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擋不住脫貧攻堅的步伐。前不久,一場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在中國農業大學和云南鎮康縣同時舉行,如何確保如期完成定點扶貧指標任務,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中國農業大學與鎮康縣領導班子會商研究的重點,開展鎮康農產品進校園活動、重點關注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一項項細化工作寫進了2020年扶貧清單。
2013年,按照教育部滇西定點扶貧工作整體安排,中國農業大學定點扶貧鎮康縣,從那時開始,縣校雙方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7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從黨建扶貧、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及學科扶貧等方面精準發力,幫扶鎮康縣于2019年4月成功脫貧摘帽。
然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如今,中國農業大學正推動定點扶貧工作從短期向長效、從治標向治本、從“摘帽”向振興的轉變。
加強組織保障,黨建帶動扶貧
依“鎮康之所需、農大之所能”,以“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為原則,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制定定點扶貧工作實施方案(2013—2020年),提出明確規劃和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
中國農業大學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由書記和校長任組長,學校領導率先垂范,多次帶隊深入鎮康縣進行調研走訪,為鎮康縣的脫貧致富把脈獻策。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開展服務機構改革,成立社會服務處,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社會服務處,定點扶貧工作成為該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
掛職干部是校地合作溝通聯系的橋梁,中國農大積極選拔優秀管理干部赴臨滄市及鎮康縣掛職。2013年至今,共有以黨委常務副書記張東軍為代表的6批11名干部到臨滄市和鎮康縣掛職,分別擔任臨滄市副市長、市政府副秘書長、鎮康縣副縣長及駐村第一書記等職務。
協調??h定點扶貧工作、安排專家赴當地考察指導、組織專業人員技術培訓、篩選產業項目和產品信息……掛職干部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在招商引資、農產品宣傳銷售等工作中,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扶貧工作中,中國農大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廣泛發動學校黨員教師積極參與定點扶貧工作,通過“指導技術生產、幫帶基層黨員”,建強組織筑牢堡壘,促進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黨員,發揮黨員示范作用,帶動區域農業產業發展,全方位推進定點扶貧工作,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黨建扶貧“1234”模式,即高舉黨建扶貧大旗、選擇2個試點示范、建設3個平臺、發展4大特色產業。
鎮康縣一共有7個鄉鎮,其中木場鄉和忙丙鄉是條件最差的兩個貧困鄉。自定點幫扶開始,中國農大黨委就把這兩個鄉的脫貧出列當作己任,選擇其作為學校黨建扶貧的試點示范。學校通過實施黨建扶貧“1234”模式,設立黨建扶貧項目,優先幫助兩個鄉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產業發展方面提供人才、技術、資金,做到黨建、技術、人才、資金、項目全方位精準扶貧,有效帶動了鎮康縣最貧困的兩個鄉鎮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搭建科技平臺,聚焦產業扶貧
木場鄉種植冬桃多年,不少村民自認為是行家里手,但中國農大師生的冬桃種植技術還是讓他們大開眼界。村民楊衛東就是其中之一,聽了中國農大專家現場培訓后,他才發現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技”。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萍夹≡菏墙⒃谵r業生產一線,集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綜合平臺。2016年12月,“中國農業大學鎮康科技小院”在鎮康縣木場鄉建立,選派博士、碩士研究生,駐村進行農業技術示范與推廣、人員培訓,點對點實打實地做好定點扶貧工作,這也是首個扎根國家級貧困縣的科技小院。
經過科技小院的師生測土配方施肥、實行果樹精準滴灌以及給幼桃套袋等科學管理,僅一年,楊衛東就嘗到了甜頭,他家運用新技術種植管理的冬桃個頭大、甜度高、賣相好,最低每斤賣到5元,而別家的桃子最高賣到3元。目前,在科技小院師生的指導下,木場鄉累計發展冬桃5000畝,掛果1200畝,實現經濟效益1344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400多元。
通過木場鄉科技小院的實踐,創建了科學家與農民深度融合、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輸血”與“造血”有機結合的科技小院精準扶貧新模式,讓農民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讓當地干部與農民破除了陳舊觀念,為全國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參考的模式,該模式獲得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學校積極協調相關資源,到鎮康投資。2019年6月,學校為鎮康縣引進拼多多電商平臺,在鎮康縣設立扶貧興農項目“多多農園”,打造電商扶貧模式,解決當地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截至目前,網店共銷售3萬多單商品,有效帶動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98人脫貧增收。
依托智力資源,實施“階梯式教育培訓”
中國農大依靠學科優勢和智力優勢,綜合調動學校不同領域的專家教授、整合科技資源,產學研共同發力,建設了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科技小院等科技平臺,形成了“教授到鄉村,學生住鄉村”的局面,實現了技術需求精準到鄉、培訓需求精準到村、捐贈需求精準到人。
除此之外,中國農大充分發揮學校人才與教育優勢,針對鎮康小學生、中學生、領導干部,實施了“階梯式教育與培訓”。
為有效提升臨滄市鎮康縣一線領導干部的業務能力與產業政策知識,通過現場授課與遠程教學相補充、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學校對鎮康領導干部提供繼續教育支持。目前,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0余次,培訓定點扶貧市縣干部千余人。
與此同時,中國農業大學籌措物資,捐助小學;選派學生,支教中學。為鎮康縣勐堆鄉幫東完小援建多媒體教室和圖書室,2016年6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籌集經費70余萬元,為幫東村完小捐贈了教材、窗簾、被褥、校服等。學校先后派出6批次33名碩士研究生組成支教團赴鎮康縣勐堆中學、鳳尾中學及鎮康縣第一中學支教。
據統計,開展定點扶貧7年來,中國農大累計投入幫扶資金、物資近1000萬元;引入各類幫扶資金2300萬元;培訓農民技術人員1500余人次;培訓基層干部600余人次;直接購買農產品400余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600余萬元。2017—2019年,學校定點扶貧鎮康縣的具體案例連續三年入選教育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定點扶貧工作任重道遠。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中國農業大學正構建大扶貧格局,持續開展結對幫扶,積極助力鎮康縣鄉村全面振興。(本報記者 萬玉鳳 通訊員 劉錚)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