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城關區、亞東縣、乃東區、巴宜區、卡若區五個貧困縣(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亞東是五個區縣唯一的一個脫貧摘帽縣。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表示,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成功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
2015年以來,貫徹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亞東縣成為上海重點對口支援地區,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強有力統籌協調下,上海海洋大學和亞東縣簽署合作協議,著力加快亞東鮭魚產業化、規?;M程。針對亞東縣在亞東鮭魚人工繁育技術缺乏和相關技術人才匱乏的產業發展瓶頸問題,學校以“扶貧先扶智,興業先興技”為指導思想和總要求,以學科平臺為依托,技術成果為支撐,組建了“亞東鮭魚人工繁育科技服務團”,開展了亞東鮭魚的人工規?;庇目萍挤张c相關理論、技術培訓,最得了顯著成效,成功探索形成了“攻克一批難題、傳授一批技術、培養一批人才、支撐一項產業、脫貧一方民眾”的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在全國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
一、基本情況
亞東縣位于西藏自治區的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與印度和不丹接壤,是我國的重要邊境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亞東縣域面積427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氣溫為0℃,屬高寒干旱的貧困地區,是上海近幾年的重點對口支援地區。在亞東縣,其分布有國內其水域獨有的魚類—亞東鮭魚(Salmo trutta fario),由于自然資源已較為稀少,已屬于自治區二級野生水產保護生物。該魚受“高海拔”、“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長”、“馴食成活率偏低”等原因影響,其人工繁育與養殖一直受到限制未形成有效產業。然而,鑒于其資源稀缺性和獨特性,亞東鮭魚有望成為西藏地區第一個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并重、并走向全國的魚類,具有很重要的物種保護價值和經濟開發意義。發展亞東鮭魚產業不僅可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也可改善當地駐軍的營養膳食結構,更可作為成熟技術,通過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等形式,使友好鄰邦人民受益。
由于亞東縣缺乏一批真正的能夠獨立進行亞東鮭魚繁育和養殖的技術骨干和相關人才,在冷水魚繁育和養殖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上更是空白。因此如何幫助亞東縣完成亞東鮭魚繁育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如何將亞東鮭魚繁育和養殖的關鍵技術傳授給相關人員,進而培養一批技術骨干,推動漁業科技進步,對西藏亞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穩藏守邊富民興業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實施進展
1. 聚焦地方所需、學校優勢,協同謀劃、形成共識。
上海海洋大學與亞東縣在簽訂幫扶協議時,雙方就達成共識:堅持邊疆地區扶貧工作與邊防建設統籌考慮;堅持邊疆扶貧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統籌考慮;堅持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統籌考慮,聚焦資源特色,突出亞東鮭魚的資源稀缺性、獨特性,著力將其打造成西藏地區第一個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并重、走向全國、走出國門的魚類。在上海對口支援辦公室的積極協調和上海海洋大學黨委的重視推動下,學校把共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是依托學校一流學科,選派組建強有力的科技服務團。立足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優勢學科水產學,學校組建了王成輝教授領銜的科技服務團隊,先后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講師、4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深入生產一線。二是聚焦解決關鍵問題,持續在當地研究轉化科研成果。影響亞東鮭魚人工養殖的關鍵瓶頸是“高海拔”“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長”“馴食成活率偏低”等,為此,科研團隊成員長期蹲點亞東開展工作。三是手把手傳授操作技術,培養當地技術骨干。引導當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自主參與到鮭魚產業發展中,掌握養殖關鍵技術。
