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驛站創建背景
孫建設原就職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已經退休兩年?,F在是首批進入太行山、還健在且依然活躍在太行山道路上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之一。
孫建設的幸運,其一是入‘道’早,1982年,還是太行山道路命名前4年,他作為園藝學院(系)的畢業生留校,張潤身和楊文衡兩位老前輩就帶著他們開赴太行山。其二是‘角色’濃,1996年,太行山道路命名10周年,他作為原教委聯合中央4部委組織的首屆全國模范教師報告團成員,代表河北農業大學優秀教師群體,赴全國宣講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正是通過這兩兩件事,他對太行山道路不但有更深的理解,也有更濃的情懷。
2006年,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命名20周年之際,也是他赴美國高訪5年剛剛回國之時。在太行山道路20周年總結會上,上級領導高度評價了河北農業大學一批‘太行人’,同時也對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組織開展了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大討論,也正是在此期間,2012年1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革命老區阜平縣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提到了更高的議事日程。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在太行山上打造一個‘驛站’的想法浮現出來,該想法得到學校領導和順平縣委縣政府認可與支持,主要領導親自踏查選點,經過河北農業大學蘋果產業技術研發團隊的共同努力,2013年3月規劃了順平縣北大悲村蘋果試驗園,2014年正式完成河北農業大學與順平縣政府共建‘河北農業大學順平水果試驗示范站’簽約,為了充分體現建站初期在太行山道路上創建‘驛站’的構思,旨在讓科技工作者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實。民間取名‘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第一驛站’。
2016年,太行道路命名30周年之際,在河北農業大學正確領導和順平縣委縣政府鼎力支持下,‘第一驛站’顯現了預期的功能,支撐產業的技術研發、各類人才的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
首先是產業技術研發。目標定位--解決產業問題。就是說,不管是什么國際領先還是世界首創,在支撐產業技術系統研發中,都要納入重構序列,而且判斷標準只有一個,效益優先。例如:在蘋果新型栽培模式下,傳統施肥難度增加而且不盡科學,他們利用有機肥沼氣發酵產生沼液,沼液干濕多級過濾生產適宜節水滴灌的液肥,液肥營養分析配制營養餐,精準定量施入果樹根區。沼氣發電用于冷庫及蘋果加工。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保證了環境友好。更重要的省了錢,多掙了錢。構建和完善一種現代農業園區可復制的盈利模式。
其次是各類人才培養。據不完全統計,迄今驛站承辦和協辦全國專業性會議5次,參會人員2700余人。國內外同行專家160余人次基地交流,國內外高校11所300余人次參觀考察,蘋果種植企業、技術骨干及培訓班現場培訓80余場次,受訓人員達到近4000人。扶貧專題培訓6次,受訓人員300余人。
最后是服務地方經濟。驛站強大技術團隊為順平及周邊縣開展資源調查、產業現狀調研,參與規劃編制、標準制定等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第一驛站’的在各級領導關懷下健康成長,保定市委市政府領導,都先后到驛站調研,尤其是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同志兩次到驛站指導工作,并親自主導與河北農業大學對接,提出‘六個一模式’,實現保定市全域太行農業創新驛站全覆蓋,目前已經30個驛站掛牌。阜平縣縣蘋果‘太行農業創新驛站’就是孫建設教授親自培育起來的第二代驛站。
二、阜平太行農業創新驛站進展情況
