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南黑龍港流域的這片小平原上,有著65萬人口、1012平方公里的威縣,是邢臺市人口第二、面積第三大縣,是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生活過的革命老區?!稗r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是它曾經的標簽。
但如今,中央脫貧攻堅行動和教育部定點幫扶讓這座縣城的面貌煥然一新:公共預算收入、人均儲蓄存款、工業用電量等指標,10年增長了10倍以上;綜合實力在省內的排位5年上升62個位次;2018年高質量脫貧;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17.1萬人降至現在的293人,貧困發生率從34.1%降至0.063%。威縣脫貧之勢被譽為“威縣速度”。
以教育幫扶為引擎,威縣仿佛一列呼嘯的高速列車,迸發著脫貧奔小康的威武之力。
頂層擘畫藍圖,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
在威縣的發展史上,2012年意義非凡。
這一年,威縣被確定為國貧縣,也是在這一年,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組織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威縣成為教育部定點幫扶縣。
跨越300多公里緊緊牽手,拉起這個基礎薄弱、發展條件欠佳的貧困縣,教育部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扛起重任,開始擘畫蛻變的藍圖。
教育部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將定點扶貧作為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重要工作內容,部長擔任組長、部內32個司局單位承擔具體幫扶任務。相繼出臺《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等政策性文件,每年根據定點扶貧工作實際印發年度工作要點,明確了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建立部省市縣四級教育行政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和監督機制;建立行業、區域聯動幫扶工作機制;創新形成產業、企業、職業教育、就業幫扶“四業扶貧”模式……
威縣的鄉土上,印著一行行教育部領導的腳步,積蓄著脫貧的殷切期盼。
2018年7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調研了建設中的威縣職教園區,并叮囑:“要把職業初中班辦好、辦成功。職業教育也是成功成才的重要渠道,要根據學生實際和特點,為孩子們多樣化選擇拓寬途徑?!贝饲暗?017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長孫堯到威縣調研并召開脫貧攻堅座談會,研究定點幫扶舉措。
威縣戰貧旌旗獵獵,迎來第一份戰果——“河北威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2018年10月,捷報從國務院扶貧辦傳來。
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奮斗的新起點。2019年,教育部領導帶頭加大了對威縣的調研指導力度。
這年11月5日至6日,陳寶生再訪威縣。他在威縣專門主持召開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座談會,為定點扶貧繼續明確方向:“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堅決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以教育工作為基點,共同做好鞏固脫貧防返貧工作?!?/p>
這年2月24日,孫堯也再到威縣,深入調研魏家寨村、潘店中心小學,慰問貧困戶和特困教師,召開扶貧工作專題座談會;3月27日至28日,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來到威縣,對消費扶貧、高考改革、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改革提出要求;12月19日,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來到威縣,對教育信息化、產學研合作、體育衛生工作的開展作出部署。
2018年和2019年,教育部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成效考核中,連續獲得“好”的等次。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教育部將定點扶貧工作要點定得更高更精準——建立防貧防返貧長效機制,推動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奮進的號角再次響起!
今年9月25日至26日,陳寶生第三次在威縣調研時強調:“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要做好‘變’的文章??剌z保學要由動態變常態,辦學條件要由底線變均線,城鄉均衡要由基本變優質,發展格局要由外延變內涵,資源配置要由分散變集中,投資重點要由硬件變軟件。教育部與威縣的日子還得一起過?!苯逃康臓繏熘?、幫扶振興的決心不言而喻。
威縣縣委書記商黎英已經在這里工作11年有余。這幾年教育部幫扶力度有多大,她再清楚不過:“在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引進等方面,教育部定點幫扶對威縣給予了大量傾斜,極大提升了威縣的綜合實力?!?/p>
集全“部”之力,打好教育扶貧組合拳
從教育到產業,從師生到農民,扶貧工作事無巨細。教育部各司局、直屬單位集全部之力,積極而高效地轉動著幫扶威縣脫貧的每一個齒輪。
記者來到威縣棗園鄉,東臺吉小學磚紅色的教學樓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新、格外亮。在村里,沒有任何一棟建筑比它更好看了。
“早些年,學校面貌陳舊得很!2016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學校翻新了,父老鄉親都說‘學校蓋得可真堅固,真漂亮’!”該校負責人劉文杰說。
東臺吉小學的變化,僅是近年來教育部幫扶威縣改善辦學條件的一個縮影。2016年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撥付危房改造資金3670萬元,分5批對威縣28所農村學校(幼兒園)進行改造。今年,基教司、財務司繼續協調河北省加大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支持力度;財務司和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安排800萬元資金,實現威縣農村中小學(含教學點)潔凈廁所全覆蓋。
