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碑a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核心和關鍵,是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過上小康生活的根本手段,是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1989年起,情系烏蒙30年,特別是開展精準扶貧以來,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因地制宜,依托大關縣特色資源,加強??h合作,充分發揮高校學科、人才和消費優勢,用釘釘子精神扎根烏蒙,培育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利益聯結長效機制,通過典型示范、技能培訓及推廣應用,助力群眾增收促脫貧,開創了一條立足當地的“造血式”扶貧道路。
一、大關縣及特色竹資源基本情況
大關地處昭通市腹心,幅員1721平方公里,全縣總耕地55.28萬畝,其中水田3.42萬畝,旱地51.86萬畝。林地120.01萬畝,水域占地2.1萬畝,未利用土地75.4萬畝。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及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總人口9.9萬戶28.6萬人。大關多陰雨濕霧的獨特自然環境造就了大關獨特的竹資源,從最低海拔492米到最高海拔2785米都有竹類生長,全縣共有竹類植物10屬28種3變種,其中鄉土竹種25種,外來竹種3種,是西南地區竹類植物富集區之一。竹類植物在全縣9個鄉鎮均有分布。全縣有竹林面積29.88萬畝,其中筇竹20.83萬畝,占全球筇竹總面積的50%以上,方竹7.14萬畝,慈竹1.03萬畝,斑竹0.52萬畝,其他竹類0.36萬畝。2017年-2018 年,新種竹基地11.7萬畝,開展低效林提質改造8.5萬畝。
筇竹又稱羅漢竹,屬于國家三級保護的兩個珍稀竹種之一,為我國西南地區所特有,其筍獨具香、嫩、脆、鮮的特點,富含粗纖維和多種維生素,是云南主要的出口和創匯土特產之一,大部分竹筍經過加工后外銷,已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東南亞多個國家。
二、實施進展
自1993年始,學校對大關筇竹的保護開發進行了26年調查研究,解決了天然筇竹退化危機,挽救了天然筇竹,發展筇竹20余萬畝。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共培訓竹農7000余人次,推廣筇竹低質低效林改造技術7.3萬畝,推廣種植10多萬畝幼竹林。2017年,雙方共建筇竹研究院。2018年,全縣年產筇竹筍8000多噸,綜合產值達2.4億元,引進省外先進企業,一期投入350萬元建廠,構建完整筇竹產業鏈,大關縣3.16萬人因此穩定脫貧、14.8萬人受益。2019年,助力申報創建“一縣一業” 100萬畝筇竹產業示范縣。
三、主要特點
?。ㄒ唬┝⒆闳?,規劃引領,探索產業扶貧新起點
立足全縣,以科學化、規?;?、規范化、市場化為目標,為大關縣編制《大關縣林業產業扶貧規劃》、《大關縣“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大關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3個產業發展規劃。助推大“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規劃目標為:到2020年新造竹林面積21萬畝,完成低質低效竹林改造18萬畝。到2022年,新造竹林面積54.80萬畝,竹林總面積由現有29.88萬畝,發展到84.68萬畝,筇竹面積由20.83萬畝上升到55.37萬畝,形成筇竹為主,方竹、斑竹、慈竹等竹種為輔的特色竹林資源格局。到2026年,竹林面積達100萬畝,竹筍年產量達到9.85萬噸,其中筇竹筍5.94萬噸,是當前9000噸的10倍以上;竹材年產量達到7.37億根,其中筇竹竹材6.41億根。一產筍竹及其他林產品年產值達到24.44億元,二產筍竹產品加工年產值達到43.76億元,三產竹林旅游綜合收入達0.50億元。竹產業年總產值達到68.70億元。
?。ǘ┮虻刂埔?,揚長避短,探索產業扶貧新思路
助推大關全縣長期產業扶貧項目。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大關占全國筇竹資源50%的優勢,堅持脫貧攻堅與保護利用,提出“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助推“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以加快竹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林農增收為目標,調整優化竹產業發展結構,轉變竹產業發展方式,推動竹產業投入多元化、產業特色化、基地規?;?、生產規范化、產品品牌化、經營集約化,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大關高原特色優勢產業和主產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型產業進行長期重點培育,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
