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碑斅牭揭晃粎⑴c項目的初二學生立志要考上華東理工大學的一瞬間,華東理工大學精神扶貧公益項目“醒獅行動”負責人張洺碩被深深觸動了:升騰的夢想在一個人心中激蕩是多么幸福。
“我們就是讓大家吃小米都吃出文化味?!卑l掘推廣當地特色土產紅小米,專業打造產品文創包裝,將特色根雕磚雕引入直播間……在河北赤城縣駐村3年,河北大學教師高佳樹見證了產業深度調研和文化內涵挖掘如何為椴木溝村“點石成金”。
75所直屬高校、4.78萬名教師赴一線開展實踐幫扶,3923支隊伍、3.33萬名大學生赴貧困縣支教、支農、支醫。106所直屬和地方高校結合學科優勢特長,共同參與組建高校扶貧聯盟,從“獨立團”向“集團軍”轉變。
如果說脫貧攻堅戰譜寫了世界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跡,那么,作為教育扶貧智慧軍團的高校師生則是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力量。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是立德樹人的大課堂、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廣大師生深入實踐,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鄉村振興中,把青春和奮斗的汗水揮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既扶貧也扶智、扶志,在扶貧之路上豐富著中國扶貧的高校方案。
在鄉間:學子們設計交互課程開啟夢想課堂
“2018年年初,我在云南尋甸調研時,記得有一個孩子跟我說,他覺得讀書沒什么用。他說自己的堂哥在外地當外賣小哥,收入不錯,他也打算讀完初中就出去打工?!睆垱炒T說,這樣的孩子在當地并不是個例。
無獨有偶,當時正在尋甸支教的華東理工大學學子崔然,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當地物質條件已經有所改善,但青少年個人內生動力不足,精神貧困成為阻礙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兩人一拍即合:激發當地孩子們的少年之志,才是授人以漁的關鍵。2018年3月,崔然和張洺碩共同發起“醒獅行動”:喚醒和激發貧困地區孩子的內生動力,實現更好的個人發展。
前后走訪5個鄉鎮,對10所小學的53名校長、老師、學生和家長進行訪談,共發放2215份調研問卷……團隊在調研基礎上,針對尋甸孩子的現狀,自主研發了一套培育體系,從鞏固樂觀心態、提升抗逆力、培育公共精神、增強自信心、激發內生動力5個目標入手,設計了藝術培育、生命教育、民族文化、家庭教育、職業教育5方面課程?!靶血{行動”落地900多天來,已服務6000多人次。
如果說華東理工學子將尋甸孩子未來的潛能喚醒,武漢理工大學的志愿者們則幫助山區的聾啞兒童成就了夢想。
2014年,針對山區少數民族聾啞青少年兒童交流環境閉塞、語言溝通存在障礙的現狀,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志愿者開始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從事專職助殘支教工作。
地處山區,環境閉塞,語言溝通存在障礙……為了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焦鏡和隊友打造了“山里·山外——聾啞青少年兒童社會融入計劃”。
“沙沙是我們連續5年志愿接力的一個聾啞學生,通過為她量身設計‘山里·山外’交互課程,學手語、進市場、和‘山外’的大朋友通過畫信成為筆友、學跳舞、繡馬尾繡,從拍攝正能量微電影到登上縣春晚舞臺,她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融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苯圭R介紹,像沙沙這樣的孩子,他們已在貴州志愿結對149名,其中已有12名聾生順利升入貴州省聾啞職業技術學校。
孩子們的夢想需要舞臺,小小的教室就可以是。2017年起,天津大學為全國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中小學打造包括美術、科技教室、電教室、課外活動室在內的100個“夢想教室”,做“不走的支教”。
“我們希望打造的夢想教室是一個充滿愛和夢想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里的孩子們團結、善良、有愛心、有夢想、有追求、有目標。一方面希望能給孩子們物質上的幫助,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更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培養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品格?!毙陆紶柦蚩h初級中學夢想教室負責人、天津大學材料學院2019級碩士許全軍表示。
張洺碩、崔然、焦鏡、許全軍只是扶貧事業中的小小縮影。北大游學團讓“山里娃”近距離接觸學者、律師、銀行家、藝術家;廈門大學通過直播課堂讓孩子們和“嘉庚號”上的科學家對話;山東大學組織“夢想導師”結隊陪伴,將關愛送至孩子心靈深處……師生們把個人奮斗與時代背景相融,把自身理想與國家前途相連,走進鄉村,在三尺講臺上將自己的夢想帶給了孩子們,幫助孩子們收獲未來的希望。
在泥土地:教授們擼起袖子,俯下身去
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發展,而運用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地方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是抓住脫貧的“牛鼻子”。對于高校而言,該如何將論文里、實驗室中“高大上”的新科技落地到“泥土地”?
