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業大學)
一、基本情況
2018-2019年度,項目團隊聚焦新疆工作“社會穩定 長治久安”總目標,按照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理念,結合南疆連片貧困地區的產業需求,依托新疆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國家重點學科”和自治區“高峰學科”的科技力量,多方籌集資金,圍繞牧草高產高效和加工利用技術在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和克州等南疆深度貧困地區開展了飼草產業調研、良種推廣、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等系列工作。截止2019年7月,項目團隊在南疆深度貧困地區推廣優質牧草品種4個,發放良種38t,建立苜蓿節水灌溉示范田300畝,推廣苜蓿飼草生產田2700畝,推廣蘇丹草飼草生產田5000畝,推行牧草種植模式4套,高產栽培技術5項,開展技術培訓24次,培訓技術骨干和農牧民3700余人次。
二、實施進展
?。ㄒ唬┏浞终{研,按需發展扶貧產業
團隊成員先后多次到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和克州等飼草料短缺地區開展飼草產業調研,調研區域覆蓋和田地區皮山縣、墨玉縣、于田縣、洛浦縣,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溫宿縣、新和縣、烏恰縣,克州阿圖什市、阿合奇縣和阿克陶縣等12縣市。調研發現,飼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約當地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2018年僅和田地區飼草缺口就達150余萬噸,飼草料短缺嚴重年份(2012年),麥草價格高達4元/kg,甚至超過小麥價格,出現了農民向麥草里摻小麥賣草的現象。品種選擇不合理,栽培技術粗放落后是當地飼草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調研基礎上,確定于田縣斯也克鄉吉日克村為飼草豐產示范村,和田地區于田縣、洛浦縣、皮山縣、墨玉縣和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為示范推廣區域。在示范區以新牧系列苜蓿和新蘇系列蘇丹草等優質牧草為主推草種,通過“建立示范田+推廣新品種+示范關鍵技術”等方式,集中力量解決南疆飼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
?。ǘ┊a業需求導向,科技精準扶貧
?。?)推廣牧草良種
針對項目區牧草品種良莠不齊,牧草栽培技術落后的問題,團隊結合自身牧草育種優勢在項目區推廣優質草品種4個。在項目區發放草種共計66.3t,其中為于田縣斯也克鄉吉日克村和科克亞鄉托萬艾日克村提供“新牧4號”紫花苜蓿良種0.8t,為于田縣斯也克鄉吉日克村和蘭干鄉阿爾喀村提供“新蘇3號”蘇丹草良種0.5t,為阿瓦提縣提供“新牧1號”雜花苜蓿9t,發放“新蘇2號”蘇丹草28t,其中皮山縣24t和墨玉縣4t。
?。?)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模式
建成核心示范區550畝,其中在吉日克村建立苜蓿地下滴灌豐產示范田100畝,推廣田200畝,在科克亞鄉托萬艾日克村和木尕拉鎮庫開仁村推廣苜蓿高產田200畝;在蘭干鄉阿爾喀村建立蘇丹草高產示范田50畝。針對項目區風沙大,新開墾土地鹽堿化嚴重的問題,推廣“苜蓿保護播種高效建植技術”和“春秋雙季壓鹽技術”,苜蓿建植率提高20%—30%,2018年秋播苜蓿2019年第1茬干草200kg/畝,2019年春播第1茬干草100kg/畝,實現當年增效,較當地傳統種植模式首茬干草產量提高40%—50%。
圖1 于田縣吉日克村苜蓿節水灌溉示范田
根據當地氣候和牧草種植情況,推廣苜蓿種植模式2套,種植方式6種,蘇丹草種植模式2套,具體如下:
?。?)苜蓿林間套種:
a.核桃樹+苜蓿種植模式:老齡核桃樹下,套種紫花苜蓿,在阿瓦提縣推廣面積500畝。
b.幼林+苜蓿種植模式:新栽的棗樹及楊樹下,套種紫花苜蓿,在阿瓦提縣推廣面積1500畝。
c.老齡楊樹+苜蓿種植模式:公路邊林帶下,利用老齡楊樹空地撒播紫花苜蓿,在阿瓦提縣推廣面積500畝。
d.紫花苜蓿+小麥種植模式:紫花苜蓿與小麥進行套播,在阿瓦提縣推廣面積1000畝
?。?)單播紫花苜蓿:
a.在待播種的荒地,單播紫花苜蓿,播量1.5kg/畝,在阿瓦提縣推廣1000畝,于田縣推廣200畝。
b.苜蓿地下滴灌節水飼草生產田,單播紫花苜蓿,播量2.0 kg/畝,在于田縣推廣面積300畝。
?。?)蘇丹草種植模式
a.核桃樹+蘇丹草種植模式:老齡核桃樹下單播蘇丹草,播量6kg/畝,在和田地區皮山縣推廣面積4000畝。
