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是真難,我們學校今年也一樣,但都在積極想辦法?!比珖f委員、重慶理工大學校長杜惠平告訴記者。和他一樣,不少教育界政協委員今年兩會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就是就業。
5月初,教育部等6部門共同主辦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其主旨就是匯聚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千方百計爭取社會各界支持,充分發掘畢業生的就業潛力。如何深入挖掘就業潛力?記者采訪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想方設法創造新崗位
“目前的一大困難是崗位不足?!比珖f委員、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坦言。他建議,出臺政策,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設置畢業生社區和基層公益崗位,讓更多大學畢業生進社區下基層,可以每個月提供津貼。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注意到,“百日沖刺”行動中有兩個專項提到基層,他呼吁畢業生及時轉變就業觀念,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澳壳?,仍有不少畢業生對離開大城市赴基層就業還存在觀望和猶豫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p>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看來,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能很好地挖掘畢業生就業潛力。他建議支持養老、托幼、健康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制定發布新產業新業態培訓工種目錄,建立培訓體系,為新產業新業態從業大學生提供免費培訓。
杜惠平建議,高??筛鶕嶋H情況設立人才庫(人才池),根據項目需要設立一些短聘期、實踐性、開發性的工作,對項目來說可以解決技術攻關問題,對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就業緩沖期。重慶理工大學今年計劃在重點科研平臺、科研項目中留出部分短聘期崗位,專門給具備能力的本科、碩士畢業生。杜惠平同時強調這些崗位是“選拔性的,不會是救濟性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感嘆,今年是一個特殊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通過鼓勵企業吸納畢業生穩定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走創業之路、以重點建設項目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等多管齊下的辦法,深挖潛力擴大就業。經過艱辛努力,截至5月15日,該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1.31%。
各界合作是必然選擇
四川是人口大省,今年將有49萬名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受疫情防控、經濟下行和畢業生人數歷史最高“三碰頭”影響,大學生就業面臨市場需求低迷與人才供給增加的“雙重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張力表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僅靠某一個部門是行不通的,四川省人社廳目前正積極會商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十幾個部門,從若干方面出臺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舉措。比如對中小微企業和社會組織招用高校畢業生并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
“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社會各界必須聯合發力?!碧K華建議,企業應進一步優化自身資本結構,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增加更多工作崗位,并盡可能地提供實習機會。此外,企業可以參與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輔助培訓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幫助大學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順利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表示,拓展合作、激活潛量要打“組合拳”。他舉例說,廈門大學發揮人事部門、招生部門、校友負責部門、資產經營公司等單位資源優勢,推動各學院調動導師、院友、合作單位等資源,拓展對口就業崗位,進一步深化與福建“九市一區”特別是與廈門市政府的合作,推動學生“知廈、愛廈、留廈”。
合作還發生在高校與高校之間。根據教育部要求,為幫扶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上百所高校達成了特殊時期的一對一幫扶合作關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幫扶對象武漢工程大學積極溝通,已經舉辦聯合雙選會3場,參會企業500余家,提供職位近萬個。該校還與兄弟院校聯合舉辦了“地礦油三校聯合空中雙選會”“全國石油高校網絡聯合招聘會”等,收到了良好效果?!?020屆我校4100名畢業生,已有75%落實了就業去向?!睆垇肀笳f。
“如果我們的政策再推一把、高校再幫一把、相關企業再拉一把,不但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同時也能進一步助推新興產業、行業的發展?!苯珫|說。
就業工作應有前瞻性
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就業工作雖困難,但落實過程中一定要符合教育自身的發展,順應教育改革的方向。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事關國家發展大計,社會和家長期望值也高,應該有前瞻性、基礎性的安排和部署?!睆埩ㄗh,各級政府應建立制度,定期公開發布人力資源需求狀況,高??梢愿鶕髯郧闆r調整相關專業,家長、學生可以根據各自情況報考相應學校和專業;中央及地方在制定各項發展計劃時,應分析計劃涉及的人力資源需求狀況和相應來源渠道,并向社會公布,為社會、家長及學生未來就業提供引導。
張來斌從高校自身建設出發,建議不論外部形勢如何變化,高校都要牢牢把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一關鍵點。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專業建設、教育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作出預判和調整,“讓學校教育在學生擇業過程中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實現國家戰略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理想志趣和能力素質最大程度契合”。(本報記者 唐琪 董魯皖龍 李萍 本報記者李澈、倪秀對本文亦有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