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論述指引下,我校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確立了以“發揮優勢、廣泛動員、科技支撐、產業帶動、靶向施策”的指導思想,在合陽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與合陽縣共同組建實施了“三團一隊” 扶貧幫扶新模式,充分發揮了高??萍?、人才和智力優勢,使定點扶貧工作由原來的點上做亮延伸到面上做好,開創了整縣域推動定點扶貧工作的新局面。
一、主要做法
1.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發揮基層黨委的組織帶動作用。由19個相關學院(所)的黨委書記組成,組織部擔任團長單位。各學院根據專業優勢對接合陽縣12個鎮(街)和相關涉農部門,實施一個學院組建一支專家團隊,支撐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對接一個鄉鎮,幫扶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的六個一工程?!皶泿玩傊F”發揮了高?;鶎狱h委的戰斗堡壘和組織保障作用,在各鄉鎮開展農業產業項目論證,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全面助推合陽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2.組建“專家教授助力團”匯聚全校的科教力量。由19個相關學院(所)的168名副高級以上專家教授組成,按照“1+10+10+N”科技幫扶模式,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陽葡萄試驗示范站,建立1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乾落村葡萄扶貧示范基地),圍繞縣域特色產業,組建10支科技幫扶團隊,實施10個現代農業園區提升工程,開展N項具體幫扶措施,構建“政府+大學+產業園(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路徑,與合陽縣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貧困村、貧困戶精準對接,進行產業規劃,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實用技術,促進成果轉化。
3.組建“研究生助力團搭”建??h扶貧協作橋梁?!把芯可F”在地方政府頂崗任職,每6個月輪換一批,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年接著一年干,不間斷不留白,探索構建高校扶貧工作的長效機制。由42名(共派出3期)優秀的全日制在校博、碩士研究生組成,在合陽縣12個鎮(街)副鎮長(副主任)和涉農部門頂崗副職領導,從事社會實踐鍛煉,協助制定鎮(街)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落實“專家教授助力團”的技術路線,開展科技培訓和科學普及活動,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發揮三團一隊的中樞和紐帶作用。
4.組建“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形成校地扶貧攻堅的合力。由合陽縣選拔148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熱心服務基層的本土行業精英組成,與我校的“三團”共同組成“三團一隊”,形成校地合作的合力,定期開展行業專項服務,培養鄉土人才,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二、工作成效
2018年以來我校在合陽縣投入各類幫扶資金600余萬元,引進幫扶資金330萬元;選派1名掛職副縣長,協助合陽縣相關領導分管扶貧攻堅和校地協同工作;為合陽縣坊鎮乾落村選派1名第一書記;為合陽縣選派團縣委副書記1名、科技副鎮長56人次開展長期持續的幫扶工作;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特點,實施科技項目52項,引進大櫻桃、紅薯、葡萄、蘋果、豬、羊等動植物新品種90余個,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先后有1500多人次赴合陽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其中校長書記4人次,副校長、副書記12人次);通過進學校、下村鎮培訓基層干部246名,培訓貧困人口和專業技術人員10000余人次;學校工會、后勤共購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近680萬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3000萬元以上。直接帶動定點扶貧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688戶,帶動貧困人口8000余人;合陽縣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13.2%下降至2018年的1.41%,得到地方政府和貧困戶的廣泛認可,2019年5月合陽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1.搭建了科技扶貧“高架橋”?!叭龍F一隊”依托我校合陽葡萄試驗站,按照“1+10+10+N”科技幫扶模式,示范推廣新技術52項,引進新品種90余個;搭建了大學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科技扶貧“高架橋”,提升了當地產業的科技水平。
2.探索出了產業扶貧新路徑?!叭龍F一隊”發揮人才、科技優勢,圍繞紅提葡萄、大櫻桃、蓮菜、紅薯等主導產業,以10個省級園區為核心,帶動合陽縣40個現代農業園區,建立產業示范基地8000多畝 ,吸納貧困戶1688戶。在產業園區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下,建成了1萬畝集中連片的優質櫻桃生產基地,10萬畝紅提葡萄、20萬畝蘋果,30萬畝優質花椒、30萬頭生豬生產基地。
引進陜西康盛堂藥業與秦龍中藥材合作社簽訂3000萬元中藥材購銷協議,實現了以銷定產,使藥農收益翻番;引進字節跳動公司網銷合陽紅薯7萬余單共40萬公斤,增收80萬元,銷售櫻桃1.2萬單,增收110萬元;引進陜西正能集團在黑池鎮投入2000頭種豬和330萬元飼料建設養殖場,帶動111戶貧困戶,人均分紅1500元 ;在和家莊鎮投入8500萬元建設的5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已經落成,今年下半年將投入運營。
3.實現了教育扶貧精準施策。以我校農民發展學院合陽分校等平臺為依托,累計培訓合陽基層干部、技術骨干、貧困戶83場次共10000余人次;選派三批次18名研究生支教團和49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赴合陽開展支教工作;資助合陽籍大學生13.15萬元,實現在校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資助全覆蓋;捐贈計算機、圖書、捐款等合計50.75萬元;組織合陽縣600余名小學生到學校(試驗站)開展科普教育活動,開展“說好普通話,邁進新時代”系列活動。通過教育扶貧,不但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還整合了校、縣扶貧力量,做到了組織管理有保障,技術方案有依托,技術路線能落地,為合陽培養了一支“永久牌”的技術隊伍,形成了全員扶貧、協同發力工作格局。
