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自2015年7月起,就根據重慶市萬州區委的統一安排和部署,勇挑重擔,承擔了白土鎮大林村的脫貧攻堅任務。白土鎮大林村距萬州城區85公里,距白土鎮政府8.5公里,屬于海拔超1000米的連片貧困地區。全村建卡貧困戶124戶,貧困人口365人,脫貧任務繁重。學校根據大林村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脫貧攻堅幫扶實施方案》,選派2名骨干教師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盯緊高山水稻種植升級優化難題,精準實施“稻漁共生”產業幫扶措施,實現了2017年整村脫貧“摘帽”目標。2019年“稻漁共生”核心示范區超500畝,現正在向周邊及區外推廣“產教扶貧”經驗。
一、“進展”之路:“契約組團”探索“種養同作”
學校充分利用自身農業職業教育的專業優勢,派員在大林村幫挖“窮根”。針對大林村高山上僅有的幾大塊“白土壩”稻田“產量低、米質差”的現狀,尋求稻田產業扶貧之策,探索“校村合作+種養同作”之路,實施稻漁產業幫扶,助推脫貧攻堅。
?。ㄒ唬┬4迓撁?,共筑稻漁產業發展之夢
2015年7月,在白土鎮政府的支持下,學校與大林村簽訂“脫貧攻堅幫扶協議”,共同組建項目組,因地制宜制定《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規劃》。圍繞“萬州烤魚”的主要原料,開展以稻田養鯉魚為主的模式研創。包括建設稻漁核心示范區、技術技能培訓,以及基礎設施、種養品種、稻漁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集成高山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共筑產業脫貧之夢。
?。ǘ┞毥瘫F,奉獻稻漁產業發展之策
2015年12月,學校牽頭成立“現代農業職教集團”,2019年市教委批準為“示范性職教集團”。通過合同會同農業本科院校、周邊中高職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等單位,搭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創新服務平臺。集團各成員單位分別結合大林的村情、民情,參與稻漁生態產業幫扶,奉獻發展之策,促使大林村早日脫貧致富。特別是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對“稻漁共生”項目提供了精準幫扶和指導。
?。ㄈ┐迕衤摖I,打牢稻漁產業合作之基
2016年初,學校幫扶團隊鼓勵大林村張文明同志,邀約村民組建“稻漁專業合作社”,試推“稻田養魚”。以稻田資源入股,變“村民”為“股民”,改“單戶種田”為“抱團種養”。通過4年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從最初的10畝推廣到500余畝,形成了核心示范區,參與農戶超120戶,其中建卡貧困戶達83戶。目前已建成“零化肥+零農藥”的“稻漁共生”模式,每畝稻田增收2000元以上。2018年的稻漁米以每千克30元的價格遠銷浙江30噸。
?。ㄋ模﹨R集智慧,供給稻漁發展研創之力
自2017年開始,學校就把大林村的“稻漁共生”精準扶貧列為“優質高職”的子項目建設;爭取獲得了重慶市科技局支持的“三峽庫區鄉村振興視野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集成與推廣”項目。目前已投入150余萬元。10余名專家教授、30余名教師參與組建“‘智慧稻漁’產業脫貧研創隊”,專項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的稻魚營養、品種、稻田水質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應用研究。通過研究優化模式,依靠產業效益和創收促進增收脫貧。
二、“特色”之筆:“田間創客”書寫“稻漁共生”
學校派出“谷保姆”“魚保姆”,送100余人次教師進村,送種養綜合技術入戶,聘農科院、水產所的專家下田,在大林村“田間”創作“稻漁共生論文”。
?。ㄒ唬﹦摻ā疤镩g學院”,培育“土秀才”
學校組成“智慧稻漁”產業扶貧創新團隊,20多名以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為主的專任教師,在大林村掛牌創立“精準扶貧‘田間學院’”(現更名為“鄉村振興學院”)。針對稻漁綜合種養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培育帶領貧困戶創收的“土秀才”和“鄉創客”。開辟“田間微課”42門,村民們可利用手機在田間、林園、院壩在線遠程學習。近4年來,開展“稻漁共生”專項種養技術、產業“接二連三”對接、電商等高素質農民的各類培訓1500余人次。定向培養的8位“稻漁領頭羊”,現已成為大林村的“洋專家”和“香婆婆”。
?。ǘ﹦摿ⅰ疤镩g品牌”,打造“土特產”
學校幫扶的“稻漁共生”項目,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熱衷于優化種植、養殖的生態環境,以“培育有機魚米、提高魚米品質”為精準幫扶方向,創建了“三峽稻魚米”和“三峽職院稻田魚”2個“土特產”。用“智慧點亮”農產品,創設“土特產”電商服務平臺2個,遠銷區外各地。雖然稻谷的畝產量有所下降,但卻實現了米單價的翻番,加上魚的創收,真正達到了“入股一戶,脫貧全家”的效果。
?。ㄈ﹦撛O“田間專利”,升級“土辦法”
為降低稻漁產業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稻漁產業效益,項目幫扶組對稻漁綜合種養的“土辦法”進行深度挖掘和升級,對稻田開挖、田魚防逃、稻田苗種培育等技術開展應用研究。先后申報“田間專利”9項,其中有用于稻田養殖魚種培育的“餌料臺專利”(專利號:ZL 2016 2 1352842.4);有用于稻田養魚,可調節排水孔大小,防止雨季溢水翻田,田魚外逃的“攔漁網專利”(專利號:ZL2017 2 1507433.1)等。通過圍繞稻漁產業進行創新研究,集成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為產業發展及稻漁種養技術培訓積淀了一系列新成果。
