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教育脫貧攻堅關系著“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底線目標,更關系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長遠大計。由于疫情影響,貧困地區學校教學受到沖擊,學生厭學輟學等現象顯現,教育脫貧攻堅在時間和質量上的壓力陡增。為此,2020年4月,教育部召開未摘帽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會議,明確把52個未摘帽貧困縣作為教育扶貧“主戰場”發起總攻,由部領導掛牌督戰和全覆蓋式調研指導,工作機制上壓實責任和嚴格考核,確保如期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52個未摘帽貧困縣的脫貧攻堅戰事關重大。自2015年我國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至今已有94%成功脫貧。而今52個未摘帽貧困縣的脫貧,將是我國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最后一步,也是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減貧目標的最后一步。分布在云南、四川、寧夏等地的52個貧困縣,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難打的硬仗。
抗擊貧困“重癥”需要體系化手段。貧困具備代際傳遞性、文化傳遞性,時常爆發,難以根治。貧困即使被一時阻斷,隨時有再度出現的可能。貧困的頑疾在許多國家都難以幸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一以貫之的邏輯來抗擊貧困。比如,美國邏輯重視普惠措施、自下而上、個體自覺自愿、群眾自組織。眾多的資金投入卻沒能使美國貧困有效減少,受益人返貧現象突出。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式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的邏輯則是自上而下,社會動員、精準幫扶、到點到人,層層監督、嚴格紀律,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在這種邏輯下,中國整體貧困的解決至今為止只差一步?,F在,教育部對52個貧困縣的掛牌督戰,精準施策阻斷教育貧困,正是中國式解決問題邏輯的顯現。我們堅信,中國能夠像阻斷新冠肺炎疫情一樣,在國際社會中率先完成阻斷教育貧困的任務。
為阻斷教育貧困,中國的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在過去4年多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應當在52個未摘帽縣的主戰場中加以堅持。
堅持教育脫貧攻堅模式,意味著對我國反貧困歷史經驗事實的尊重。在780個摘帽貧困縣的教育脫貧攻堅經驗中,包含著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的盡銳出戰,推廣普通話脫貧的全面覆蓋,數據信息實時比對的精準控輟保學,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持續進行,職業教育扶貧的有效開展,鄉村教師計劃和貧困學生資助的多點開花等。應當把既有經驗措施實施貫徹到底,讓這些有效的教育扶貧經驗形成合力,匯聚在對52個貧困縣的最后攻堅之中。
堅持教育脫貧攻堅模式,意味著貧困診療方案的不斷迭代完善。對52個貧困縣的攻堅,既是對既有方案的檢驗,又需要一定的創新。比如,大數據學生信息采集下的控輟保學工作能否更加精準,能否從輟學的事后識別轉向輟學的事前預防?職業教育扶貧工作能否更加有針對性,切實提升貧困人群的教育收益?高校定點扶貧能否由分散走向統籌,形成多個高校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來攻堅一地的扶貧合力?解決這些問題,應當把握住52個貧困縣的扶貧契機,迭代完善形成更為有效的體系化治療方案。
堅持教育脫貧攻堅模式,意味著未來要研制出擺脫貧困的教育“疫苗”。成功地預防返貧能阻斷新的貧困發生,這是貧困“疫苗”研發成功的標志。如果說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依靠的是組織動員戰,那么防止返貧、鞏固成果,預防新的貧困發生,則需要科學研究與制度體系建設。貧困發生、返貧的根源,既在貧困者個體,又在社會結構與社會制度。未來的幫扶要從精準幫扶個體逐步轉向消除導致貧困的社會制度,建立起貧困者收益更多的“益貧式”制度體系,促進社會流動的制度體系,這無疑是未來治貧的根本之策。(本報評論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