b.鹽堿地下單播蘇丹草:在剛改良過的鹽堿地下單播蘇丹草,采用噴灌模式,在和田地區墨玉縣推廣面積1000畝。
3.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脫貧致富能力
圍繞牧草高效生產和加工利用,先后在于田縣、洛浦縣、皮山縣、策勒縣、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溫宿縣、新和縣、烏恰縣等9縣市開展科技培訓及服務。推廣苜蓿保護播種高效建植技術、飼草生產節水灌溉技術、飼草生產水肥調控技術、牧草適時收獲及加工調制技術和林草間作高效栽培等關鍵技術5項,開展技術培訓24次,累計培訓技術骨干和農牧民3700余人次。另外,圍繞飼草種植、飼料配方與加工,牛羊驢的科學飼養管理多次開展了座談會、現場會及遠程技術指導工作,為畜牧養殖戶和基層技術人員編寫了《科學養羊技術手冊》和《西門塔爾牛養殖技術手冊》兩套參考書。2019年我校艾比布拉?依馬木教授被聘為烏恰縣人民政府科技顧問。
圖2 于田縣飼草豐產技術培訓
4.探索高效扶貧模式
項目組積極探索高效扶貧模式,針對當地農牧民種草養羊技術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項目組同吉日克村村委會合作,共同扶持該村養羊合作社,并探索出“扶持合作社,合作社扶貧”的新模式。即貧困戶將羊寄養到合作社,新疆農業大學提供技術支撐,村集體為合作社提供苜蓿干草,合作社按照200元/只/年給貧困戶進行分紅,并吸納貧困戶到合作社就業。通過項目實施為該合作社提供優質苜蓿干草37t,直接帶動貧困戶47戶,解決就業崗位5個,2018年貧困戶年終分紅12.14萬元。
三、主要特點
本項目以新牧系列苜蓿和新蘇系列蘇丹草等優質牧草為主推草種,通過“建立示范田+推廣新品種+示范關鍵技術”等方式,集中力量解決南疆飼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通過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提高當地飼草生產水平,通過示范田建設,以點帶面加速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通過生產力的提高,推動當地飼草和養殖業快速發展,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
?。ㄒ唬┲魍菩陆r業大學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和技術
項目組推廣的“新牧1號”雜花苜蓿、“新牧4號”紫花苜蓿、“新蘇2號”蘇丹草和“新蘇3號”蘇丹草均為新疆農業大學育成的國審牧草品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優良、適應性強的特點,適宜在新疆推廣種植。牧草生產配套栽培技術也為我校自主研發的科研成果,主推的“苜蓿地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規程”為我單位研發并起草的地方標準,主推相關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
?。ǘ┮虻刂埔送茝V栽培模式
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水肥等條件制定出合適的栽培模式。推廣苜蓿種植模式2套,種植方式6種,蘇丹草種植模式2套。
?。ㄈ┌l揮“訪惠聚”、駐村扶貧專干作用
積極同示范點“訪惠聚”工作隊交流合作,發揮“訪惠聚”工作隊和扶貧專干作用,合力推進飼草產業發展。項目實施期間先后與阿瓦提縣4個“訪惠聚”工作隊,于田縣6個“訪惠聚”工作隊對接合作,新疆農業大學10余名駐村扶貧專干參與該項目的具體實施。
?。ㄋ模┨剿鞲挥谐尚У姆鲐毮J?/p>
本項目探索出以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為科技支撐,通過“建立示范田+推廣新品種+示范關鍵技術”為主的技術推廣模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探索出“扶持合作社,合作社扶貧”的扶貧模式,提高生產力,促進農牧民增收。
四、成效經驗
按照“服務團包村,特派員聯戶”的總體思路,組織新疆農業大學專家和駐村扶貧組成員組建服務團,建立幫扶關系。依托新疆農業大學現有牧草新品種和飼草生產節水灌溉技術、飼草生產水肥調控技術、牧草適時收獲及加工調制技術和林下高效種草等成套技術,全面開發貧困村草牧業發展潛力,實現當地養殖畜牧業的規?;咝a,提高產業效益和農民增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主要經驗為:
1.只有充分了解調研基層需求,才能做好頂層設計。