實施品牌戰略。以資源、科技、文化、市場四個自信為切入點,助力重點打造“烏蒙源生?至尊筇竹”品牌。2018年6月25日,筇竹竹材研發制作為圓竹家具及新型筇竹杖首次亮相首屆世界竹藤大會,并獲國際竹藤組織董事會聯會中外嘉賓高度贊揚。筇竹節杖作為國禮贈送各國嘉賓,參展筇竹家具被國際竹藤組織作為精美工藝品永久收藏。筇竹地理標志認證資料已報到國家工商總局審批。助推大關縣成功申報“筇竹之鄉”,成為云南省首個中國竹業特色之鄉。
?。ㄈh建引領,培育頭雁,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
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按照“強組織、興產業、富百姓、重實效”的思路,創新黨建扶貧新模式,把支部建在產業扶貧基地上,創新構建功能性黨支部,校領導帶頭深入基層講黨課,充分調動農村黨員的積極性,培育“領頭雁”“帶頭人”4名。
?。ㄋ模┛蒲兄?,人財助力,探索產業扶貧新途徑
充分發揮科研人才優勢,創新??h合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無償化,技術轉移公益化,共建產業研究院,加大經費投入,強化技能培訓,開創扶貧創新科研基地,產教研有機融合,大力探索新途徑,助力產業扶貧。
1.以科研創新為支撐,助推產業扶貧。
加強??h合作。一直致力于珍稀瀕危植物筇竹研究和科技扶貧,投入10萬元,共建大關筇竹研究院,董文淵教授任院長,長期駐扎大關開展扶貧工作,助推大關縣“一縣一品”筇竹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助力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將董文淵教授26載潛心研究的筇竹先進栽培技術、提質改造技術、人工栽培筇竹技術、培育技術和恢復技術等10余項科技成果無償轉化,解決了天然筇竹退化危機,挽救了天然筇竹,為大關縣產業扶貧提供技術保障。
強化資源管護。協助制定印發《2018年竹筍及筍山管理工作方案》、《2018年筍山管理通告》;《2019年竹筍及筍山管理工作方案》、《2019年筍山管理通告》,協調相關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責,組織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公安等進行設點檢查和流動巡查組,加強山林管理,實現筇竹資源科學管護,進一步夯實“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總體目標。
強化基地建設培育。創立教扶貧創新基地,把竹產業基地作為學校永久研究教學基地。在我校董文淵教授的科學指導下,2017年,充分利用石漠化治理、天保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扶貧切塊資金、涉農資金整合等項目推廣種植幼竹林10多萬畝;低質低效竹林提質改造4.5萬畝;2018年,新建設竹林基地6.2萬畝,筇竹低效林改造4萬畝,項目覆蓋的52個村集體公司有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戶9.3萬人受益,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0.63萬戶1.95萬人。
強化種源管控。董文淵教授帶領大關筇竹研究院對2019年筇竹種子進行全程監控,對育苗的公司、專業合作社、大戶等進行報備制度,對筇竹開花、結果、采收進行全程監控。加強對筇竹優良無性系進行選育擴繁,為將來培育高效筇竹林奠定堅實基礎。
協助招商引資。在筇竹研究院院長董文淵教授的大力協助下,2018年6月15日,引進全國唯一研究開發圓竹家具及工藝品的杭州所氏竹業有限公司在大關注冊全資公司,并第5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簽訂了項目合作協議,協議資金1.5億元,一期投入350萬元建廠。該公司利用大關筇竹特有的材質、外形外貌,研究開發出了筇竹家具、新型筇竹杖等高端產品。有力地推進“一縣一品”筇竹特色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完整筇竹產業鏈,實現竹材開發利用零突破,拉長竹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加群眾收入,助推脫貧攻堅。
挖掘文化潛力。隨著董文淵對筇竹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科技成果的廣泛推廣應用,生態高效筇竹資源培育在大關縣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充分結合“五尺道”文化,重新展現筇竹的歷史經濟與文化價值,在木桿鎮細沙村,正在建設筇竹生態園,這個生態園規劃面積300畝,未來這里將成為集筇竹文化展示、筇竹林觀光、采筍體驗、農家樂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2.以強化資金為保障,助力產業扶貧。
2016年以來,多方籌措產業扶貧經費,總金額達350萬,其中學校直接劃撥到大關縣產業資金90萬元,產業規劃及研究資金120萬元,爭取外部產業資金140萬元。
3.以加強培訓為指引,助攻產業扶貧。
利用“西南林業大學脫貧攻堅講習所”, 將筇竹研究成果轉化為大關農民的致富技術,共培訓竹農7000余人次,推廣筇竹低質低效林改造技術7.3萬畝,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助攻產業發展。