“這幾年,在農村建得最漂亮、最牢固的一定是學校,工作環境最優越、最舒心的一定是教師。這是教育部定點幫扶帶給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巨大變化?!蓖h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崔耀鵬說。
變化同樣發生在學生與教師身上。
在職成司、財務司、教育督導局支持下,威縣學生享受到了營養改善計劃帶來的優惠;在基教司、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推動下,威縣建檔立卡學生信息比對工作順利開展,精準資助下全縣無一人輟學;學生司在威縣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暢通貧困家庭優秀學生考入名校通道;高教司支持威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為威縣定向培養臨床醫學本科生……
今年教師節前夕,威縣二中的40多名教師變成了“學生”,在教育機構專家的培訓中熱烈討論著。從教15年的英語教師張蘭雙的筆記寫得滿滿的?!斑^去教師培訓的機會很少,但在教育部來幫扶的這幾年明顯多了起來?!桓酃P走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作為教師更需要與時俱進?!睆執m雙說出了威縣教師的心聲。
如張蘭雙所說,近年來,威縣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進階。教師司啟動“強師工程”,用3年時間讓威縣5000名教師能力素質再上臺階;2019年和2020年,威縣作為全國唯一縣級單位連續兩年獲批“國培計劃”綜合改革項目,探索農村教師“訂單式”培訓;“特崗計劃”“銀齡計劃”壯大著威縣的教師隊伍;人事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威縣教育管理者和校長提供了大量到北京研修的機會;職成司、基教司、教師司、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家開放大學、中央電教館等司局和單位為威縣教師搭建在線教育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共享學習平臺;中國教育報刊社啟動“宣講行送教行”公益活動,帶著全國名師名校長來威縣傳經送寶……
不僅如此,教育部直屬機關黨委、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專門拿出專項黨費800萬元,支持威縣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貧困人口就業、職教師資培訓、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提升培訓。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培訓2.6萬人。
這套教育扶貧組合拳,盡顯教育部幫扶優勢。
定點幫扶的面繼續向校外擴大。在科技司、職成司、高教司、政法司、教師司等司局的牽線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與威縣多家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部20多個直屬單位260多名領導和專家來到威縣,開展直接幫扶行動;教育部機關服務中心牽頭協調,讓威縣的農副產品流向了機關和直屬單位食堂。
今年,威縣農校對接消費扶貧聯盟正式成立。威縣扶貧辦副主任谷子夜向記者展示了一份長長的成員名單,43家威縣農產品、食品企業和京津冀40所高校在列。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中心、中國教育后勤協會為此搭了不少橋。
“我們要拉動更多農民就業,帶動更多農民致富!”谷子夜說。
盡銳出戰,扶貧干部組成強力戰隊
如果說,頂層設計是脫貧攻堅巨浪里的風帆,那么扶貧干部就像奔涌的浪花,前赴后繼,把論文寫在威縣的土地上。
記者在威縣二中讀到了這篇“論文”的一頁。
八年級(4)班學生馬公政在“智慧課堂”平板電腦上收到了老師發來的數學題,馬上動筆。一分鐘后,他就舉起平板拍照上傳,發現自己是班上第二個完成的。過了幾秒,他的答案下方“大拇指”圖標后多了數字“1”,很快又變成“5”,有5名同學給他點了贊。
“這道題正確率挺高。我看到同學們有兩種證明方式,我們一起來看看?!睌祵W教師說著,同時鎖屏學生的平板。在她的平板電腦上,“智慧課堂”系統已快速完成批改,學生學習數據一目了然。
“王縣長推動的智慧教育改革,讓我們在信息化2.0時代不僅沒有落伍,還走到了前沿?!蓖h二中校長魏鳳燁感慨,“教師們眼界寬闊了,理念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大大提高!”
魏鳳燁所說的“王縣長”,正是來自教育部教師司的王炳明,2019年2月他到威縣掛職副縣長后,打通了威縣教育信息化的快車道。
在他的積極協調下,一批由企事業單位捐助的教育信息化改革項目在高中、初中、小學落地,全縣3萬多名學生直接受益。其中,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捐助600萬元,建立一批 “雙師課堂”,讓北京、江蘇等地的課堂通過網線“專遞”到威縣鄉村學校。
聽到棗園鄉潘店中心小學“雙師課堂”上,北京名師帶領農村學生放聲歌唱,棗園學區校長張文志情不自禁地說:“多虧了王縣長,‘雙師課堂’大大解決了農村學校師資短缺、開不足開不齊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019年,棗園鄉所有小學實現了“雙師課堂”全覆蓋,中心校采取“一拖三”模式對教學點進行常態授課,5000多名學生受益。
一個成功的示范就如入水的石子,能泛起層層漣漪?!靶畔⒒谥νh教育彎道超車?!蓖渡淼酵h教育改革中的王炳明有感而發。
翻新的鄉村學校,教室里的信息化教學設備,一家家富民企業……威縣群眾說,這篇“論文”的每一頁“都是教育部扶貧干部一腳泥一身水干出來的成績”。
“從到威縣那天起,我的心就落在這片熱土上了。我們不僅要給威縣帶來點什么,為百姓辦實事、辦急事、辦難事,還要給威縣留下好的政策、好的模式、好的實體,多留長遠受益的東西?!蓖醣髡f,一任又一任教育部掛職干部都有同樣的情感。
2015年,語信司的李強來到威縣,擔任棗園鄉魏家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兩年后,職成司的張磊來威縣掛職副縣長,政法司的張曉彬接棒駐村第一書記;又是兩年,王炳明接任副縣長,全國學生資助中心的皇甫磊接任駐村第一書記,與他們并肩作戰的,還有來自人事司的顧韜、車宇佳、周芬芳,高教司的萬瑞、李瑞,規劃司的商慧,學生司的程程,基教司的王軒宇,都是年輕的選調生。他們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成為助“威”脫貧的強力戰隊。
“這5年,教育部先后選派13名干部來到威縣掛職,盡銳出戰?!蓖醣髡f,大家的家鄉不同,但到了這里,都成了“威縣人”。
說起“戰友”,商黎英很感動:“這些優秀的年輕干部,帶著感情和激情,以務實作風、扎實工作、實在成績,為威縣扶貧開發和脫貧攻堅作出了突出貢獻!”
