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一、項目實施背景
農村美則中國美,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民富則中國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概念,推動中國扶貧戰略實現重大轉變,精準扶貧上升為國家戰略。
精準扶貧,扶人扶智。扶貧的本質是“扶人”,關鍵在于“扶智”。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3年1月,福建省啟動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我院成為福建省唯一一所新型職業農民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大專學歷教育承辦院校。
扶貧脫困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在促進精準扶貧的實現上有著特殊優勢,其摸底、造冊、培訓、管理與認定等一系列流程,與精準扶貧中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動態管理及精準考核的四大環節高度契合、一脈相通。為此,生物技術系緊跟國家扶貧戰略的重大轉變,依托學院承擔福建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項目,整合校內外資源,經過幾年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成功實踐了基于精準扶貧戰略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及其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與示范效應,逐漸探索出一條職業教育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之路,創新之路。
二、項目基本情況
依托我院承擔福建省“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項目,該項目于2013年1月啟動,2013年4月進入實踐階段。經過不斷創新發展理論體系和培育實踐,實現了從“精準扶貧”到“精準培育”的跨越提升,取得了貧困新型職業農民“識得準、招得來、學得進、用得上、干得好、脫得貧”的顯著成果,社會輻射廣泛,有強烈的示范效應。
項目首提“兩試兩補”精準招生、“種子”與“星火”培育目標定位等新理念,首創精設模式、精定課程、精編教材、精選教師、精造資源、精用教法的 “六精”培養新模式,建立了具有精準扶貧接續教育鮮明特質的長效保障機制,改革創新的力度大、程度深,具有獨創性,對當前精準扶貧戰略下的教育扶貧具有獨特的推廣價值。
全新的精準扶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在國內同行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報》以頭版頭條位置予以報道,先后有10余家新聞媒體在國家、省、市級各級平臺對我院成果21次宣傳報道,引起極大反響。全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課程建設研究院院長姜大源教授對我院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取得的效果給予肯定,認為我院的農民學歷教育理論上有創新,實施上有舉措、對實現教學目標產生重大成效,對水產專業教育精準扶貧有重要示范作用,在全國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三、項目實踐與成效
1.創建“兩試兩補”精準招生
基于招前摸底,探索將部分貧困農民列入培育行列,采取“筆試+面試摸底+補漏補缺”即“兩試兩補”模式(見圖1),對福建省23個重點扶貧縣及貧困農民實施重點傾斜(見圖2)。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新農班2013級-2019級學生招生總數2139人,其中23個省級貧困縣的學員人數達到1001名,占總人數的46.8%。
圖1. “兩試兩補”精準招生模式
圖2. 福建省省級貧困縣生源分布圖
2.確立“種子”與“星火”培育目標定位
把“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與“社會幫扶,發揮致富帶頭人的示范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弊鳛榫珳史鲐毜膬身椫匾驹瓌t,緊密結合養殖發展水平、養殖經營方式和農民學習需求,分類型科學制定了職業農民教育培養目標,逐漸探索出水產養殖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水產養殖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兩類特色鮮明的培育定位(見表1)。
表1.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兩種培育目標定位
3.構建“六精”教學運行機制
從精設模式、精定課程、精編教材、精選教師、精造資源、精用教法等“六精”聯動上進行精心組織實施,重點根據培養目標,把農民的需求放在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制定的重要位置,突出教育為現代水產發展服務,為農民創業脫貧致富服務,推動從“學歷教育”向“產業教育”轉變(見圖3)。
圖3.“六精”聯動
?。?)精設模式
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運用相結合、提高與發展相結合的方式,按照“理論授課、基地實訓、彈性學制、學農交替、學分累積、畢業雙證””的“5+2”教學模式(見圖4),通過3-4年的系統培養,精心打造合格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理論授課:分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能力拓展課三部分。