2020年4月12日,武漢剛剛解封數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師朱圓敏就急忙飛往云南臨滄臨翔區螞蟻堆村,那里有她心心念念的“大罐”——普洱熟茶固體密閉發酵罐。為突破加工生產標準化程度低、品質差異大、不穩定的瓶頸問題,學校將余龍江教授領銜團隊研發的具有國家專利的“普洱熟茶純凈可控發酵技術”迅速轉化到螞蟻堆茶廠,成功研發出世界首臺5000L普洱熟茶固體密閉發酵罐。
如今的螞蟻堆茶廠有普洱生茶熟茶生產、加工的4條生產線。通過科技運用和加工包裝,不僅毛茶價格提升了,貧苦戶還有了入股分紅?!艾F在團隊還在當地建了創新研究院,希望從單一的茶葉拓展、引領更多的生物資源開發,讓當地更多土產、藥材走向市場,為更多人所知?!敝靾A敏欣慰地說。
精準脫貧夢染綠了西南邊陲的茶園,也使千里之外松嫩平原的黑土地格外透亮?!斑@幾天降溫了,大棚要蓋上保溫棉被了?!彬屲囆旭傇卩l間小路,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鄒莉在顛簸中還不忘給農戶發微信?!胺N食用菌的關鍵就是控制溫度、濕度,而農戶的經驗往往是在氣候平穩情況下形成的,如遇大風大雪,氣溫異常波動,就不能按往常管理了,我都會一一提醒他們?!?/p>
從一開始試點免費配菌種,到逐漸規?;耘?,這支以博士生導師為領隊、7名教師與學生為成員的隊伍,3年來已經轉遍了黑龍江省泰來縣的10多個鄉鎮,無數次下到田間地頭無償為農戶提供食用菌栽培方面的技術指導。
“有的農戶說,早先總以為教授多么高大上,但熟悉我之后覺得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在田間地頭我們和他們一樣,擼起袖子,俯下身去,告訴他們怎樣澆水、怎么采摘。和鄉親們用土話溝通多了,有時回到課堂反而‘切換’不過來了?!编u莉說。
生態惡化、越墾越荒咋辦?蘭州大學通過引進新牧草品種、創新養殖模式,讓甘肅定西找到了特色草畜產業發展之路。
農產品找不到銷路咋辦?北京郵電大學發揮其信息化建設強項為貴州長順研發“農產品產銷對接系統”,年訂單匹配3000萬元。
貧困地區看病就醫難咋辦?復旦大學打造全鏈條、立體化的健康扶貧模式,為云南永平構筑健康醫療幫扶的“云端支撐”綠色通道。
在田間、在林場、在車間……通過將學科優勢轉化為扶貧產業優勢、地方發展優勢,他們將科研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
在古村寨:傳承鄉土文化,喚醒村民文化自覺
“3,2,1,諾鄧——!”溫馨時刻定格為畫面。
2020年暑期,諾鄧村的“古鹽局”大院里歡歡喜喜。臺上,諾鄧村的孩子們和洞經古樂隊的爺爺們合作演出了一場由村內真實故事改編的戲劇《三崇記》;臺下,擺放著“新鮮出爐”的《諾鄧家園一方志(第二期)·寶藏故事》。這背后正是同濟大學美麗鄉愁團隊在諾鄧古村的七年醞釀、沉淀與深耕。
諾鄧村是哪里?熟悉《舌尖上的中國》的觀眾可能知道,這就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諾鄧白族村。然而,和許多“失落的村莊”一樣,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青壯年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面對文化和技藝的失傳痛心疾首。
在同濟大學師生的努力下,以兒童為載體的鄉土文化振興方案日漸清晰:“鄉土文化夏令營”“老屋故事”“甲馬傳說”“古村小導游”“諾鄧展覽創變營”“鄉土教育課程盒子”“古村傳承人培養計劃”“寶藏故事會”等課程活動,讓諾鄧孩子的心中埋下了知鄉、愛鄉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帶動下,活動輻射到家庭、社區,關于村莊的記憶與情感也被喚起,村民們從講述者轉變為鄉村文化的建議者、宣傳者、守護者。
“公益不是單純的給予或是幫助,更應該通過尋找可替代性方式,促進當地的內生發展。因此,想要文化能夠更好地傳承,需要最大限度發揮文化的價值,喚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覺,真正實現鄉土文化的可持續傳承?!眻F隊成員彭婧表示。
同在彩云之南,鄉土的文化記憶被諾鄧居民拾起,“原住民”的生活樣態也重新回歸了阿者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哀牢山區東觀音山腰間的阿者科村古樸靜謐,看似與過去一樣寧靜閑適的阿者科,實則發生著深刻的變化——3月1日,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生楊兵轉發了一條微信:“阿者科計劃”入選《中國減貧密碼》紀錄片旅游扶貧案例。
阿者科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哈尼族聚落之一,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但卻是云南省元陽縣典型的貧困村,面臨著空心化困境。2018年起,中山大學發揮旅游學科優勢,由旅游學院保繼剛教授團隊聯合當地政府發起“阿者科計劃”公益援助項目,對阿者科村作出科學規劃與統一管理,希望通過培訓村民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脫貧致富、遺產保護和鄉村振興等目標。
小馬嫂終于成為一名稱職的阿者科向導,獨立、自信、大方、從容地向游客介紹自己的家鄉;馬阿嫂已經會熟練地寫自己的名字了;盧阿嫂每日記賬時涂涂改改,總是出錯,到后來可以工工整整地核對記錄旅游賬本……師生們相信,留在村里的阿嫂們一定能成為阿者科對外傳播的重要窗口,阿者科鄉村旅游正在成長。
“我希望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高阿嫂以前一直與丈夫在外打工,現在的她很開心可以在家附近上班,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不讓小孩成為留守兒童,為自己家鄉工作也更有動力。
高校如何發揮智力優勢,讓鄉土文化煥發內生力量?“第一是探索可以開發的產業,科學論證價值,市場化運行;第二是充分挖掘當地文化,提升附加值;第三是運用文化傳媒、互聯網等傳播形式推廣出去?!备呒褬溥@樣總結。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振興,依舊在路上。道阻且長,但他們的目光始終有神;任務繁重,但他們的腳步始終堅定。帶著夢想、帶著初心、帶著堅守,中國扶貧“高校方案”凝聚著師生們的青春、熱血、智慧、膽識……他們見證著改變,也在鄉村的廣袤舞臺上開拓出學習、實踐、科研、服務社會的新天地。(本報記者 周世祥 靳曉燕 唐芊爾 劉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