2. 聚焦激發內生動力,多途徑增收,確保脫貧不返貧。如何在精準扶貧的同時實現精準脫貧?學校聯合地方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通過延伸產業鏈,成立合作社、增加用工等方式,著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多途徑讓群眾增收,實現“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一是采取“以工代訓”等模式,大力吸納群眾就業,增加就業收入。在建設鮭魚繁育基地期間,合作社成員參加建設就可獲得工資收入。在鮭魚繁育期間,也可通過以工代訓方式,既學到技術又同時獲得勞動收入。同時通過鮭魚生態產業園的建設,也大力吸納當地群眾就業,實現了游離牧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二是吸納群眾加入合作社,獲取分紅提高收入。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指導當地技術骨干成立合作社,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當地群眾加入合作社。在參加合作社生產獲得勞動收入的同時,按照一定比例享受合作社的利潤分成。隨著合作社的發展,不斷享受穩定的分紅收益,為確保脫貧不返貧創造了組織基礎。
3. 聚焦綠色可持續發展,發揮技術體系優勢,做好生態保護。亞東鮭魚俗稱亞東魚,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肉質本身也極其鮮美,全西藏只有在亞東縣上、下亞東間近20公里的河域才有分布,資源非常稀有,生存環境極易受到破壞。針對亞東縣特有的自然生態和生產實際,專家組多方聯動、科學論證,制定出鮭魚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的綠色發展戰略。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繁育場地。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集合水產種資資源保護、水環境生態修復、漁業資源評估等領域專家意見,通過整治利用河溝邊坡,“不占耕地、綠地、林地”,實現了包括18個育苗池、45個商品魚養殖池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養殖場地建設。二是發展設施漁業,加大產業技術體系支撐力度。多年來,學校在三峽等地開展設施漁業推廣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技服務體系和產業技術支撐體系。適應亞東需要,學校通過技術嫁接,將成熟的設施漁業輸入到亞東,解決了產業發展規?;碾y題。三是增殖放流,加強資源保護。通過向亞東鮭魚自然棲息流域開展增殖放流,每年投放5.5萬尾以上魚苗,實現了鮭魚資源不降反增,有效解決了特色資源大規模開發與珍惜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主要成效
1. 技術成效。通過持續技術攻關,初步掌握了亞東鮭魚的親魚培育、催熟促產、人工授精、控溫孵化等關鍵技術,在關鍵環節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為亞東鮭魚的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物質基礎。2017年12月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共獲受精卵4100萬粒,目前第一批魚卵已孵化出魚苗400萬尾,其它魚卵正在孵化中,預計全部魚卵可孵出魚苗約1500萬尾左右,三至四年后有望形成900萬尾的商品魚規模,為亞東鮭魚的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2. 人才成效。截至目前,已為亞東縣培養了7名技術骨干和50名鮭魚養殖合作社成員,他們初步掌握了亞東鮭魚繁育的全流程操作技術要點。比如,旦增拉杰,從一名貧窮的牧羊少年成為亞東鄉嘎林崗村的科技特派員,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貧困戶搞生產。2017年上海海洋大學有12名畢業學生被上海市選派到西藏日喀則從事援疆工作,其中3名碩士生已到亞東鮭魚繁育基地工作。
3. 產業成效。2017年上海援建投資4600萬元建設亞東鮭魚商品魚生態養殖產業園,產業園占地12萬平方米,這是上海對口支援西藏地區發展的第一個大型水產建設項目。2018年,上海將再援建投資3500萬元完善生態產業園功能。同時建成1個亞東鮭魚繁育基地,以及3個苗種培育基地。繁育基地建有6套循環水加溫立體盒式孵化系統,可一次性滿足近2000萬受精卵的孵化要求,是國內第一套冷水魚現代化、集約化孵化系統。該繁育基地也是西藏地區功能最齊全、設施最完備、現代程度最高的鮭魚養殖場。亞東鮭魚已初步形成從“繁育-養殖-冷鏈儲運-線上、線下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4. 脫貧成效。合作社的建立共計帶動3個鄉鎮4個村(居)849戶、2343人增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6戶、442人。措姆是下亞東鄉切瑪村鮭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一員,她說:“政府幫我們把合作社建起來,貧困戶優先就業,而魚飼料是政府供應,銷路由政府解決,等第一批魚苗長成,賣出的收入也歸我們合作社,沒有后顧之憂,受益的都是我們百姓?!比缃裨趤問|鮭魚品牌號召下,社會資本也積極參與進來,直接帶動亞東縣資本投資近3億元進行鮭魚產業化開發。這些都將為亞東群眾增收致富、同步奔小康創造扎實條件。
目前,上海海洋大學協同上海綠色技術銀行,將冷水性魚類的繁殖養殖技術存儲到綠色技術銀行,借助綠色技術銀行對技術收儲、升值、轉化、轉移以及與金融相融合的獨特支撐優勢,共同推動亞東鮭魚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并通過綠色技術銀行對技術的轉移轉化功能及金融支撐的特點,把這項養殖技術推送到其它貧困地區,為精準脫貧共奔小康持續發力。
四、經驗與建議
1. 堅持黨委領導、多元參與,將扶貧資源供給與扶貧對象需求有效銜接。亞東實踐證明,打好打贏扶貧攻堅戰,關鍵還是靠黨的領導這一堅強后盾。精準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扶貧體系,將扶貧資源供給與扶貧對象需求有效銜接。亞東縣在上海有關各方聯合推動下,不僅解決了技術問題,還借鑒引用上海先進經驗制度,探索了“農戶+合作社+公司”的有效生產經營模式和綠色技術銀行等,解決了脫貧奔小康的可持續內生動力問題。