4.以探索機制為契機,助益產業扶貧。
探索利益聯結分配新機制。結合“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機制,積極探索“種苗+種植+加工”三大基地同步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大戶+農戶的竹產業模式。鼓勵引導龍頭、專業合作社、大戶和致富帶頭人帶領發展,努力實現高度組織化、規?;l展,確保貧困戶在龍頭企業、大戶的帶動下,“流轉土地得租金、投資入股得股金、參與種植得薪金”,多渠道增收致富脫貧。公司與合作社簽訂產供銷協議,推行統一供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回收“四統一”訂單生產;實行“政策共享、風險共擔、按股分紅”,最大限度盤活農村生產要素,培育產業化扶貧新興主體,保障農戶、企業、合作社“共贏”,目前,大關所氏竹業有限公司已分別與兩家專業合作社簽訂竹材初加工、小徑筇竹工藝品加工供銷協議。同時,積極支持扶持縣域企業3家、專業合作社及大戶23個,育苗合作社22家,保障年育苗量800萬株以上。
?。ㄎ澹┫M登臺,就業幫腔,探索產業扶貧新機制
消費扶貧助力產業脫貧。一是電商搭臺助銷售,引進國內教育領域先進電臺平臺——“天下良倉”,開拓校內消費市場,大關縣農特產品通過平臺銷售到校教工食堂。二是探索后勤服務集團大宗農特產品采購機制。三是探索校工會產品、農特產口采購機制。2016年以來,采購144萬的農特產品。四是探索教職工自主自愿土特產品、應季時鮮果蔬購買機制。
?。ǘ┊a業扶貧帶動就業創業。引導貧困人口參與產業發展,依托合作社和村集體公司,拓展就地就業崗位,解決半勞力貧困戶就業難題,帶動有技術有想法的貧困戶創業,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
四、成效經驗
?。ㄒ唬┲娲箨P群眾增收。2018年,依托筇竹資源,年出筍量8000余噸,綜合產值達2.4億元,3.16萬人穩定脫貧,14.8萬余人受益。2019年,竹筍價格在4.6元至5.2元每斤,當地筍農竹筍平均收入5000-6000元,最多近20000元。預計到2026年,筍竹及其他林產品年產值達24.44億元、筍竹產品加工年產值達43.76億元、竹林旅游綜合收入達0.50億元,竹產業年總產值達68.70億元。
?。ǘ┦痉锻茝V作用。通過示范帶動,昭通市從戰略高度將竹產業作為六大產業之一予以扶植,2018年出臺了《關于做大做強竹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意見》,再一次掀起了昭通竹產業發展的新高潮,為實現興竹富民、構建大美昭通搭建了一條希望之路。
五、下步工作展望
?。ㄒ唬┻M一步發揮優勢助力產業扶貧。繼續發揮大學的優勢,把科技成果轉化同扶貧工作有機結合,找到科學研究新的生長點,把大關縣作為永久的研究基地,把研究對象轉化成科研成果,用釘釘子的方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持續支持共建大關筇竹研究院,結合學校林學、生態、材料、旅游、管理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擴大研究隊伍,創新發展竹基地建設,培育優質種苗,依托竹林景觀發展生態旅游,助力申報創建“一縣一業” 100萬畝筇竹產業示范縣,構建全產業鏈,助力一二三竹產業整合發展,專業化、科學化地開發,打造世界一流筇竹 “綠色食品牌”,全面提高組織化、規?;?、市場化程度,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ǘ﹨f助品牌建設。依托筇竹筍“筍中之冠”和方竹筍“筍中之王”的美譽,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平臺,展示大關好竹山、好竹筍、好生態,提高消費者對大關竹產品的認知度、美譽度和信任度。積極助推“三品一標”報審認定工作,創建名品名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及產品地理標志認定;積極配合相關企業參加各類展銷會、博覽會、推介會,提升大關竹筍品牌影響力、市場占有率和核心競爭力。
?。ㄈ┲灮媛摻Y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林農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助力加快現有加工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積極支持提產擴能,扶持壯大企業規模,增強發展實力。協助引進高端戰略投資者,推動竹產業向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鼓勵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加強黨建引領,積極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支部+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訂單生產”等發展模式,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增強竹產業整體實力。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