧先重教,2014年春天,村子西頭,削山平地新建的布楞溝小學拔地而起。嶄新的兩層教學樓,鋪著綠色塑膠的小操場……在校長李國華眼里,學校越來越美了。
2018年春季,網線拉到了布楞溝小學。在北京一家公益組織的幫助下,北京大學、華東師大、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給學生們上起了網課,英語、音樂、美術課也因為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變得更加充滿活力。
“上去個高山望平川,風景里美不過校園?!迸R夏州按照“?;?、兜底線、補短板”的原則,全面改善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累計投入資金58.5億元,累計新建改擴建學校2491所,對151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和26所鄉鎮寄宿制學校進行改擴建,全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已達到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有效緩解了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按照堅持“精準資助,應助盡助”的原則,臨夏州通過“免、補、貸、助”等資助方式,確保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各學段獲得有效資助,并整合各類教育扶貧資源,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更全面的資助保障。
工作還在往細里做。針對女童失輟學率高、勸返難度大等問題,東鄉縣教育部門啟動實施東鄉女童“希望工程”,從鎖南鎮等65所邊遠山區學校篩選學習成績較好的女童到臨夏中學初中部、臨夏市三中等學校借讀,讓山里的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東鄉縣對所有就讀女學生從初中到大學的學費、書本費、食宿費等費用全免,政府一包到底,免除困難家庭的后顧之憂。
結對幫扶,山海千里播撒希望火種
“太陽升起來,向日葵花開四朵;太陽下山了,向日葵花開四朵;一朵送給他,一朵送給她,邀請小朋友,一起來跳舞?!?/p>
上午的大課間活動,陽光靜靜照在東鄉縣實驗小學的操場上。來自廈門東渡二小的體育教師洪水團,喊著形象化的口訣,在前排帶領孩子們做廣播體操“七彩陽光”。
從海的那一邊到山的這一邊。2010年,國家確定廈門市與臨夏州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工作。截至2020年9月,廈門共輸送500余名教師赴甘肅臨夏州各縣市及學校開展互訪交流、支教送教及專題培訓,培訓臨夏州學科教師4.5萬余人次。
近兩年,廈門教師在赴臨夏州扶貧支教的過程中,變“一個人單打獨斗”為“上示范課、送教研”。作為“鷺隴行知名師工作室”的一員,洪水團定期下鄉聽評課、上示范課、開專題講座,擴大培訓覆蓋面?!跋M芙o東鄉的老師帶來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孩子的心里種下希望的火種,從而引領他們走進知識的海洋,走向外面的世界?!焙樗畧F說。
“請進來”還要“走出去”。近年來,臨夏州先后選派1917名教師前往廈門進行高層次跟崗學習,臨夏縣韓集初級中學音樂教師他艷娥就是其中一位。
在為期一個月的跟崗學習中,他艷娥聽了4節合唱課、10節音樂課,參加了初一年級合唱比賽,還開了一堂區級公開課。她用“豁然開朗”4個字來形容內心的感受,“通過挖掘學生興趣點,開展教學,從‘撬開’到‘敲開’學生認知的大門。這次學習對我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提升都有很大幫助”。
“上回來信,你邀請我到廈門玩,很期待和你一起看大海、撿貝殼?!弊罱?,廈門市集美區僑英小學五年級學生陳哲瀚收到了甘肅和政縣團結小學侯政軍小朋友的來信,激動不已。陳哲瀚和侯政軍這兩個好朋友,從去年兩個家庭“結親”幫扶以來,互通書信,交流學習方法,互相加油鼓勁。
從最初的派教師來支教,到把教師送出去培訓,再到與學生家庭“結親”,這種創新教育幫扶的新模式,已成為東西部協作教育幫扶的特色品牌活動。源源不斷的愛心和幫助,正持續不斷地從鷺島流向西北。
以和政縣為例,目前,廈門集美區共有160多個學生家庭與和政縣學生家庭建立了“結親”關系。他們以同齡學生為紐帶,開展愛心助學、心愿交流、捐書贈物、書信交流、研學互訪等活動。兩地家庭、學校間的關系日益緊密。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兒一樣……”細雨無聲浸潤大地,孩子們稚嫩的歌聲穿過校園,回蕩在山谷里?!巴ㄟ^教育助力脫貧,讓所有貧困孩子都有學上、上得起學,通過知識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讓他們的人生像花兒一樣綻放光彩,這是我們的使命所在?!睂Υ?,劉尚增信心滿滿。(本報“三區三州教育行”融媒體報道組 臨夏州報道組成員:周飛 李曉冬 張婷 于珍 楊文軼 武冰潔 尹曉軍 執筆:于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