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在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黑木耳基地觀察木耳生長情況。(吉林農業大學/供圖)
“小木耳,大產業?!?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這樣為柞水木耳點贊。
柞水木耳是吉林農業大學在柞水縣對口幫扶的精準扶貧項目。領銜這支扶貧專家團隊的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教授。他叫李玉,是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院士。他把真菌學、黏菌學的研究延伸到與國民經濟結合緊密的食用菌工程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他利用食用菌生產帶動數萬農戶脫貧致富;他立志把祖國建設成為食用菌產業強國……
“感謝李玉教授的農業技術指導。在家門口就業,不但解決了生計,還能照顧家人?!闭谟衲径笈锢锩β档募质′鲜心墙疰偤锰锎宕迕竦母屑ぶ橐缬谘员?。
多年來,李玉助推吉林省蛟河市成為木耳產業重鎮,帶領團隊培育新品種玉木耳讓吉林省洮南市好田村穩固脫貧,幫助吉林省汪清縣申請黑木耳專項基金、申辦黑木耳節……
2010年,李玉與浙江省慶元縣簽約,建立了“院士企業工作站”,他將政府獎勵他個人的480萬元無償捐出,設立“李玉院士科技獎金”,用于獎勵為慶元食用菌作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2012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李玉滿腔熱忱地投身扶貧事業。他主張以食用菌產業開展精準扶貧,大力倡導“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產業扶貧發展戰略,累計研發食用菌栽培技術300余項。
陜西省柞水縣金米村曾經的貧困戶王極東,現有兩個大棚,3萬多個菌袋,一年至少有4萬多元的收入,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自2017年以來,柞水木耳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
李玉帶領團隊面對面、手把手教菇農種植技術,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大力推廣“五位一體”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他每次到一線生產基地,都有很多農民朋友圍上來咨詢種植問題,親切地稱他為“蘑菇院士”。因為幾毛錢的菌苗種到地里就可以變成幾元錢的蘑菇,農民笑著說:“李院士是讓我們大伙兒在蘑菇地里‘撿鋼镚’??!”
與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還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學與工程產業化研究,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國是當之無愧的食用菌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這背后無疑是科技創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說。
“食用菌產業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支撐國家食物安全的生力軍?!?009年,當中國工程院要求每位新當選的院士題寫留言時,李玉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在他看來,菌類是天然的糧倉,是非常重要的生物類群,食用菌種植的特點在于雖技術含量高,但農民易于跟進,勞動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簡單操作。菌類生長的過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稈,可以實現農作廢棄物的資源化,對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發揮有重要作用。
李玉帶領團隊把論文真正寫在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中。目前,團隊先后與全國40多個市(縣)簽訂扶貧合作協議,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指導培訓技術骨干10000多人,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范推廣30億菌袋(包),帶動數萬農戶依靠食用菌脫貧致富。
“1978年,中國年產食用菌僅有5.7萬噸,而今這個數字增長了700倍以上,約占世界總產量的八成?!崩钣癖硎?,蘑菇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還必須加倍努力,讓祖國發展成為食用菌產業強國。
“總書記的點贊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我將和全國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努力把科技成果應用到農業現代化建設、脫貧攻堅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崩钣裾f。(本報記者 趙準勝)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