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鄉村天地間,行走著這樣一群青年人。他們滿腹才華、熱血激揚,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力量。近年來,教育部將新錄用公務員分批派駐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威縣進行基層鍛煉,書寫著教育人永不停歇的努力篇章。
務實
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
“學校廁所蹲位數不夠,下課就排長隊。露天廁所的排泄物不能及時得到處理?!睅粔?、沒有閱覽室、沒有計算機……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曾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2019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全面推進中小學改廁工作。威縣農村學校點多面廣,167所農村學校(含教學點)全部為旱廁,普遍存在衛生不達標、蹲位數不足等問題。見到農村學校廁所的現狀,2019年來到威縣的發展規劃司青年干部商慧積極與企業聯系,為威縣爭取捐贈資金100萬元,同時還聯系河北省教育廳加大改廁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幫助威縣爭取2020年廁所改造專項資金186萬元。在教育部大力幫扶下,目前威縣167所農村學校廁所改造已陸續完工,提前一年完成改廁任務。
來自基礎教育司的王軒宇也是2019年來到威縣的。在常屯鄉柳疃中心小學調研時,王軒宇了解到學校圖書室圖書總量嚴重不足后,聯系了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和一起教育科技公司,為柳疃中心小學捐贈配齊了《2019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中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全部圖書,并捐建了一間智慧閱覽室。入冬后,在看到一些教學點的孩子們有的還穿著薄薄的校服后,王軒宇溝通聯系中國教育報刊社,爭取“暖冬福袋”公益行動項目落戶威縣,該項目共為威縣6個教學點的全部學生捐贈717套冬裝校服。
前瞻
為教育改革建言獻策
基礎教育司的陳培培來到青龍縣后,滿腦子都是想要了解的問題:決戰決勝教育脫貧攻堅,義務教育有保障,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如何實現?“十三五”即將收官,提高基礎教育普及水平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一線有哪些好做法及難點?
基層,藏著一切問題的答案。
針對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這個教育扶貧中的關鍵任務,陳培培為縣校管理員講解新升級的學籍系統中控輟保學功能的使用方法,明確對不同類別輟學學生的勸返要求,幫助做好臺賬管理,全縣輟學學生數很快清零,有關機制做法在全省形成典型經驗。針對特殊教育這個易被忽視的薄弱環節,在基礎教育司的幫助支持下,組織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參加線下研討班和線上培訓,助力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水平。針對一些中小學提出的資源和發展瓶頸,幫助他們具體總結需求,在相關司局、直屬單位和高校的支持下,溝通聯絡確定幫扶舉措,對接落實優質教育資源引入、學生學習生活用品捐贈等活動。陳培培堅信,“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針對威縣高中教育優秀生源外流比較嚴重等問題,王軒宇多次赴縣一中、二中,與校長、教師進行座談了解情況,聯系外地名校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活動。針對威縣部分學校還存在落實素質教育不到位、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他推動開展了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遴選工作,牽頭起草并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威縣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地申報認定工作的通知》,并以此為抓手,大力促進素質教育理念在威縣各級各類學校生根發芽。
鄉間,是一所寶貴的學校。
2018年進入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工作的程程,來到威縣后先是進行了一場深入了解鄉村教育的“田野調查”。教育部2019國培計劃示范性綜合改革項目進行時,威縣是全國唯一入選國培示范性綜合改革項目的縣級承擔單位。程程積極協助謀劃縣內的整體設計,為該項目的順利開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讓鄉村教師接受到國家級示范培訓。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教育戰線帶來了空前考驗,學生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成為主流。當威縣的整體線上教學步入正軌和復課復學漸進開展之后,在教育部掛職副縣長王炳明的指導下,在教育部駐威縣扶貧工作小組其他同志的配合下,程程發揮自己在學術研究方面的能力優勢,主筆完成《河北威縣新冠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和畢業年級開學復課情況的調研報告》,為威縣今后繼續實施線上教學提供了借鑒方向。
造血
授之以漁助力產業發展
“小米再多放兩盒,是今天的主推產品?!?/p>
“前五名可以免單,中間再抽五單給半價優惠?!?/p>
十幾平方米的直播間里,李瑞正在準備即將開始的新一輪“帶貨”。設備操作熟練,產品如數家珍,這個看起來和專業“網紅”無異的主播,卻是高等教育司的一名青年干部。
針對初級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品控難度大、品牌知名度低三大痛點,李瑞吸引村內年輕人返鄉創業,并成立了專門的銷售合作社,取名“京心守魏”。而這正蘊含了來自北京的扶貧干部不忘初心、守護魏家寨村發展之意。
李瑞將農產品的新包裝設計融入中國水墨元素,用傳統山水田園情結來表達現代人的詩和遠方,又親自上陣參與各大平臺直播,與知名主持人馬丁、高潮東等合作帶貨,帶動銷售額達十余萬元。魏家寨村民高興地說:“李書記和農產品,都是俺們村的新網紅?!?/p>
“京心守魏”紅了,青龍縣的板栗也紅了。
2018年,人事司青年干部喬善斌開始了在青龍滿族自治縣基層鍛煉。他和掛職同事一起幫忙聯系銷售板栗、蘋果,讓村民“豐收”變“增收”。
青龍板栗是青龍的主導產業之一,青龍板栗種植面積大、品質好,但是由于缺少科技支撐和產業規劃,整個產業發展面臨缺少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而高校擁有顯著的科技優勢,有些時候成果卻難以轉化。望著青龍板栗種植分布圖,心里想著周邊高校的優勢資源譜,科學技術司青年干部羅寧謀劃著怎么樣給青龍板栗增加點兒科技含量。
羅寧組織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聯合地方一起申報板栗產業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足青龍燕山板栗產業帶,瞄準解決我國板栗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種植、深加工、產業經濟等一系列問題,為青龍百萬畝板栗提供科技支撐,同時反哺高校學科發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該中心已經成功獲批立項建設,青龍也成為全國板栗種植第一大縣。
一年來,羅寧先后聯系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河北大學等高校與縣內企業開展合作,全面支撐青龍縣雜糧、中藥材、電纜等特色產業發展,直接帶動企業增收超過2000萬元。
每一位教育部基層掛職鍛煉干部都在鄉間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而服務鄉村振興的接力棒將一棒接一棒地跑下去。(本報記者 郭馨澤)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