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產業是十堰市確定的“四個一百萬”工程產業發展項目。近幾年,圍繞構建“一主四大四新”新型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和“建設中國武當藥谷”的發展目標,十堰市現代大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已揚帆起航,成為精準扶貧重點產業,其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明顯。
湖北醫藥學院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思想,將脫貧攻堅當作是學校重大的政治任務。為順利實現精準脫貧目標,湖北醫藥學院充分發揮學校醫藥專業優勢,積極調動校內外資源,探索實踐出以中藥材產業為特色的精準扶貧新模式,助力十堰脫貧攻堅。
發展中草藥種植 甩掉“空殼村”帽子
2019年7月,在龍山鎮土臺村中藥材種植基地,一大片綠油油的七葉樹映入眼簾,建檔立卡貧困戶張世瑞正在查看自己苦心種植的七葉樹生長情況?!耙郧斑@個山坡上是一大片荒地,現在改成種七葉樹了,等成熟的時候還有專門的公司上門收購,不擔心銷路,還有人來教我們怎么種,這都要感謝湖北醫藥學院的幫扶??!”像張世瑞這樣的種植戶在土臺村還有不少,許多種植戶開始從“種中藥”里嘗到了甜頭。
自2014年起,丹江口市龍山鎮土臺村成為湖北醫藥學院的精準扶貧村。該村是南水北調移民后的重建村,共508戶2029人,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達285戶108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6.3%。該村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發展基礎薄弱;村民中殘疾人口多,勞動力短缺,因大病返貧現象突出;傳統農業耕種觀念根深蒂固,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較慢。前幾年,村里僅有幾個養豬場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出于環??紤],被迫裁撤。土臺村既是龍山鎮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最大的貧困村,精準扶貧工作尚未開展以前,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產業精準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核心和依托。如何找到適合土臺村發展的扶貧產業?湖北醫藥學院黨委高度重視,黨委書記涂漢軍、校長李和多次帶領專家團隊赴土臺村深入一線調研。憑借醫藥工作者特有的專業敏感性讓土臺村抓住了產業發展的機遇——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
經了解,土臺村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其地勢高低懸殊,有大面積的山坡地,坡上土壤中大小石頭較多,是典型的丘陵河谷區。這里的氣候、土壤特別適合種植七葉樹、天丁、金銀花、菊花、丹皮等中藥材。經反復論證,湖北醫藥學院確定建立以種植中草藥為依托、以需求為導向、以脫貧為目標的“科技+產業”幫扶模式,堅持把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作為幫扶土臺村精準脫貧的優勢產業。遴選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當地特色的天丁 、七葉樹、芍藥等中草藥品種,以道地種植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中草藥產業發展,以期育成特色產業,實現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一方面能夠利用醫藥院校優勢,解決村內種植產業落后的現狀,為村民找到一條長期穩定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種植中藥材能夠涵養水源、凈化水土、促進綠化,對水源地的生態保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016年10月16日,龍山鎮第一個藥材種植合作社——丹江口康德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揭牌。湖北醫藥學院協調濟世藥業公司與土臺村綜合開發利用荒山坡地500畝用于種植中藥材,捐款25萬元作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種植基金,負責遴選藥材品種并免費提供種苗,并抽調藥學專家指導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中藥材和質量檢測,藥材收獲后由公司統一收購。自此,土臺村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逐步走向正軌。
合作社成立以后,以流轉土地、務工等方式,促進村民增收。村種植合作社在村流轉1000畝左右的坡地進行規范化種植,合作社每天安排當地貧困人口25人在基地種植打工,每人每天按120元工錢結算工資。僅2015年一年,就帶動土臺村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17年,該村脫貧188戶,人均收入過萬元,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經過近三年對選苗、種植技術的不斷優化,合作社在土臺村夾子溝、大路亞等山地種植了天丁500余畝12000余株,七葉樹200畝6000余株,芍藥3000余株120余畝,目前均長勢良好,苗木成活率達95%以上。
苗木生長四年后,合作社每年可通過賣中藥材實現凈收入50萬元,有效促進土臺村及相鄰村中藥材加工產業鏈的形成,為中藥材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后期,湖北醫藥學院將建立優質中藥材資源庫,為名優地道中藥材的藥用價值進行有益探索。
推廣規范化種植 培育“高品質”藥材