2. 堅持應用導向、由短期支貧向長期扶貧轉變,加大人力科技投入力度。上海海洋大學作為一所應用研究型大學,始終堅持“把論文寫作祖國的江河湖泊上”的辦學傳統,多年持續自發堅持服務中西部特別是西藏等邊疆地區,在最艱苦的自然資源條件下開展技術攻關。因此,在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號召和上海市委部署的具體行動中,學校舉全校之力,將學科、人才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強化人力投入體系,通過組織保證、任務主導、業績激勵等方式,力保人、財、物、智到位。學校首席專家王成輝先后17次到亞東縣開展技術攻關,每年鮭魚繁育的關鍵期(春節前后)都在亞東度過。
3. 堅持地方所需、群眾所盼,探索建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機制。亞東鮭魚產業扶貧的成功實踐說明,既要發揮支援地區在技術、市場、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也要緊密結合扶貧當地的資源特色與自然稟賦,以科技為杠桿,撬動當地的特色資源形成產業資源,將當地的自然稟賦轉化為脫貧致富“金元寶”,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體系。亞東鮭魚現已經形成產業鏈,春丕亞東鮭魚繁育基地負責人拉巴羅布表示,“我們不僅要加工鮭魚罐頭,還要將新鮮鮭魚利用先進技術運到內地?!睂W校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全年為當地人員答疑解惑,使當地群眾初步掌握了鮭魚繁育的整套技術。
4. 堅持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同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更高層次、更高標準的脫貧,要改變單純注重經濟指標的趨勢,把社會、生態等指標體系放在同等位置。作為上海河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成輝對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認識。他說,“亞東鮭魚是當地特有魚種,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必須是無污染的山間活水,水中不能多含沙土。只有亞東縣的青山綠水可以孕育它?!?精準扶貧工作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要由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由注重完成脫貧目標向更加注重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轉變,要由注重產業發展向注重生態可持續性協調發展轉變。
五、下一步推廣
在總結亞東精準扶貧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為擴大示范效應,在已有良好合作的基礎上,推進西藏、新疆、云南等邊疆地區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學校將充分發揮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優勢,啟動新一輪科技合作?!笆濉奔敖窈笠欢螘r期,學校將重點推動以下工作:
1. 創新政策,整合資源完善服務體系。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度對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聚焦精準扶貧工作,加強制度創新,整合校院兩級資源,通過“任務+績效”方式,積極引導各學院突出應用導向,加大資源投入。通過組織保證、任務主導、業績激勵等方式,建立完善面向扶貧教師的保障體系,把精準扶貧作為鍛煉黨員干部教師的重要陣地,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教師工作量考核、職稱評定以及評優爭先工作內容,鼓勵更多教師特別是黨員教師在一線歷練中增強才干,增進與貧困地區民眾的情感聯系。加大對精準扶貧工作者的表彰獎勵和宣傳,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2. 強化合作,推進精準扶貧再上水平。以前期科技合作項目為基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漁業資源,持續推動漁業生產規?;?、產業化發展,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品牌戰略,建設集約化養殖和水產品深加工基地,引導水產品保鮮、存儲、運輸為一體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增加經濟效益轉換功能,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切實增加群眾收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指導當地開展設施漁業、魚類人工繁育、健康養殖技術等技術推廣,不斷延伸產業鏈,培育新的增長點。多方爭取項目資金,推進漁業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特色漁業資源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
3.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本地人才層次
人才是第一資源。加大高素質漁業經濟管理和水產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強化科技服務,每年組織專家赴當地進行科技服務培訓,持續舉辦漁業人才特色培訓班,安排當地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駐校學習深造。加強漁業領域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提高當地高級專業科技人才數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