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根據浙江省委關于做好新一輪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的部署和安排,我校黨委領受任務、迅速行動、精心謀劃,扎實開展對仙居皤灘的結對幫扶工作。十年來,我校秉承“社會美育、美美與共”的使命擔當和優勢傳統,立足仙居、輻射全省乃至全國,以對鄉土的深切關懷,積極倡導和踐行“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主張和教育方法,并通過建立校地戰略合作深化結對幫扶工作,在助力地方發展、著力鑄魂富民、致力鄉村振興等方面不斷開拓、深入推進,幫助結對鄉村找準脫貧之法與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藝術文化扶貧新路,成效顯著。
一、藝術助力,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仙居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浙東南山區縣,山水神秀,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豐富深厚的地域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2014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公園”試點縣。十年間,我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以及關于脫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整合學校資源,釋放藝術能量,有力契合與推動仙居的生態發展、綠色發展,形成了仙居“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特色和發展模式。
組織深入調研,系統推進幫扶。十年來,我校黨委書記錢曉芳、院長許江以及多位校領導數次帶隊赴仙居皤灘實地考察和調研,入鄉村、訪農戶、聽真言、看實情,為精準扶貧把脈,形成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和施策舉措。同時,與當地政府一同研析當地文化資源和發展狀貌,提出“體現全境山水思想,布局人間仙居規劃”的發展新理念,持續組織師生下鄉采風、社會實踐、專題調研以及實施項目合作,深度參與仙居縣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打造、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城鎮品牌提升、民俗民藝活化、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等,集全校之力、匯全校之智幫助解決當地發展瓶頸和群眾困難。2015年,我校與仙居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對口精準扶貧工作深入系統地開展。
藝術助推產業,提振創新增收。我校依托學科專業優勢,著眼仙居的資源和文化特色,聚焦綠色經濟、綠色產業,整理和打造“文化旅游線路”,以文創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以文化藝術推動城鄉發展。近年來,我校幫助仙居打造了一批集農業休閑觀光、鄉村生態旅游、民俗民宿、農事體驗、慢生活休閑、文化主題公園等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同時對農生活、農產品、工藝品、旅游產品進行整體文創設計,將生態資源不斷轉化為富民產業,進一步帶動農民創業致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仙居已創建皤灘、高遷、東鮑等文創基地6個;打造了“老底子記憶長廊”、“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匠心文化墻等一系列文化景觀;形成了“旅游+文化”線路4條,建立鄉村文化微館7個。今年以來,已舉辦“安嶺斗茶”等各類農村民俗文化主題活動9場次,吸引全國各地游客超過400萬人次。上張鄉農副特產展售中心建成后,助推農產品銷售額增加30%以上,帶動農民就業5 0余人。白塔鎮上橫街新開農家樂15家,每戶農家樂平均月收入過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10萬元增加到50多萬元。
落實經費保障,推動精準脫貧。我校積極落實全省“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每年從預算中列出定點幫扶專項工作經費,充分調動學校資源和資金支持。向結對鄉村老年活動中心捐贈文體用品和電腦設備等;資助結對村優質稻米基地建設,修建楓樹橋村自來水工程、連心橋;通過成立農村合作社,打通東魁楊梅和紅香芋進入上海與武漢等地的銷售渠道;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骨花燈”文化提升工程;以慈孝文化為主題,為皤灘和萬竹口村文化禮堂建設提供設計方案、經費支持和實物捐贈,設計制作宣傳冊,成為全省12個基層農村文化禮堂示范點之一;組建專業團隊,開展桐江書院整體設計,山下古村落、萬竹王村鄉賢特色黨建基地和文化場所設計。十年來,我校為仙居皤灘累計提供扶持資金400萬元,以及價值約50萬元的物資。此外,在挖掘校內潛力的基礎上,繼續借好外力,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以及社會機構的支持,為結對幫扶工作提供更多資源。截至目前已幫扶9個結對村155戶低收入農戶成功脫貧。
二、文化鑄魂,煥發鄉風民風“新氣象”
文化是一個鄉村的靈魂所在。文化化智鑄魂,扶貧脫貧離不開文化建設,鄉村振興更離不開文化振興。我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重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獨有的歷史記憶和思想表達,充分發掘鄉村傳統文化的底蘊、精神和價值,并賦予其時代內涵,發揮其在凝聚人心、引導村民、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精神支撐和道德引領。