?。ㄋ模﹦撔隆疤飯@風光”,傳承“土文化”
學校幫扶成員大力踐行大林村的“文化強村”戰略,充分挖掘傳統農耕文化。2017年、2018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組織在稻田開展“插秧節”、“摸魚節”、“豐收節”等稻漁系列文化活動。創建“和美白土”彩色稻字樣、村莊“核心價值觀”字畫等田園風光。用“字繪大林”傳遞“重農崇農”的價值取向,用“智慧稻漁”營造“強農富農”的濃厚氛圍,用“智匯扶貧”凝聚“愛農支農”的強大力量?;顒拥拈_展,使大林村的稻漁“火起來”了,“土文化”“洋”起來了,“萬州烤魚”也來爭購“稻田魚”了,村民們自豪感、成就感、幸福感強起來了,農耕文化在發展稻漁產業和建設“美麗大林”中得以進步和升華。
三、“經驗”之作:“校村協同”攻堅“生態扶貧”
學校踐行“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思路,履行社會服務職能,開展“校村協同”聯動,強力推動“稻漁共生”項目建設,取得了“生態扶貧”成效。
?。ㄒ唬靶4鍏f同”打造“綠色產業”
學校與大林村協同聯動打造的稻漁綜合種養,是“魚+稻”有機結合的生態種養的典型模式。鯉魚有掘食習性,可有效疏松稻田土壤,防止板結;田魚可除草、捕食田里的害蟲;魚的糞便又作為水稻的肥料。模式具備調節旱澇的功能,稻田開挖溝渠,田埂加高加固,稻田滲水情況減少,稻田的蓄水量加大。三峽庫區降雨集中,旱澇現象發生率較高,“稻漁共生”模式開挖的溝渠可有效緩解稻田旱澇。還可改善洼地水稻種植環境,提高洼地水稻產量。在傳統稻田生產的基礎上,稻田零施化肥、零施農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業”和“稻漁雙收”,對丘陵山區耕作環境改善也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ǘ熬C合種養”助推“生態扶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稻漁綜合種養不僅是生態環保產業,而且在產業脫貧方面還“大顯身手”。通過近4年的發展,“稻漁共生”項目,每畝產優質水稻400-500千克,稻田魚50-75千克,直接經濟效益每畝增加2000元以上。2017年大林村稻漁合作社以350畝稻漁核心示范區為支柱產業,年底就帶動62戶建卡貧困戶的增收脫貧,突顯了“生態扶貧”成效。
?。ㄈ爱a教融合”推動“田間扶智”
學校在大林村創建稻漁產業的“產教融合”基地,長期派30余名師生進村幫扶,注入“田間智慧”,以農類種植、養殖專業帶動“稻漁共生”產業發展。項目規劃以生產鯉魚為主,可有效填補三峽庫區水產養殖產量短板,增加本地鯉魚供應量,增加中高端“萬州烤魚”原料,拉動稻漁產業發展壯大。學校實施“田間扶智”策略,堅持稻漁文化與農旅結合,帶動插秧體驗、摸魚體驗、豐收體驗等休閑農業項目的發展,推動大林村一、三產業融合,帶動貧困戶增收。
四、“推廣”之策:“高校智匯”拓展“產教脫貧”
學校以大林村為例開展“稻漁共生”項目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扶貧效益。自2019年起,以大林村為核心示范區逐漸向周邊和區外拓展,追求“產教脫貧”效益的最大化。
?。ㄒ唬┷`行“村民+”,壯大職教脫貧“朋友圈”
學校依托自身科技人才優勢,發揮大林村核心示范區作用,擴大“稻漁共生”產業在三峽庫區的輻射引領作用,踐行“村民+”,做大職教脫貧“朋友圈”。2019年,已將稻漁綜合種養輻射到萬州周邊及梁平、忠縣、云陽等地,已推廣到5300畝。下一步將“稻漁共生”模式在庫區推廣到10000畝以上,不斷優化稻漁種養,提升單產效益,充分發揮職教脫貧、生態致富作用,讓更多的村民享受“稻漁共生”紅利。
?。ǘ┷`行“專業+”,拓展教育扶貧“產業鏈”
學校將立足鄉村振興辦學,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專業壁壘,踐行“專業+”,建設“新農科”。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稻漁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種養過程”對接的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農林類的“金?!薄敖鹫n”,主動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重慶”建設。進一步挖掘“稻漁共生”專業潛能,探索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教育扶貧“產業鏈”,為三峽庫區集中連片貧困區積累“產教融合”“生態脫貧”推廣經驗。
?。ㄈ┷`行“模式+”,打造產教脫貧“新版本”
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及“擴招百萬”工程,對學校來講,必須跳出傳統的辦學模式,對教學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與創新。學校將站在新的起點上,與稻漁產業“深度融合”,深化“種養合作”“校企雙元育人”研究,打造“智慧稻漁平臺”和高?!爸菂R幫扶”模式。在“稻漁共生”基礎上,探索“稻漁+免耕直播”、“稻+鯉+南美白對蝦”、“稻+鯽+南美白對蝦”、“稻+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產教模式,打造“新版本”,豐富稻漁產品,提高稻漁產業脫貧效益,助力三峽庫區的鄉村振興。
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莫恭明(中)調研我?!暗緷O共生”
學校申請稻漁產業產品商標
2017年摸魚節
2018年對口幫扶白土鎮大林村稻漁基地
2018年水稻專家實地跟蹤技術指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