基地實訓:全省有30多個現代漁業示范縣,150家“水鄉漁村”,300多個現代漁業實訓基地,供學員生產實踐。
彈性學制:學制三年,經申請可延期1年。
學農交替:根據水產養殖時令特點采取半農半讀,使學員學習和務農實踐交替進行。
學分累積:實行學分制。以學時數考核學習量,以學分認定學習成果。每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通過相應的考試考核,即可獲得該門課程的學分。學員只要累計修滿1880學時、獲得110學分即可畢業。
“學歷證+職業資格證”的雙證書模式:目前已獲得大專學歷畢業證書1166名,已具備從業資格,獲得水生物病害防治員等高級工等國家漁業行業職業資格證書1339人次,占全部畢業人數的114.8%(部分學員獲3本證書)。
圖4. 精設新型職業農民“5+2”教學模式示意圖
(2)精定課程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需“懂科技,善經營”的特點,準確把握需求,創新專業課程設置(見圖5、圖6),強化了農民實際生產經營中急需了解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開設了實際生產經營中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識和亟待提升的能力相關的課程,如《信貸實務》等。面授培訓期間,學員可以根據需要“點餐”,讓老師進行單獨或小集體輔導,即開展“學員點菜,老師下廚”式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見圖7)。
圖5. 海水養殖方向課程體系
圖6. 淡水養殖方向課程體系
圖7.“學員點菜,老師下廚”的菜單式課程體系
(3)精編教材
從培養目標出發,科學選用最前沿最實用的培訓教材,增強應用性,注重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突出易學、適用特色。目前已完成各類規劃教材《魚類增養殖技術》、《蝦蟹類增養殖技術》、《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等12本(見表2、圖8)。
表2. 我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師主編的“十二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
系列教材以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為基礎,以全面訓練、提高學員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為目標,結合突出適用性,圖文并茂,符合高職學員認知特點。
圖8.主編的“十二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圖示
?。?)精選教師
結合不同的培育對象,精準匹配不同類型的師資,有針對性地從師資庫中遴選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開展教學培訓和跟蹤服務,因材施教,同時還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到校為學員傳經送寶(見表3、圖9)。
表3. 為學員授課的行業企業專家
圖9.臺灣著名的觀賞魚專家陳明仁先生直播現場
?。?)精造資源
作為聯合主持單位,與21家高職院校和25家企業共同申報國家級職業教育“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學資源庫”建設,2017年9月入選國家級職業教育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育學資源庫備選庫(見圖10),2018年入選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全國排名第一名)。目前,資源庫已精心打造了72662個素材,其中2100條視頻,PPT與動畫2300條,圖片與文本 4050多份(見圖11)。
圖10.我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整體設計
圖11.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圖例
?。?)精用教法
利用國家級職業教育“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農忙時節,以手機“云課堂APP”為主(見圖12),學員通過手機在“田間地頭”隨時隨地點擊“云課堂”在線學習,實時通過傳送文字、照片與視頻等方式咨詢問題,并及時得到專家回復。農閑時節以“線下”面對面直接交流為主,這種“線上線下”配合的“混合式”教學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注入新活力,激發新動力。
圖12.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4.創建“導師團”等接續精準幫扶機制
對學員進行回訪,創建新型職業農民跟蹤“導師團”制度,加強“后培訓時代”的跟蹤服務(見圖13)。同時利用“教學資源庫”資源,幫助學員開展經驗交流、信息分享、技術研討、產銷對接等活動,做好農民的線上跟蹤服務,根據養殖周期提供生產經營指導、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為后接續培育建立了長效機制保障。
圖13. 我院“導師團”接續幫扶項目
四、項目特色與創新
1.特色
通過“扶志”、“扶智”建立長效脫貧教育機制,推動職業教育從傳統 “學歷教育”向“產業教育”轉變。根據“識得準、招得來、學得進、用得上、干得好、脫得貧”培養目標,不僅授之以“漁”,還授之以“漁具”,以實際項目帶動農民發展,有效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