共建教學實踐基地,激活鄉村新環境。四月和十月,是我校的實踐教學和下鄉采風季。學校每年組織師生到仙居進行采風寫生和實踐服務,并以創作展、創作比賽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宣傳仙居文化、仙居旅游、仙居形象。至目前,共有10多批美院師生赴仙居開展下鄉寫生活動,共設立學生寫生基地5個。2017年3月,我校專業基礎教學部和國際教育學院200多名師生,到仙居開展“治水最前線”下鄉教學創作活動,為仙居的河長河工畫像、為綠水青山寫魂。去年4月,160余名專業基礎教學部師生赴白塔鎮進行為期1個月的寫生創作,并在當地展出200多幅師生寫生作品;建筑藝術學院聯合巴黎—馬拉蓋國立高等建筑學院在白塔鎮上橫街、高遷等村開展了為期3天的鄉村建筑課程調研學習,為仙居的秀美山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共研創新實踐課題,展現鄉村新風貌。我校師生團隊連續多年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古村落保護與開發、本土建筑的應用與探索等課題,深入仙居村落開展專題調研和創新實踐。據統計,目前已有20批學生分別赴17個村落開展調查研究。秉承“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圍繞“單體景點村”的要求,重視保留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建筑風格相融合、相統一的原則,選取白塔鎮上橫街、白塔鎮圳口村、白塔鎮東鮑村、淡竹鄉下葉村、田市鎮云田古街等村莊進行精心設計,統籌規劃,改造了一批有品味、有特色的美麗鄉村精品村。如在白塔鎮上橫街植入文化創意元素,保留夯土建筑、混凝土建筑等,加入現代設計元素,將老舊“碾米廠”改造成“三棵樹”咖啡茶吧,將村里破舊的泥木結構老房子改成售賣農特產的“鄉里鄉親”,最大限度上體現原有村居特點。改造后的上橫街有效盤活了村里的業態,被評為3A級景區村莊。改造后的新農村建筑充分體現了自然質樸的本土建筑特性,兼顧美觀與實用,居民居住舒適感提升80%,贏得村民及游客的一致好評。截至目前,由我校團隊改造提升的美麗鄉村共有6個,其中4個被評為3A景區;提升改造小城鎮4個,其中上張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在全市鄉級考核中名列第一,成為浙江省樣板鎮;創建鄉村創客基地2個。
共推文化惠民行動,滿足人民新需要。堅持以當地群眾的迫切要求為出發點,以地方經濟文化的繁榮為落腳點,有針對性地提供適需的文化服務,突出文化服務的生活化、本土化。我校積極推動仙居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和激活,加強對遺址遺跡、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鄉村文化地標資源的開發保護,傳承鄉村文脈,讓廣大村民在精神上有歸屬感。重塑“新鄉賢”文化,推動優秀鄉村文化的傳承,引領形成良好的家風村風民風。深入做好皤灘鄉文化禮堂的硬設施和軟文化建設,助推皤灘古鎮申報“旅游風情小鎮”;組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湯坎頭村、皤灘村開展“藝術鄉村”、“翰墨飄香”等主題的藝術實踐活動;制作歷代清官畫像,舉辦主題海報展、廉政文化畫展,服務當地廉政文化和教育基地建設。此外,積極挖掘民間藝術、農耕文化以及具有仙居特色的板凳龍、鯉魚跳龍門等民俗節慶等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傳統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創新和創意設計,在廣場、沿路、村落每一細節處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形成獨具地域色彩的鄉村文化,打造鄉村振興的“鄉愁記憶”。2017年,白塔鎮東鮑村對留存的傳統制陶手藝及古窯文化進行體驗式挖掘,將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和發揚作為村莊發展的重要支撐,修復古窯遺址,將一間破院改建為陶藝展覽館,成立古窯東鮑陶藝文化體驗基地。
三、學科筑才,增強鄉村振興“動力源”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這一戰略,潤物無聲的文化精神力量振興必當在鄉村先行。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結對幫扶工作中,我校始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鄉村振興為發展方向,立足鄉土、造就人才,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更新、以藝術勞作重建鄉土社會、以藝術創造參與城鄉營造,“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時代新鄉土。
堅持輸血造血并舉,造就鄉村振興急需人才。自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以來,我校已連續十年選派6名優秀管理干部赴仙居擔任駐村農村指導員,以及一名中層領導干部掛職仙居縣委常委、副縣長,深入基層、扎根鄉村,充分發揮他們的校地橋梁紐帶作用,形成了對口幫扶的常態長效。與此同時,我校積極發揮學科和教育優勢,立足仙居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培訓模式,著力培養仙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鄉鎮干部、鄉村能人和鄉土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由“輸血”模式逐漸轉變為“造血”模式,激發內生發展的動力。2018年5月,我校為仙居舉辦美麗鄉村建設專題研討班,40多名鄉鎮干部和專門人才到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交流和考察調研,多方位立體式幫扶。
堅持內力外力并重,推動鄉村高質量振興發展。仙居保留了大批高質量的傳統村落及建筑,可為鄉村振興走出一條“破解之路”。在與仙居深度“聯姻”、深化合作中,我校秉持“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筑”的學術目標,始終聚焦立足鄉土、保護鄉土、重振鄉土。2018年4月,我校聯合仙居縣打造的“仙居鄉村振興學院”在仙居縣白塔鎮高遷村正式揭牌成立,我校建筑藝術學院院長、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受聘擔任該院院長。校地雙方將以鄉村振興學院為載體,提出切合仙居實際的發展策略、具體措施,設計仙居鄉村振興的具體路徑,吸引各方人才資金到鄉村創業。圍繞全縣311個村莊,堅持“一村一品”進行頂層設計、統一規劃,以長期駐扎的形式分類指導,讓古村落的文脈最大程度得以傳承與延續。目前,已成立每年100萬元的鄉村振興學院基金,計劃每年改造10個鄉村振興精品村,2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等,為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美院智慧”、“仙居經驗”。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