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使命勇向前
2009年,光明日報中一篇《技工荒,何時不再存在》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趙偉,職業的敏感讓從教多年的他意識到——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深思熟慮后,2009年秋,趙院長帶隊深入企業調研?!拔覀冏铑^疼的不是員工的技術培養,而是80后畢業生缺乏責任感、沒有奉獻意識、不能吃苦等職業素養問題?!逼髽I人事主管如是說。此外,新員工不按標準作業,時而導致事故發生更成了企業的“痛點”。
“企業的需求就是人才培養的目標!”趙院長暗下決心?;匦:?,他精心選拔了教師并組建了一支特殊的隊伍——職業素養團隊,使命是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當初,領導讓我們研究這個課題,有人甚至不知道職業素養是什么,帶著一腔熱血,憑著一股沖勁兒,我們選擇了接受挑戰,摸索前行。兩個寒暑假,我們不知翻閱了多少書籍,看了多少視頻,最后編寫了以愛國、禮儀、責任等為主要內容的教材!”團隊成員周慧老師回憶說。
點燃育人新引擎
2011年,團隊的第一本教材出爐,他們迫不及待地進行了試講。然而,生硬的內容、傳統的方式并不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雪上加霜,堅持“技能重要”的人也開始質疑團隊存在的必要性,老師們的積極性備受打擊。
“從無到有的事情必然是艱難的,你們要堅信自己做的事情首先是對學生有意義的……”院領導的一席話再次點燃了老師們的激情。
帶著一顆學的進取心、做的緊迫心,大家冷靜思考,背起行囊,再次出發!
推翻第一本教材后,老師們反復深入師生和企業,多次研討和碰撞,終于編寫出一套職業素養特色教材和手冊。中國鐵道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金鋒在書評中寫道:教材從“談理想”“講規劃”,到“談責任”“講禮儀”,再到“講溝通”“講團隊”,最后到“如何提高求職技能”“怎樣規劃職業生涯”“何以修煉職場達人的優秀品質”等,步步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幫助學生逐步成長成熟,進而邁向成功之路……
2012年末,學院迎接省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專家組組長韓仁海這樣評價團隊:“以今天的校園人、明天的職場人為目標開展普遍教育和以今天的學生干部、明天的企業精英為目標開展精英教育,這種分類培養很有特色,值得推廣?!?/p>
“團隊老師都是兼職,每次教學活動都在業余時間,為了設計出創新的思維導圖式板書,我們連熬幾個夜,反復跟張姐推敲,終于研究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創意板書設計?!被貞浧饒F隊一次次的教研活動,團隊老師王若蓬激動地說。
幾年的開拓,團隊不斷革故鼎新,師傳道承,探索之路日漸明朗。
校園里,“上課如上崗、課堂如職場”,“融入社會靠技能,服務社會靠素養”等標語隨處可見;上課前,學生們實施5S規范,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活動中,學生們以“準職業人”形象展現風采;學習生活中,學生們更是將“標準化”理念根植于心。養成教育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特色鮮明,成效凸顯。
“為突破職業素養評價難的瓶頸,我們排除萬難、深研細磨,最終研發了一套線上評價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過程評價……”團隊負責人張英姿老師自信地說。
就這樣,融“準軍事化”和“鐵色文化”于一體的職業素養培養創新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十年青春磨利劍
實施創新模式第一年,責任感課上,看了微電影《來信》,學生們的表情凝重了,眼圈紅了,下課后,一群學生圍著老師說:“老師,能把視頻給我嗎?我想讓弟弟(妹妹)看看……”
實施創新模式第五年,剛獲火車頭獎章的畢業生柴宇給職業素養老師打電話興奮地說:“謝謝老師,沒有您的培養,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實施創新模式第六年,兄弟院校同仁們來訪交流,幾位老師感慨地說:“交院學生真有禮貌,走到哪兒,都有人主動問好,感覺太好了……”
實施創新模式第八、九年,學院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兩年榮登黑龍江省高職院校就業排名榜首,職業素養團隊創新培養模式榮獲2018年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9年,職業素養團隊成立十年。十年間,團隊老師們言傳身教,引導一屆屆畢業生成長為職場上的能工巧匠。如今,當年的年輕姑娘成了孩子他媽,帥小伙成了學習的偶像,他們也都成為教務處、院團委、系學生科和團總支等部門的部門領導或業務骨干。他們用青春譜寫了一支年輕教師隊伍勵志成長的育人贊歌。
春華秋實譜新篇
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沐涼風冬聽雪。如今,走進交院,隨時都會欣賞到別樣的風景。
三月,校園里學生們的主動問候,課堂上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是春天里最溫暖的“告白”。
五月,準軍事化的寢室整齊劃一,伴著窗外丁香的溫婉靜謐,寫就了大學里的幸福詩行。
九月,訓練場上新生颯爽英姿,在素質拓展訓練中情感交融,將夢想的種子深埋在交院的沃土中。
十二月,學子三年厚積薄發、徳技雙馨,成功簽約后臉上綻放燦爛的笑顏,他們將從交院揚帆起航……
東風已至,春風領航,又何懼任重道遠?職業素養教師團隊定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助力交院學子成為職場精英、大國工匠!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