4.開辟了黨建扶貧紅色專線。扶貧工作學校黨委總負責,二級學院黨委書記作為結對幫扶工作第一責任人抓落實,學院對接12個鄉鎮58戶貧困戶。黨員、黨支部幫扶貧困戶,開辟了黨建扶貧紅色專線,發揮了學校黨組織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2018年至今,學校二級黨委310余人次,累計開展幫扶活動90余次,捐款及幫助貧困戶購買種苗、農藥、化肥、薄膜等總價22.08萬元。
5.智力扶貧增強了貧困縣“造血”機能。投入近50萬元,編制了合陽縣“紅提產業田園綜合體”、“合陽葡萄產業園”規劃設計方案;為合陽縣渭北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項目設計施工方案,節約成本300多萬元,為25萬人灌溉用水和飲水安全提供保障,惠及39個貧困村3.6萬貧困人口;提供牛糞無害化、肥料化技術方案,解決了農村污水處理難題。
農學院作物學博士葉佳麗掛職金峪鎮科技副鎮長,為溝北搭建管理淘寶、微盟旺鋪、拼多多三個線上銷售平臺,負責定制包裝、設計標簽、規劃物流、調研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代表溝北參加一畝田聯合CCTV7舉辦的農產品尋寶海選活動,獲得特色農產品第一名的好成績,為把溝北村打造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精品時令水果基地做出了貢獻。
6.文化扶貧提振了貧困戶“精氣神”。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對合陽花饃、河燈、提線木偶等民間文化、藝術和傳統技藝,用現代理念凝練升華,打造合陽傳統文化品牌;幫助洽川鎮完成王村、天柱山環線景點綠化亮化工作;組織大學生藝術團赴合陽演出等;讓貧困群眾從文化活動中提振生活信心。
光明日報、新華社、陜西日報、渭南日報、陜西電視臺、渭南電視臺、人民網、騰訊網等媒體陸續報道400余次。編印了18期工作簡報定期上報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和相關主管單位?!叭龍F一隊”人才扶貧新路徑獲得了2018年度陜西省組織工作改革創新二等獎。我校作為陜西省脫貧攻堅先進幫扶單位、合陽縣作為脫貧攻堅先進縣受到陜西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的表彰,在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等次為“好”,“科技鎮長團”和“研究生支教團”獲得了合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的“特別服務獎”。在陜西省教育廳舉辦的我為扶貧出創意活動中,合陽第三批研究生助力團在在產品銷售賽道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我校獲得最佳組織獎。
三、思考體會
學校組建的“三團一隊”,以全力助推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為目標,為黨建扶貧謀思路,為科技扶貧出方案,為產業發展出技術,為人才培養鋪新路,探索了定點扶貧新模式,為合陽縣脫貧攻堅工作出了貢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充分發揮了學校兩級黨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學校黨委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是學校兩級黨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各級黨委政府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的具體行動,把脫貧攻堅作為錘煉、檢驗全校黨員干部、師生員工素質的戰場,做到干部、人才、技術、資金四到位。從組織源頭保障了黨委領導下脫貧攻堅工作實打實干,件件落實。
2.構建全員參與扶貧攻堅,促進貧困地區產業健康發展的組織體系?!叭龍F”包含了管理干部、專家教授和學生三個層面的力量,在學校內形成了全員參與扶貧攻堅的組織管理體系?!皶泿玩傊F”負責扶貧攻堅組織管理,“專家教授助理團”提供技術方案,“科技鎮長團”和“優秀人才先鋒隊”扎根基層,深入一線,把學校的新品種、新技術送到貧困戶手中,實現了大學科技供給與貧困戶需求的精準對接。
3.為合陽縣培養了一支“永久牌”技術隊伍?!皩<医淌谥韴F”采取傳幫帶等形式,與合陽縣“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密切對接,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去培養他們,使他們的理論知識與業務水平雙提升,讓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本土“三農”工作人才隊伍落地生根,縣校的力量形成了合力,為地方培養了一支“永久牌”技術隊伍。通過培訓,宋朋杰、車軍禮、黨煥榮等8名中級職業農民被陜西省農業廳認定為高級職業農民,在合陽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4.實現了全產業全區域全方位全覆蓋?!叭龍F一隊”的實施,把定點扶貧工作在整縣域推進,實現了合陽縣12個鄉鎮的全覆蓋,將前期點上做亮擴展到了面上做強,將“候鳥”式的階段性服務拓展到了“融合駐守”式就地工作,從“單兵作戰”拓展到“集團作戰”,深化了脫貧攻堅的幫扶體制機制,使幫扶力量實現了全區域全方位全產業全覆蓋。
5.探索了一條人才培養方式的新通道?!叭龍F一隊”的實施,使“研究生助力團”的學生深入農村了解國情民情,在一線經風雨、見世面、施所能、展才華、顯身手,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經統計,目前“研究生助力團”31名畢業生全部實現高質量就業,其中黨政機關公務員13個,大專院校9個,國有大中型企業7個,合資企業2個;有6名學生在地方選調生考試中名列第一。
6.初步形成了一種可復制的智力扶貧模式?!叭龍F一隊”的組建實施,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智庫資源的優勢,打破了地方政府單純對幫扶資金的需求和依賴,建立了扶貧工作協調跟蹤落實機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鎮巴縣委縣政府參考合陽的做法,積極要求選派“科技鎮長團”幫助他們開展扶貧工作,2批次25名博碩士研究生組成兩批研究生助力團在秦巴山區開展扶貧工作,他們的扶貧故事受到了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強化兩級黨委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高??平毯腿瞬艃瀯?,進一步完善“三團一隊”組織形式和相關制度,構建高校助力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為打贏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貢獻“西農智慧”。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