造血式扶貧,讓貧困群眾捧上“金飯碗”
威縣曾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冀南棉?!?。
但一望無際的棉花,仿佛竊竊私語著一窮二白的經濟。由于土地沙化嚴重,威縣產業一“棉”獨大,經濟附加值卻很低。
威縣人常用“四不靠,兩沒有”描述艱難的發展條件——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鐵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沒礦藏、地上沒資源。老百姓如何富起來是個難題,也是定點幫扶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教育部帶著專家團隊來了!威縣先后與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一系列產學研項目成效顯著。
以梨產業為例。2013年,威縣在河北農業大學梨產業技術專家張玉星教授團隊幫助下,制定了高效梨產業帶建設規劃,并引進秋月梨、新梨七號等4個優良品種,第一片2000畝的梨苗種下脫貧的希望。
昔日黃沙灘,今日梨果香。如今,10萬畝優質梨樹碩果累累,40家龍頭企業、120家農民合作社入駐梨產業園區,輻射帶動全縣1.87萬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龍集梨園企業負責人馮旺兵站在梨樹下,摸著正當季的金燦燦的秋月梨,動情地說:“張教授他們每年都要來好幾次,反復研究。一般的梨樹3年見梨,5年才到豐產期,但他們提出的省力密植模式將豐產期提前了兩年!而且管理簡單,農民一學就會!”
威縣的土地上開始譜寫新時代的致富經。近年來,威縣在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的支持下,不斷優化農業結構。經濟林果帶、綠色高效蔬菜帶、畜禽養殖帶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君樂寶乳業園區、宏博肉食加工園區構成“三帶三園”,已覆蓋全縣90%以上的行政村和全部貧困村。截至2019年底,“威梨”“金雞”“金?!薄鞍子稹薄案Χ唷蔽宕螽a業扶貧模式已累計發放收益分紅52086人次、2300.4萬元。威縣貧困群眾從此捧上“金飯碗”。
為實現造血式扶貧,在教育部支持下,由縣長任組長,分管扶貧、農業、商務、教育的副縣長任副組長的“農校對接”領導小組將一串“天文數字”寫在“消費脫貧”的成績單上。
2019年,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廳在威縣舉辦河北省首屆農校對接精準扶貧現場會,多所高校和企業與威縣政府簽署了8000萬元的農產品采購訂單;2019年以來面向各級各類學校共計銷售農產品超過4億元;建立高校后勤蔬菜生產基地1萬多畝,1萬多名建檔立卡群眾受益……
定點幫扶引擎滾燙,威縣上下都在發力。威縣政府、職業教育正共同打造著一支人才生力軍,為奔向振興蓄力。
“職教中心在校學生數3年翻了一番,專業設置增加了3倍!”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校長張寶行告訴記者,通過教育部京津冀職業教育對口幫扶,學校與3所高職院校合作開展中高職銜接“3+2”分段培養;與5所高職院校開展合作辦學;今年天津職業大學首次在威縣招收140名“五年一貫制”學生。
而讓他更為期待的是,教育部會同縣政府投入經費2億元建設產教融合職教園區,職教中心即將告別危舊老樓,翻開新的一頁。
人才梯隊繼續向上延伸,威縣人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學夢”也即將實現。教育部協調引進社會資本6億元,在威縣建設邢臺應用職業技術學院。這所占地500畝、規劃招生1萬人的高職院校正在加快建設,今年年底落成,計劃明年招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建設大學,在威縣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促進威縣教育事業上了一個大臺階,將為威縣乃至邢臺市高質量趕超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鄙汤栌⑵诖?。
從啥也沒有到蔬果滿園,從學生外流到人才輩出,從干癟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站在威縣的任何一個地方,誰還能想到這曾經是個國貧縣呢?老百姓用最質樸的語言說著翻天覆地的改變:“真是鳥槍換炮了!”
秋高氣爽,冀南一片晴朗。威縣已完成了華麗轉身,從內而外煥發著勃勃生機,如它的名字一樣,威武崛起著。(本報記者 林煥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