2.創新點
(1)提出了基于精準扶貧戰略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專學歷教育的新理念
從精準扶貧戰略思維出發,首次提出了“兩試兩補”精準招生、“種子”與“星火”培育目標定位、“六精”教學運行機制與“導師團”等接續精準幫扶機制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專學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將精準扶貧理論全面、系統應用于大專院校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2)探索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助力扶貧脫貧國家戰略的新路徑
根植于教育扶貧脫貧,開拓了“精準扶貧”融入扶 “志”與扶 “智”培育的新路徑,從精設模式(“5+2”模式)、精定課程、精編教材、精選教師、精造資源、精用教法等“六精”聯動上進行精心組織實施,實現扶 “志”與扶 “智”教育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內化成學員的創業脫貧致富精神,激發學員的社會責任感。
(3)創建了具有精準扶貧接續教育鮮明特質的長效保障新機制
通過將“導師團”制度、平臺和“教學資源庫”資源等要素的整合,創建了具有精準扶貧接續培養長效保障的新機制,推動了“扶上馬送一程”的“結對子”扶貧與“一戶一策一幫扶”模式的有序開展,確保了“后培訓時代”的接續教育體系運行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五、項目成果推廣應用效果
1.提出了新模式
該項目創設“兩試兩補”精準招生,創立“種子”與“星火”兩類人才培育目標定位,實施 “混合式”、“點課”教學方式,創建 “導師團”制度等長效保障機制,成功探索了由傳統 “輸血式 ”教育扶貧向“造血式”教育扶貧轉變的新模式,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與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相互耦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經驗和借鑒價值。
2.培育了新農民直接和間接帶動1000余戶脫貧
直接受益農民學員2139人,其中23個省級貧困縣的學員達到1001名,占比46.8%,獲大專學歷畢業證書1166名,獲水生動物苗種繁育工等職業資格證書1339人次,直接和間接帶動1000余戶脫貧。學員脫貧扶貧的能力普遍增強,示范引領作用凸顯。來自省級貧困縣清流縣的嵩口鎮滄龍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志仁學員,先富后不忘帶動同村走向共同富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水產養殖面積已發展到3500畝,年產商品魚3800多噸,產值達3500多萬元。同樣來自省級貧困縣的連城縣益豐漁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吉明學員,幫扶了12個貧困戶開展池塘養殖而脫貧,其專業合作社獲“全國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項目示范縣漁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福建省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無公害養殖基地”。陳志仁、李吉明同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見圖14),其中陳志仁還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見圖15)。
圖14. 陳志仁、李吉明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稱號
圖15. 陳志仁學員(第三排右起第2位)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3.推廣了新技術
以李林春教授團隊的創新成果拍攝制作的“養魚也要低碳”與“玻璃缸里循環水養鰻魚(上、中、下)”兩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專題片,在中央電視臺科技苑欄目播出。2018年2月8日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播出的《揭秘愛鉆泥的蟶子》(見圖16),報道了我院黃瑞、黃標武團隊研究推廣的近江蟶項目。在部分新農學員的參與下,我省龍海、福州以及上海崇明島等地推廣近江蟶灘涂及池塘養殖面積超過5000畝。
圖16.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播出的《揭秘愛鉆泥的蟶子》
六、下一步更大范圍推廣實施
1.通過協會組織進一步拓展教育精準扶貧渠道
2013級農民大專班學員聯合185個會員單位,創立福建省省級協會——“福建省淡水養殖協會”(見圖17),在提升我省淡水水產養殖集約化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精準扶貧的渠道和示范作用,通過協會“1+1幫扶”活動,目前已累計幫扶225戶脫貧,未來通過該組織進一步擴大幫扶對象,每年實現185戶通過漁業致富。
圖17. 福建省淡水養殖協會成立及交流現場
2. 通過校友會組織進一步拓展教育精準扶貧渠道
利用擁有數千人的水產校友會,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利用校友石斑魚與對蝦種苗與技術資源優勢,推廣成熟案例,通過產業帶動幫扶(見圖18)。并利用100周年校慶之機,推動項目落地實施。
圖18. 水產校友會交流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