根據2016年農業部發布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13-2020年)》中指出,目前我國中草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道地藥材品種退化嚴重,種植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較低。中藥材種植中“高產與優質”矛盾突出,大多數農戶在種植藥材時照搬農業高產模式,種植中藥材猶如農作物,大肥大水外加農藥,不僅導致藥材農殘超標,還帶來藥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危機,中藥材質量難以保障,或許影響到中醫中藥的基礎。
為提升十堰中藥材品質,鑄造道地中藥材品牌,湖北醫藥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貧困地區資源優勢,搭建“產學研”平臺,與湖北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合作,以推廣北柴胡規范化種植技術為支點,探索“高校技術-企業發展-品牌產品-農戶脫貧”的科技扶貧形式。
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在房縣種植中藥材多年,深感種植技術匱乏對產業的制約。通過與企業聯合調研,發現北柴胡在房縣種植歷史悠久,資源分布廣泛,但因農戶欠缺種植技術而導致產品質量不佳,資源浪費巨大。經過反復論證,湖北醫藥學院與企業達成共識:學院對口支援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推廣北柴胡規范化種植技術,打造北柴胡品牌產品,推動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戶實現脫貧。
組建高層次技術團隊。湖北醫藥學院以“醫”和“藥”為技術核心,組建了以湖北醫藥學院二級教授、湖北省知名中藥學專家、湖北醫藥學院中藥種植技術扶貧組長杜士明教授為核心,多名技術力量骨干成員的扶貧技術團隊。杜士明教授是湖北醫藥學院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核心技術的引導者,團隊人員15名,其中擁有博士2名,碩士3名,其它科技人員10名,高級技術職稱以上8人,涵蓋中藥鑒定、中藥資源、中藥藥理等專業方面技術支持。
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2013年,在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企業設置了院士專家工作站,與杜士明教授簽訂合作協議,以最高效的方式將學院團隊科學技術輸出于企業,并進行成果轉化,指導北柴胡的規范化種植,提升中藥材產品質量。
駐地開展“手把手”培訓指導。為將北柴胡規范化種植技術在房縣落地生根,湖北醫藥學院派出技術小組駐地進行規范化技術培訓和指導。每月派遣一名專家到企業進行講課,培訓企業人員掌握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要點。由于柴胡生長具有周期性,培訓技術僅停留在理論往往不能有效轉化。為將科技扶貧落到實處,湖北醫藥學院技術扶貧團隊派遣技術小組常年蹲點北柴胡規范化種植基地,“手把手”指導企業人員和農戶掌握種植、打頂、移栽、施肥、病蟲害防治、采收等關鍵技術。六年以來,湖北醫藥學院共組織培訓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專業技術人員200多名,培訓藥農2萬多人次,組織技術人員20人深入600多個種植藥材大戶開展技術現場指導,印發種植藥材技術資料10000冊,宣傳單30000多份。
湖北醫藥學院科技扶貧對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和縣域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自2013年以來,神農本草公司在湖北醫藥學院的技術支持下,先后在房縣軍店鎮三溪溝村建成道地中藥材GAP標準化示范基地10000畝,在中村建成中藥材示范基地3000畝,并成為國家林業局“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北柴胡關鍵種植技術的推廣,輻射帶動房縣全縣農戶3500戶發展柴胡藥材種植面積近5萬畝,年產值達5億元以上。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運作模式,發展訂單種植基地近9萬畝,每年帶動農民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帶領當地5000戶藥農實現脫貧。經過近六年的常態化科技扶貧,湖北醫藥學院成功完成了“高校技術-企業發展-品牌產品-農戶脫貧”的科技扶貧任務。
湖北醫藥學院通過以現代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成果轉化,有效助推湖北神農本草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技術產業升級,成功協助企業獲得全國第一個“北柴胡規范化種植基地”(北柴胡GAP),北柴胡成為湖北省第八個GAP認證中藥品種,打造房縣北柴胡為“湖北品牌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湖北醫藥學院在進行科技扶貧的同時,在實踐中深化北柴胡規范化種植技術研究及北柴胡產品質量研究。2014年,湖北醫藥學院研究成果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三年,湖北醫藥學院在北柴胡規范化種植技術及飲片加工生產技術領域累計申報20余項專利,其中申報“北柴胡高效種植技術”等發明專利4項。協助企業先后承擔了科技部“道地中藥材北柴胡規范化種植”、工信部“湖北白及基地生產建設”等十余項省部級重大項目,累計獲得國家項目資金支持1500余萬元。
五年來,湖北醫藥學院以真心實意的幫扶,真金白金的投入,真抓實干的作風,打造以中藥材產業為特色的精準扶貧新模式,不斷拓寬幫扶領域,提升幫扶層次,深化幫扶成效。對口幫扶的丹江口市龍山鎮土臺村摘掉了產業“空殼村”的帽子,村民人均收入過萬元,并于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6年十堰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8個重點項目中,湖北醫藥學院精準扶貧項目獨得兩項。湖北醫藥學院精準扶貧工作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贊許,為十堰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和區域經濟發展貢獻了不可替代的智慧和力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