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按照省委統一部署,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定點幫扶六安市舒城縣干汊河鎮繞山貧困村,選派并組建扶貧工作隊駐村幫扶,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一、基本情況
繞山村位于舒城縣縣城西南郊、干汊河鎮西北部,距城關5公里、鎮政府2公里,東與新陶村、南與龍山村相鄰,西與大院村、北與柏林鄉接壤,面積2平方公里,地形屬于崗區,耕地面積2300畝,水面約500畝,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農作物為主。該村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沒有風景名勝,沒有工商業,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不高,村集體經濟還存在一定量的負債,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2014年被確定全縣8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進駐以后,扶貧工作隊加強扶貧理論學習,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與群眾談心交流,尋找他們致貧原因。經過一段時間深入走訪細致了解后,發現該村貧困癥結。工作隊認為產業扶貧是“村出列、戶脫貧”的工作重點,是拔掉繞山村窮根的關鍵,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點,是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金鑰匙。因此,我們積極探索如何把扶貧方式從“輸血”變為“造血”,充分調動他們自力更生的積極性。結合繞山村實際,因地制宜,我們力求找準符合本村實際的特色產業。
繞山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尤其水資源豐富,水系發達,北有杭北干渠、南有兩支渠,渠道交匯,村內溝壑縱橫,水塘星羅棋布。鑒于這一得天獨厚優越的自然條件,我們深入思考研究,多次與村兩委商討,謀劃村里發展,怎樣利用村內條件,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突破傳統的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產業。2017年下半年,我們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先后到安徽肥西縣、霍邱縣、全椒縣、和縣、宣城市郊及江蘇盱眙等地水產養殖和大棚蔬菜,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我們集眾議、聚民智,確定把發展“稻蝦共作”產業作為繞山村脫貧致富項目。這也是針對近年來,農村勞動人工成本較高、農資價格上漲、水稻價格下跌等不利傳統農業生產,進行有效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嘗試,以此來促進農業提效增收,推動農業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二、實施進展
“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符合國家扶貧政策,《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安徽省林業廳關于印發特色種養業扶貧對象產業發展的通知》(皖農辦〔2017〕51號)和《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六政辦〔2016〕16號)文件明確表示,貧困地區要大力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大力培育水產養殖專業村,支持水面較多的貧困村發展標準化健康養殖,并優先安排項目扶持資金。根據文件精神,結合繞山村實際,我們研究制定了《繞山村脫貧攻堅三年規劃(2018-2020年)》和《繞山村集體經濟三年發展規劃(2018-2020年)》,把“蝦稻共作”產業納入規劃中,著力打造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扶貧基地。2017年,繞山村還積極向舒城縣產業就業扶貧指揮部辦公室申報了《繞山村發展龍蝦特色養殖“一村一品”扶貧項目》,邀請市縣農業、水利、水產、林業等相關專家到村現場交流、指導,編制出《繞上村發展“龍蝦養殖”特色產業“一村一品”項目實施方案》,把它作為該村發展“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的總綱領?!暗疚r共作”產業實施后得到了安徽省省直機關工委、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舒城縣和干汊河鎮大力扶持和幫助。
按照《繞上村發展“龍蝦養殖”特色產業“一村一品”項目實施方案》,我們準備通過三年左右(2017—2020年)時間,分二期進行開發,把養殖基地建設成為集特色龍蝦、有機水稻,水產養殖、花卉培育、風景苗木栽培、水果種植、垂釣、農家樂、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800畝綜合性扶貧產業基地?;夭扇ν夤_招租,采取“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聯動發展”模式,承租者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監管指導。
2017年10月,繞山村稻蝦養殖基地開始動工建設,一期流轉開發了200畝土地,通過扶貧項目和單位幫扶,投入約120萬元扶貧資金,對基地內的溝、渠、路、燈、監控、圍欄等基礎設施建設,清淤和深挖4口40畝水塘,改造平整80畝水田,整治一座荒丘陵。2018年春天,基地投入使用,先后投放龍蝦48萬尾、魚苗8000尾,種植有機水稻60多畝,栽培桃樹、香椿、金桂和冬青等樹苗3000棵,并在基地內建成扶貧就業車間,吸納用工解決32名貧困戶就業。2018年,養殖基地的“蝦、稻”等喜獲豐收,全年共捕獲小龍蝦1500公斤,均價每斤25元,由于小龍蝦品質優良高峰時每斤賣到38元,龍蝦獲得收入8萬多元;2018年秋季,基地收獲3萬多斤有機稻,加工成大米每斤買到8元,水稻產值達到25萬元。并且,該村30多位貧困戶從基地獲利8萬元,村集體增加收入3萬元。
近年來,由于水稻價格不斷下滑,土地租金和農資卻是不斷上漲,土地流轉少人問津,2019年甚至流轉土地的大戶找到村里要求土地退包。扶貧工作隊因勢而動,抓住契機,和村兩委研究,決定今年土地流轉租金不降而升,再流轉了600畝土地來擴增養殖基地,這一方面解決了農戶土地租不出去的問題,又按規劃擴大了稻蝦養殖扶貧基地。我們把基地建設同時納入農業綜合開發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利用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的優勢,著力扶持打造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扶貧基地。
“一片水稻、一溝龍蝦、一地兩用、一水兩養?!?在這盛夏,當我們走進繞山村龍蝦養殖基地時,連片的稻田和蝦塘相互交織,綠綠蔥蔥、生機勃勃、一片欣欣向榮;工人們放蝦捕蝦、喂料除雜、一派繁忙景象。如今,養殖基地每天都能捕撈出小龍蝦300多斤,有4000多元進賬,到了秋季有機稻收入,預計今年基地總產值可超過百萬元,貧困戶和村集體都能從中大大受益,有效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三、主要特點