阜平縣太行農業創新驛站簽約與2017年7月,在此之前,孫建設教授帶領他的團隊已經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前期調研和規劃設計,同時試栽和引種了一批新品種和新樹種,經過兩年的努力,幫助驛站承接企業已經建立高標準現代化蘋果園1.8萬畝,櫻桃園940畝。園區全部采用最先進矮砧密植、起壟覆蓋、節水滴灌、行間自然生草、綠色防控以及機械輔助作業技術系統。
業已開展全公司員工職業培訓5次,累計受訓360余人。一線作業的當地務工人員現場培訓70余場次,培訓內容既涉及具體農事作業環節,也包括公司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愿景,培養務工人員的職業素養,為公司后期業務板塊拓展儲備人才。
目前已經具備技術培訓、遠程監控、學生實習和實訓、試驗數據采集、實驗樣品前處理等基本功能,接待多批次業內同行參觀考察,驛站功能逐步顯現。
三、主要特點:
1. 探索產業培育的機制創新。
河北農業大學孫建設教授帶領的蘋果產業技術研發團隊,通過對業內涉果企業發展歷程的跟蹤或追溯,洞察到傳統‘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對于時間跨度長達近30年、產業歷經培育、成長、成熟和衰老的生命周期的蘋果產業,在所謂的‘帶動’模式中存在階段性風險隱患,表現在產業培育初期(基地建設)農戶投入不足,標準化難以實現,產業培育先天不足,不具備產業核心競爭力,結果是公司‘帶不動’;產業效益上升期,源于公司與農戶的未建立牢固契約關系,優質資源往往各自單飛,公司對產業鏈布局受到不確定性影響,該階段表現為公司‘帶不住’;產業發展遇到風險或步入衰退期時,農戶依賴或綁架公司的情形頻現,該階段表現為‘帶不起’。在這種‘帶動’模式中,最為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不良企業把農民坑在途中,二是誠信企業被農民拖累死在中途,鮮見二者合作長遠且效益良好。
基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在全國不同生態類型區和不同規模公司調研和試行,探索出一條新路徑。其核心點在于實施“公司與農戶責權利階段劃分,全產業鏈效益共同分享”的產業培育模式,即:第一階段先期由公司流轉土地,旨在高標準建生產基地,該階段農民出讓土地,獲得零風險土地全部收益;第二階段為結果前,該階段目標養樹育人,公司投入組織農戶參與果樹管理,使未來合作伙伴熟悉新產業,掌握新技能,該階段可視為‘帶薪培訓’;第三階段進入結果期,公司完成全產業鏈構建,農民有擇業的機會,一批綜合能力強的農戶以管理者(農場主)身份從事果樹產品生產過程,可片區承包,也可土地租金參股入職,而公司則致力于打造倉儲、物流、加工及市場營銷,產中和產后環節利益共享。該階段締結公司與農戶的牢固契約關系和利益捆綁,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完成農業新業態升級與生產關系重塑。
2. 延長產業鏈,做強增值鏈。
基于對產業培育模式的頂層設計,采后商品化處理和多元產品的加工必將成為產業增效的關鍵環節。驛站團隊深入調研,業已完成該標準蘋果保鮮儲藏庫的建設規劃,本年度首期300噸庫竣工投入使用,分選包裝、蘋果脆片、蘋果營養飲品等系列產品的加工生產正在準備中,極具特色的休閑蘋果食品,定將為阜平縣精品民宿、紅色旅游、消夏休閑、觀光采摘等全域旅游增光添彩。
3. 效果初步顯現,前景值得期待。
創新驛站(紅草河示范園區)所處的天生橋鎮紅草河村,共有315戶80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9戶,貧困人口540人,該園區土地流轉覆蓋149戶40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6戶,貧困人口269人。園區規劃占地面積500畝,總投資1700萬元,已建成果園360畝,全村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均可就近務工,接受職業培訓,幾個嶄露頭角的年輕人正在重點培養??梢詳喽?,隨著支柱產業的培育壯大,服務該產業的產業集群亦將誕生,這樣會創造一批全新的就業機會,農民將有自主擇業的機會,從而改變他們生活和生存的狀態。一幅新農村的畫卷正在描繪,農村將成為‘一個有趣的地方’!
孫建設作為‘第一驛站’倡導者和踐行者之一,決心帶領他們的團隊,竭力做好本職工作,為政府排憂,為產業解困,讓農民增收。用他們的知識和汗水打造一批創新驛站,用她們重裝太行山道路,扮靚全太行!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