項目組多次到南疆12縣市開展產業調研,同當地畜牧獸醫局、草原站等飼草產業主管部門對接,了解當地產業發展現狀、技術瓶頸和未來規劃;同時,深入到生產第一線,與當地種草養畜企業、合作社和農牧民直接對接,了解實際生產中的問題和技術困難。在充分了解基層需求的基礎上,總結當地飼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為當地主管部門獻言獻策,制定好頂層設計。
2.只有充分了解當氣候、土壤特性、水肥情況等自然資源情況,才能因地制宜,提出適宜當地的栽培模式。
南疆地區氣候干燥,干旱少雨,可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都比較緊張,尤其是和田地區,風沙大,氣候惡劣。不同地區氣候、土壤和水肥資源差別較大,種植模式多樣化。針對不同地區的氣候和土地特點,項目組因地制宜,先后推廣苜蓿種植模式2套,種植方式6種,蘇丹草種植模式2套,為當地飼草產業發展貢獻了科技力量。
3.只有充分結合當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科學素養,才能形成是可復制的技術。
面向項目示范區廣大農牧民就飼草種植管理、水肥一體化、牛羊科學養殖、動物疫病防治等內容進行集中培訓和釋疑解難,并深入當地種養殖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科技示范戶、致富帶頭人等農牧民家中開展面對面服務和現場示范教學。同時科技服務小組對示范基地種植戶進行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編制《科學養羊技術手冊》和《西門塔爾牛養殖技術手冊》,為農區畜牧業發展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4.調動所在單位第一書記、“訪惠聚”工作隊的積極性,聯合開展工作。
新疆農業大學在項目區調動所在單位第一書記、“訪惠聚”工作隊的積極性,在前期走訪調研和駐村各支力量深入溝通的基礎上,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和優勢,實施“2+5”聯動工作機制,發揮農大人才優勢,保障項目順利項目實施。
5.結合高校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實習實踐的機會,發揮大學生雙語優勢。
新疆農業大學黨委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發揚“胡楊精神”,組織師生員工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生產一線,把教師的案頭連上田間地頭,培養“田秀才”“土專家”;大學生到貧困村實習支教,發揮大學生雙語優勢,開展國語教學,提高項目區農牧民的國語水平,調動當地農牧的生產生活積極性。
6.用心用情,人文關懷、結合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廣泛宣傳,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學校組織干部老師與駐村點3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一對一開展幫扶。幫扶干部老師與貧困戶共同摸清家底,分析致貧原因,制定扶貧計劃,按照一戶一策,開展精準幫扶。
五、下一步計劃
1.培育和擴繁適宜貧困地區的飼草新品種
針對南疆地區干旱少雨和土地資源匱乏的問題,培育抗旱、耐鹽和高產牧草品種,以適宜在南疆地區推廣種植;加大優良牧草草種生產規模,建設良種生產基地2個,1200畝,以將更好的牧草種子提供給南疆貧困地區。
2.完善栽培技術體系,制定相關技術規程
在前期科學實驗和示范推廣的基礎上,總結完善適宜不同地區的飼草生產模式和栽培技術,形成完善的飼草栽培技術規程,制作口袋書10000冊,發放給技術人員和貧困戶,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將科學技術傳遞到農牧民手中。
3.組織好校內校外的全部力量,助力農區畜牧業發展。
通過校地、校企項目合作,建立與項目區縣鄉黨委政府聯動協調機制,發揮高校人才、技術優勢,協調組織各學科專家教授赴項目區,開展各類層面上的培訓、推廣和應用各類農業科技技術、協助成立養殖合作社等方式,在南疆農區推廣畜牧和飼草聯營模式,助力農區畜牧業發展。
4.統籌好校內資源,完善校內聯動機制,優化推廣的模式。
依托學校資金項目和各級科研項目,結合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派駐項目輻射區的干部老師發揮專業優勢,發揮結對幫扶作用,著力開展精準扶貧,從輻射區的地緣環境、經營組織方式、農區畜牧業市場需求規模、運輸條件等多方面,優化牧草聯營模式,促進貧困地區牧草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5.穩步擴大示范區和推廣區,提升飼草產業對農區畜牧業的支持力度,以新疆農大大學特色學科優勢,助力南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