1、投資小,見效快。繞山村位于萬佛湖水源上游,水源充足,小龍蝦靠吃稻田中消耗肥料的雜草為生,成活率極高。一只龍蝦能產大概200多個卵,只需半年養殖期就可多次捕撈,“抓大放小”,3年內無需再投蝦苗,循環利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2、上稻下蝦,稻蝦互補。走進稻蝦養殖基地,只見一塊塊“回”字形的池塘,中間位置剛種上綠油油的水稻,四周洼地放養的小龍蝦。小龍蝦在田間爬動松土,使得稻田土質不易板結,防止水稻根莖腐爛;新陳代謝排出的糞便又能對稻田起保肥、增肥的效果,真正達到了 “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效果。
3、改善水土,增值生態?!暗疚r共作”不用農藥、不施化肥、不使用除草劑,是一種‘種有機稻、養生態蝦’的種養模式,在收獲小龍蝦的同時水稻品質也得到了較好的提高。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提供餌料,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生物肥,互依互補,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4、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業附加值?!暗疚r共作”有力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效地整合激活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
四、成效經驗
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發展得到省、市、縣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肯定,2019年6月省委常委、六安市委書記孫云飛到舒城縣干汊河鎮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充分肯定繞山村發展“稻蝦種養”產業,2017年6月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原省直機關工委書記錢桂侖深入繞山村指導稻蝦養殖扶貧基地規劃建設,2019年1月省直機關工委書記朱斌到村走訪慰問貧困戶、指導產業發展,2018 年2月六安市委常務、宣傳部長韓軍到村調研座談產業發展。兩年多期間,省直機關工委領導和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都先后到村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高度重視產業發展。同時,舒城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副書記、政協主席、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分管扶貧副縣長以及縣農委、水產局、水利局、林業局和扶貧辦等領導在不同時間都來過繞山村稻蝦養殖扶貧基地,調研指導建設,給予高度的認可,提出明確要求。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扶貧基地在各級各部門關心支持下,成為扶貧產業快速發展的典范,今年5月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后旗人大、政協聯合考察組實地參觀察看養殖基地,6月安徽省直單位所屬高職院校定點扶貧工作培訓班人員赴稻蝦養殖扶貧基地觀摩學習,大家一致認為繞山村產業扶貧卓有成效,值得學習和借鑒。省、市、縣主流媒體也報道了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發展,以“稻蝦共作”為主題的《繞山逐夢》視頻在安徽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省直機關工委聯合舉辦的省屬和中央駐皖單位駐村幫扶工作圖片和微視頻展演中獲獎,《皖西日報》和舒城政府網和舒城縣廣播電視臺追蹤報道“繞山村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的發展”。目前,扶貧基地由繞山村安城農民專業合作社承租,正在積極推進擴大生產,起著巨大示范效應。
1、社會效益。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到、貧困戶參與,發揮以“稻蝦共作”為龍頭的綜合性產業扶貧產業基地示范,輻射周邊貧困村,帶動村民參與稻蝦養殖。干汊河鎮黨委政府積極支持“稻蝦共作”產業發展,決定對貧困戶發展稻蝦共作每畝補助500元,今年繞山村共流轉800畝土地用來稻蝦養殖,帶動大戶養殖生產,大堰村民組陶國明流轉180畝土地、鮑灣村民組鄧長穩流轉100畝土地、油坊村民組貧困戶梅發堂承包8畝水塘,都用來養殖龍蝦,并且全鎮已有稻蝦共作涉及6個村約2000畝,預計畝產均能增收650元。
2、經濟效益。以國家政策為導向,通過三期扶持開發,建成后的以“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為龍頭的綜合性扶貧基地,到2020年盡可能使全村2300畝土地流轉過來,進行特色化、專業化、規?;暗疚r共作”養殖,能充分發揮稻蝦特色產業最大的經濟效益,以此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逐年穩定增長,全村群眾都能從稻蝦養殖產業中獲益,從而徹底地解決了繞山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和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實現全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
近三年來,在鎮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繞山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扶貧與開發相結合,以發展“稻蝦共作”特色產業為重點,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4萬元,通過省第三方評估,實現“村出列”目標,2018年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達到16.4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預計可達到30萬元左右,2020年繞山村完全可以摘掉“貧窮帽子”,實現同全國人民一道走進小康。目前,繞山村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自來水入戶,農網改造升級,水泥道路通到自然村莊,部分主干路得到了亮化、綠化、凈化,灌溉排澇溝渠進行石板加固硬化,改、擴、挖近十口當家塘,公共人居環境得以整治,垃圾入桶回收,農村改廁穩步推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公共服務得到明顯提升,擴建了村級黨群活動中心,標準化的黨員活動室、便民服務大廳、電商服務站、計生服務室、農家書屋相繼投入使用,新建了村級文化健身廣場,加強了村級小學、衛生室軟硬件建設,廣播電視、寬帶信息化覆蓋全村,新農合醫保、社保和銀齡安康等社會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社會各項事業在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昔日貧困的繞山村正闊步變成一個富饒、綠色、文明的美麗鄉村。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